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之前,麻煩您點一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與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1937年1月,“紅大”遷到了延安,改名為了“抗大”,但在初步辦學時遇到了困難。
學校招收了第一批學生,共有1300多人,令人憂心的是,上學讀書的地方,沒有真正的課堂和講台教書。
沒有桌子、闆凳,沒有黑闆,要怎樣教學和讀書?
對此,那時在“抗大”教書的蘇振華将軍表示,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
他帶着自己百來名學生,到山谷邊,或者壩院上,把自然當做課堂。
沒有闆凳,學員們就撿破磚疊起來,沒有桌子,那就把自己的兩個膝蓋當做自己的課桌,記錄筆記。
蘇将軍與“抗大”的淵源頗深,多年後,将軍身後,鄧公曾評價他作為“抗大”的大隊長,為黨組織培育了一大批優秀的革命幹部。
在“抗大”的那段艱苦而充實的歲月中,蘇将軍曾經曆過什麼,又是什麼原因促使他留在學校4年,隻為教書育人?
毛主席的學生
蘇将軍曾跟别人說過,他是毛主席的學生,是真正的、不會改變的師生關系。
他的這個認識,正是在“紅大”學習期間形成的。
在去“抗大”擔任講師之前,他曾先去紅大認真學習軍政相關的知識。
這是不少學校講師必需的經曆,畢竟把學生當好了,學到了真本事才有資格傳授知識給其他人,這是一條恒久不變的道理。
1936年6月1日,在陝北安定縣瓦窯堡舊廟裡,一面鮮豔的紅旗冉冉升起,伴随着的是青年們嘹亮的歌聲。
這一天,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即“紅大”)正式開課了,紅旗下站着的是學校的第一期學生。
這所新生的學校一共分為3個科,第一科隊的學員大多數是紅軍團級以上的幹部。
例如羅榮桓、劉亞樓、彭雪楓等将軍,他們後來都大多成為開國将領,可謂是群英荟萃。
蘇振華将軍也在其中,這一群學員的平均年齡在27歲,蘇将軍很年輕,那時他才24歲。
這些青年戰士們雖然年輕,但他們已經身經百戰,經驗豐富,據統計,第一科大學員身上因戰鬥留下的傷痕,平均下來有3處。
将軍是雇農家庭裡長大的孩子,1928年7月,他參與了平江農民撲城運動,這是他第一次參與革命,那時他才16歲。
一年後,他加入了共青團,1930年6月,他正式加入了紅軍,成為紅3軍團中的戰士。
那時,他為自己改了個名字,他原本叫“蘇七生”,加入隊伍後,他從此就成了“蘇振華”。
4個月後,他加入了共産黨,成為一名有擔當,有革命精神的共産黨人。
由于他作戰勇猛,在軍事、戰術上初露鋒芒,很快,他就從班長一路升到了團指揮員,曾擔任過紅5師13團、紅4師12團的政委。
這一段時間的磨砺,使他在軍政上有了更深的體悟,但他認為這樣還不夠,他還要繼續學習。
長征結束後,為了培養出一批成熟的革命幹部,加強軍隊建設,“紅大”應運而生。
蘇将軍在這支隊伍中,想必也是軍隊之中頗有實力的幹部,具有一定的地位。
紅大成立一個月後,新的考驗便悄然而至。
1936年7月3日,國軍86師高雙成部找到了瓦窯堡,并下令襲擊當地。
那時的紅軍為儲存力量,不與其發生正面沖突,不得已選擇轉移到了當地的保安縣。
那裡沒有紅軍的隊伍,他們初來乍到,要如何站穩腳跟,繼續開展生活和學習呢?
