洗澡可以幫助我們清潔身體,放松心情,提高睡眠品質。
但是,你知道嗎?洗澡也有一定的風險,如果不注意洗澡的方法和時間,可能會導緻身體出現一些不良反應,甚至危及生命。
此前就有一位53歲的男子在洗澡時突發腦梗,不幸離世,讓人感到惋惜和警醒。
據了解,這位男子平時身體健康,沒有任何慢性病或高血壓等疾病。
當天晚上,他像往常一樣準備洗個熱水澡,結果剛進浴室沒多久就倒在地上,家人發現後立即撥打了120急救電話,但是醫生趕到時已經宣布死亡。經過檢查,發現他的腦血管堵塞了,導緻腦梗塞。
這樣的事故讓人不禁想問:洗澡為什麼會引發腦梗?有沒有什麼洗澡習慣是我們應該改掉的?
冬季洗澡的好處
在寒冷的冬季,洗一個熱水澡不僅能帶來身體的溫暖,還有多重健康益處,從清潔肌膚到促進新陳代謝,再到緩解寒冷帶來的不适,每一個好處都讓冬日的洗浴成為了一種享受。
(1)皮膚作為人體最大的器官,不僅是身體的第一道防線,也是通過皮脂腺分泌皮脂以保持自身濕潤的器官。
在冬季,寒冷的氣候會使皮膚變得更加幹燥,而皮脂的分泌可能會減少,使得皮膚表面積聚了更多的污垢和死皮。
熱水澡通過溫暖的水溫幫助打開毛孔,有效地清除這些污垢和積累,讓肌膚恢複清潔和光滑。
(2)洗熱水澡能夠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和血液循環。熱水對皮膚的溫暖刺激有助于加速血液流動,促進身體各部位血液循環。
這種加速的血液循環不僅能夠幫助身體更快地排除代謝廢物,還能提高身體對氧氣和營養的吸收效率,進而促進整體健康。
新陳代謝的加快,也意味着身體能更有效地利用能量,對于保持體溫和增強身體活力都有積極作用。
(3)洗熱水澡在冬天可以成為抵禦寒冷的有效手段之一。當外部環境溫度較低時,人體會通過收縮血管來減少熱量的流失,這一過程可能會使人感到更加寒冷。
洗熱水澡能夠暫時提高身體表面的溫度,通過溫暖的水流直接對皮膚進行加熱,幫助身體快速恢複溫暖,減輕寒冷天氣對人體的不适感。
然而,不為人知的是,冬季正是心腦血管疾病高發的季節,一些看似平常的洗澡習慣,如溫度控制不當,甚至可能成為引發心腦血管意外的隐患。
洗澡的3個壞習慣要不得,或“要命”
據統計,每年的11月到春節前後,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是其他時期的2-3倍。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一次看似簡單的洗澡,竟有可能成為觸發心腦血管疾病的因素之一。
(1)洗澡時水溫的選擇至關重要。過冷的水溫會刺激皮膚血管快速收縮,不僅增加心髒負擔,還可能引發血壓升高,進而增加腦溢血、猝死等嚴重後果的風險。
與此同時,過熱的水溫也不宜,因為它會導緻表皮血管擴張,血液流向身體表面,進而減少心腦的血液供應,同樣可能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的意外。
為了避免這些風險,選擇合适的水溫顯得尤為重要。研究表明,睡前洗溫水澡的理想水溫應控制在40至42.8度之間。
這樣的水溫不僅能改善睡眠品質,還能在保證身體舒适的同時,避免過分刺激心腦血管系統。
(2)除了水溫,洗澡時間的控制也是防止心腦血管意外的關鍵。洗澡時間最好控制在30分鐘以内。
時間過長不僅會導緻腦部供血減少,引發臨時性的缺氧狀态,還有可能誘發冠狀動脈痙攣、嚴重心律失常等問題,增加暈倒或猝死的風險。
洗澡選對時刻
(1)運動後立即洗澡需要格外小心。運動後,由于身體的血液循環加快,心髒和血管的負擔相對較重。
此時若立即用冷水洗澡,冷水的刺激會使血管突然收縮,進一步增加心髒負擔,可能導緻心腦血管事件。
是以,建議運動後稍作休息,等身體恢複到平靜狀态後再洗澡,且宜使用溫水。
(2)喝酒後洗澡是另一個需要避免的時刻。酒精會暫時抑制肝髒功能,影響到肝髒對糖原的釋放,而洗澡時體内的能量消耗會增加。
如果此時血糖得不到及時補充,可能會引起頭暈、乏力等低血糖症狀,嚴重時甚至可能導緻意識喪失。是以,飲酒後應避免立即洗澡,待身體完全代謝掉酒精後再進行。
(3)飽食或空腹時洗澡也各自有着潛在的風險。飽食後立即洗澡,大量血液會流向皮膚表面,進而減少了供給胃腸道的血量,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可能會導緻消化不良或腹痛。