第一科大的學生們自己想了辦法,羅瑞卿将軍帶着他們四處奔走,費了很大的勁,才找到無人居住的石洞。
這樣的石洞共計有好幾十個,于是,這些地方就成了紅大學生們的新宿舍。
他們走得很匆忙,沒有教材和教具,那些石洞裡也什麼都沒有,要展開教學有很大的難度。
但師生們并不畏懼這樣的困難,沒有教材就讓有實踐經驗的學員一起,讨論、編寫教材,沒有課堂就把天地當作天然的課堂。
這些苦蘇将軍都吃得,他說自己本身就是農家出來的娃,雪山、草地都走過了,這點困難算不了什麼。
與一些曾接受過教育的同志相比,蘇将軍沒有上過學,文化偏低,他很清楚自己的短處。
是以,他比别人付出了更多努力,隻為追趕而後超越别人。
1936年10月到12月中旬,毛主席到學校來,給第一科的學員們講課。
他主講的第一個内容是,那時國内的革命戰争局勢,這一課題蘊含了毛主席個人總結的經驗。
蘇将軍在這個過程中,極大豐富了自己,提升了他的軍事理論。
他學習十分刻苦,這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主席曾贊賞過他的學習态度。
正是在他的不懈努力之下,他克服了自身困難,完成了學校教授的軍政理論課程,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
毛主席稱他是工農分子知識化的典型,而這一經曆也成了他留在學校裡教授其他學員的重要原因。
而在“抗大”擔任教員的時間裡,蘇振華将軍遇到了新的考驗,對此,他又是如何應對的?
積極進取
1937年7月1日,“抗大”建立,原來做學員的蘇振華将軍,前往新學校擔任老師。
而在教學過程中,他遇到了新的問題,他是如何應對這些新情況的?
在延安時期曾有一種說法,“紅大無二期,抗大無一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實際上,這是“紅大”遷校導緻的結果,那個時候,紅大第一期的學生已經畢業,效果很好。
是以,學校着手招收第二期學生,隻不過“西安事變”發生後,時局出現了變化。
為應對這樣的情況,上級決定遷校、改名,以支援統一戰線工作,正是這樣“紅大”才改名為了“抗大”。
而原來的紅大第二期生,也變為了抗大二期生,這一期學生被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學部,另一部分是步兵學校。
大學部有14個隊,共計1362人,蘇将軍帶領的是第5隊有百來名學生。
即便日子不像之前那麼難過,但抗大的辦學依舊十分艱難。
與紅大時期一樣,他帶的第二期生沒有課堂、教具,這不禁讓他想到了一年前,他們一群人在陝北安定學習的日子。
這樣的困難難不倒他,關鍵是這些學員們能否接受這樣艱苦的條件。
以自然為講堂,用自己的雙膝當做課桌,他以身作則,給大家示範如何聽課。
二期生與他們都是吃苦耐勞的好學員,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他們依舊認真聽蘇将軍講課,學習到豐富的軍政知識。
不久,盧溝橋事變發生,這一群二期學生提前畢業,他們滿懷着抗日救國的心情奔赴前線,與敵人抗争。
而這當中,就有蘇将軍帶出來的百名學生,他感到非常欣慰,這也促使他繼續留在抗大,教授學員們學習。
一個月不到,抗大迎來了新的一批學員,這一期學生共有1272人,分成了3個大隊。
這一次,蘇将軍擔任了大隊長一職,他管的是第二大隊,也是專攻政治方向的大隊。
前線打得緊張,後方的學校建設也逐漸步入正軌,除了抗大,中央還在當地建立了陝北公學。
這是一件好事,證明黨組織有能力培養更多的革命幹部,隻不過問題也随之而來。
抗大和陝北公學都在當地,招生一多,校舍就不夠住了。
中央下達指令,要抗大分一部分校舍出來,讓公學的學員住進去。
而學校的校舍本就不多,對此學校上司幹部們決定動員學生們,一起開辟新的校舍。
1937年10月、11月,這兩月間,蘇将軍領着二大隊參加了這項工作。
開挖窯洞辦新舍,這确實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蘇将軍是同學員們一起挖的。
那時,他動員大家說,二大隊是政治大隊,有沒有政治性,那就要看我們挖窯洞有不有力。
學員們見自己的老師也一起來挖窯洞,心中備受鼓舞,他們認為這是将理論實踐的寶貴機會。
是以,在這一次工作中,大家齊心協力,僅用半個月挖出了175個窯洞,還修築了一條長3000米的“抗大公路”。
在後來學習中,他所帶的第二大隊深入學習了黨組織的政策、檔案,進行批評、反思,成為第三期中名副其實的“政治大隊”。
随着抗日戰争的發展,前線上戰士們與日軍鬥智鬥勇,而在後方的根據地上,抗大的學生們,也同頑固勢力做鬥争。
作為一名資曆深厚的紅軍戰士,蘇振華将軍面對當局頑固分子的挑釁會做出怎樣的反應?