相反,空腹時洗澡則可能因體内血糖水準下降而引起暈倒。
是以,最佳的洗澡時間應該是餐後一小時左右,這樣既可以避免幹擾消化吸收,又能保證血糖水準相對穩定。
對于老年人來說,長時間站立洗澡可能會感到疲勞,增加滑倒的風險。建議在洗澡時使用小闆凳,這樣可以在必要時坐下休息,減少因長時間站立導緻的不适和滑倒風險。
洗澡後應适量飲水,補充洗澡過程中通過汗水流失的水分,有助于維持身體水分平衡。
洗澡雖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項簡單活動,但正确的洗澡習慣對于保持良好的身體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冬季洗澡的小竅門
(1)洗澡後的3分鐘被譽為皮膚保濕的黃金時期。這是因為此時皮膚表面還殘留着水珠或蒸汽,毛孔處于微張狀态,能夠更好地吸收潤膚乳中的水分和營養。
是以,在這個時間段内塗抹潤膚乳,能夠最大限度地促進水合作用,幫助皮膚長時間保持水潤。
長期堅持這一習慣,皮膚的質地将逐漸變得更加細膩光滑,有效預防冬季常見的幹燥、脫皮等問題。
(2)洗澡水溫的選擇對皮膚健康影響甚大。理想的水溫應接近或略高于人體溫度,即37℃~40℃,這樣的水溫既能有效清潔皮膚,又能避免因溫度過高或過低對皮膚造成刺激。
對于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更應注意控制水溫在35℃左右,避免因水溫過高而增加心髒和血管的負擔。
(3)洗澡時,并不是每次都需要使用沐浴露。過度使用或選用堿性肥皂等清潔産品,會破壞皮膚的酸堿平衡,加劇皮膚幹燥和瘙癢。
适當減少沐浴露的使用頻率,并選擇溫和的清潔用品,有助于保持皮膚的自然屏障。
(4)過度搓澡或用力擦拭皮膚,會對皮膚造成機械性損傷,使皮膚變得更加敏感脆弱。洗澡後應輕輕拍幹皮膚,避免用力擦拭。
淋浴時間宜控制在3~5分鐘内,每周洗浴1~2次即可,而盆浴的時間則不宜超過20分鐘,尤其是對于年長者而言,洗澡時間應進一步縮短,以減少滑倒風險和保護心腦血管健康。
通過以上措施,我們不僅能在寒冷的冬天保持皮膚的健康和美麗,還能享受洗澡帶來的舒适和放松。正确的洗澡習慣和細緻的皮膚護理,讓我們的冬日生活更加舒适和健康。
冬季皮膚癢小心其他問題
皮膚的幹燥和瘙癢通常在冬季更為常見,低溫和幹燥的氣候會導緻皮膚水分流失,特别是在中老年人中更為普遍,因為随着年齡的增長,皮膚保持水分的能力會逐漸下降。
這種類型的瘙癢通常不伴有明顯的皮膚損傷,通過增加皮膚的保濕和潤滑可以有效緩解。
另一種情況是皮膚本身的疾病,如皮炎、濕疹和銀屑病等,這些疾病會導緻皮膚瘙癢,并伴有皮膚損傷。對于這類皮膚病引起的瘙癢,找到病因并對症治療是緩解症狀的關鍵。
除了直接由皮膚問題引起的瘙癢外,一些系統性疾病也可能導緻皮膚瘙癢,這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1)肝髒問題:肝病導緻的黃疸可能會引起全身性瘙癢,伴随皮膚和眼睛發黃,這要求及時就醫診治。
(2)腎髒疾病:嚴重的腎病會導緻體内毒素通過皮膚排洩,刺激皮膚産生瘙癢。保持腎髒健康,定期檢查腎功能至關重要。
(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可能會出現局部瘙癢,伴随多飲、多尿、體重下降等症狀,控制血糖是緩解瘙癢的主要方法。
(4)過敏:過敏反應可能導緻皮膚瘙癢,常見症狀還包括噴嚏、流鼻涕等,避免接觸過敏原是緩解瘙癢的有效方式。
(5)惡性良性腫瘤:某些惡性良性腫瘤也可能引起皮膚瘙癢,尤其是淋巴系統、胃、腸、肝、卵巢等部位的惡性良性腫瘤,以及前列腺癌。如果長期瘙癢且找不到明顯原因,應及時就醫檢查。
在面對皮膚瘙癢時,正确的做法是識别瘙癢的根本原因,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對于由幹燥引起的瘙癢,增加皮膚的滋潤是簡單有效的解決方法。
而對于系統性疾病引起的瘙癢,則需要針對性治療基礎疾病。
在所有情況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對于預防皮膚瘙癢和促進皮膚健康都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