在學習中抗争
1939年1月28日,抗大建立了兩所分校,彼時蘇振華将軍繼續在學校教書。
就在他們招收第五期學生時,當地的“摩擦專家”醞釀了一場陰謀,對此,蘇将軍該如何應對?
招收第五期學生時,抗大又到了另一種困難的境地,來自當局的封鎖和刁難。
雖然在西安事變以後,國共達成了第二次合作,但鬥争并未停止,當局暗中醞釀了許多摩擦和陰謀。
1939年1月,瓦窯堡發生了突發事件,駐紮在瓦窯堡的當局政府非法抓捕了當地抗日民主政府的縣長,還有幾名從業人員。
而這一切都是“摩擦專家”田傑生一手策劃的,這一場十分嚴重的摩擦事件。
那時,蘇将軍正帶領第一大隊的學員學習,他們得知此事後,立刻發起了反抗,同“摩擦專家”做鬥争。
他們與陝甘甯邊區的警備隊聯手,做好随時反擊的準備,同時還照顧到了宣傳。
通過運動和報紙,向公衆揭露了田傑生的陰謀,那時擔任八路軍後方留守處主任的蕭勁光将軍,向當局通電,嚴厲要求釋放從業人員。
在我方努力下,田傑生不得不釋放被抓的同志們,無疑,他們取得了鬥争的勝利。
毛主席得聞此事後,無比欣慰,他誇獎蘇将軍不愧是從紅3軍團出來的同志,有彭大将軍的豪邁氣概,關鍵時刻能橫刀立馬,把控局勢!
随着時局的發展,抗大内的學生逐漸形成了在學習中戰鬥,在戰鬥中學習的模式。
1939年6月,中央決定将抗大、陝公兩所學校遷到晉東南。
得到指令後,抗大總校立即行動起來,在路上,他們改稱為了八路軍第五縱隊,而後又被稱為“青年縱隊”。
這支隊伍的領頭人是羅瑞卿将軍,原本4個大隊改編成團,其中第一團由蘇将軍擔任團長一職,王赤軍将軍擔任政治處主任。
他們這一趟旅程也被稱為“小長征”,經過兩個半月的行軍,他帶着學生們突破日僞軍的封鎖線,穿過衆多敵占區,行走2500多裡。
這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身心上巨大的考驗。
蘇振華将軍在行軍路上,始終保持着樂觀的心态,遇到敵人見招拆招,休息時也會組織大家學習、跟進國内外局勢。
除此之外,他還十分重視大家的文化生活。
曾經的文藝老戰士嚴金萱,回憶起這段學校生活,她非常感激蘇将軍做出的一個決定。
那個時候,她就在蘇将軍的隊伍裡,她喜愛唱歌、跳舞、演習,大家都叫她“金嗓子”。
蘇将軍非常欣賞她,并把她推薦去了晉察冀三分區的沖鋒劇社。
在那裡,她得到了鍛煉,成為更加優秀的文藝工作者,後來還為芭蕾舞劇《白毛女》等經典作品作曲配樂。
可見,在抗大的這一段時間裡,蘇将軍使自己得到了巨大的提升,成為一名成熟的幹部。
而學員們也以他為榜樣,積極學習軍政知識,做一名成熟的戰士。
抗大的遷校是根據時局變化順勢而為的,1940年2月上旬,晉東南地區的形勢基本穩定。
前線戰士們順利清除了在此處“掃蕩”的日僞軍,破壞了他們的計劃。
抗大全體師生抓緊這一機會,連夜從陳莊出發,向南涉河,穿越敵人封鎖線,在2月26日抵達了陝西。
他們完成了進入晉東南的任務,在後來的總結彙報中,羅瑞卿将軍曾對蘇将軍的第一團予以了高度評價。
他說,一路上第一團的表現确實有“第一”的樣子!
1940年6月,在抗大遷校4個月後,蘇将軍調離了學校,他離開了這個他曾生活4年的學校,即将前往八路軍前線,投入到新的戰鬥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