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史記世界】春秋争霸并不是你想的樣子

【史記世界】春秋争霸并不是你想的樣子

楚國從熊繹的隐忍馴順,到熊通自立為王,已經脫胎換骨,經過幾百年的積累和發展,特别是得到了銅綠山的銅礦後,楚國成為一隻振翅欲飛的鳳凰。

此時西周滅亡,春秋時代開始,沒有了共主,中原大地上出現了權利真空,大大小小的諸侯國開始不斷發生沖突和戰争。内憂必然導緻外患,北方的戎、狄等少數民族抓住機會,不斷向中原挺進。

就在中原諸侯因為北方戎、狄入侵而焦頭爛額時,楚國揮師北上,威脅中原。楚國趁中原無主的機會在長江流域迅速擴張,百餘年間滅國無數。楚國一路力量沿着武當山東側的平原北上,直插南陽盆地,另一路楚國勢力則直指大别山。

楚國雖然與北方少數民族沒有戰略約定,卻客觀上形成了南北夾擊之勢,這兩股強大勢力遙相呼應,中原文明遭遇了一次空前絕後的嚴重威脅。

南夷與北狄交侵的嚴重局勢,呼喚着華夏諸侯必須要有一個新的核心站出來,取代周王室為中原國家建立一個新的政治秩序,團結起來共同抵抗外部危機。

【史記世界】春秋争霸并不是你想的樣子

【一】争霸含義

對于“霸”的含義,《新華字典》有一個解釋:依靠權勢橫行無忌、迫害他人的人。這也是大多數人的概念,對于春秋争霸的曆史,往往了解為幾個強有力的大國争奪霸權,倚仗武力欺壓弱小國家。

這是我們對春秋時代諸多誤讀中最典型的一個。其實,“霸”字在先秦通“伯”字,而“伯”字的本意是“長”。霸者,長也。就是諸侯之長,行方伯之職。所謂方伯,就是指某個地區之内諸侯的首領,一般由當地較大的諸侯來擔任,他的任務是調解地區内諸侯間的沖突和糾紛。

是以,“霸”的本義,是諸侯聯盟的盟主,所謂的“争霸”,最初的意義是大國在天下有難時争着挺身而出,來維護地區的秩序。

【史記世界】春秋争霸并不是你想的樣子

【二】第一個站出來的齊國

齊國是老牌的諸侯國,開國者是周朝姜太公,齊桓公是姜太公第十二代孫,中原遭遇嚴重危機,各國又内亂重重,齊桓公一直在思考怎樣才能使諸侯們團結起來,一緻對外。

齊桓公改革的第一步就是任用管仲,管仲說:“内政不修,外舉事不濟”。就是說,欲霸諸侯,必須從治理内政開始,因為隻有國家強大了,才有能力對外施加影響。

齊國經濟基礎比較好,疆域瀕臨大海,封國建邦以來,煮鹽墾田富甲一方。齊桓公即位第四年,鄰國宋國發生了嚴重的内亂,宋國國君被弑,幾位公子争奪君位,失敗者逃往鄰國,成功者追殺政敵,一時之間,宋國與鄰國都動蕩不安,戰争随時都可能爆發。

【史記世界】春秋争霸并不是你想的樣子

【三】化解宋國危機

齊桓公審時度勢,決定主動出面處理這次危機,按照周禮,齊桓公首先派使臣攜帶重禮去朝拜周天子,請周天子授權他去宋國興師問罪,因為宋國不尊周禮随便廢立國君。

當時的周王室東遷以後,實際控制的土地僅方圓600裡,諸侯們早就不把王室放在眼裡,周天子沒有想到東方大國齊國會這麼重視自己,要興師作戰,居然還先來請示,當然,他也不能不同意。

于是齊國以周天子為旗号,聯合陳、曹兩國組成三國聯軍,前去讨伐宋國。大兵壓境之下,宋國不得不與諸侯約定,以後在國君廢立之事上,一定按周禮處理,同時也要遵守周禮來處理與鄰國的關系。

【史記世界】春秋争霸并不是你想的樣子

【三】第一次諸侯會盟

公園前679年,齊國在鄄縣舉行了一次會盟,史稱“鄄會盟”。在盟書中,與會諸侯國約定,要尊重周天子,扶助王室;要聯合起來,抵禦外族入侵中原;要幫助縮小和有困難的諸侯。其實就是“尊王攘夷”。齊桓公首開以諸侯身份主持天下會盟的記錄,确立了他的威信。

為了團結諸侯,以“尊王攘夷”為号召,齊桓公做了幾件大事:第一件是團結魯國。第二件是援助燕國。第三件是恢複邢國。第四件是重建衛國。

【史記世界】春秋争霸并不是你想的樣子

【四】齊桓公避免了一場大戰

公園前678年,楚文王借口起兵伐鄭。在此以前,楚國雖然攻滅、臣服了許多國家,但那些大多是地位并不重要的小國,但是鄭國就不同了。鄭國是王室至親,一度與王室争雄,一段時間内,齊國也不得不對鄭國禮讓三分,這個老牌強國如今受到楚國欺淩,讓中原國家有唇亡齒寒之感。

為遏制楚國北進,齊桓公親率齊、魯、宋、陳、衛、鄭、許、曹等八國軍隊,南下攻打楚國,諸侯聯軍屯兵于楚國方城之外,給楚國發來戰書。楚國面對以一敵八的陣勢,楚成王表現出足夠的鎮定,他對齊桓公說:“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史記世界】春秋争霸并不是你想的樣子

齊國首相管仲代表齊桓公回答:“爾貢苞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征”。就是說,楚國已經很多年沒有按周禮的要求向周王室進貢,這是嚴重挑戰中原文明秩序的行為,必須加以讨伐。

齊國的戰争借口似乎沒有抓住重點,然而在春秋時代,這卻是最為光明正大的理由。進入春秋之後,周禮已經遭到破壞,但它仍是各國公認的準則。春秋時代戰争的特點至少在表面上,一切都圍繞着禮制秩序,也就是師出有名,至少在表面上,使對方承認錯誤,遵守周禮,對方一旦承認違背了周禮,表示悔過,戰争則可能是以避免。

面對諸侯聯軍,楚成王經過思考,發出了這樣的答複:“貢之不入,寡人之罪也”。就是說,楚成王承認自己違背了周禮,并承諾以後按時進貢。一場迫在眉睫的大戰因為一句話得以避免,齊桓公決定見好就收,雙方在召陵舉行了會盟:楚國承認了不向周天子進貢的過錯,表示願意承擔服從王室的義務,算是做出了讓步,給了齊桓公面子,齊桓公得到楚國的承諾引兵而回。

【史記世界】春秋争霸并不是你想的樣子

後記:

召陵之盟被認為是齊桓公的巨大成功,也标志着他的“攘夷”達到了頂點,齊桓公作為霸主,成功的原因是做事“中庸”節制,凡事把握分寸。可以說,争霸運動的初期,實質是一場周文明的自救運動。

在中原政治需要霸主的時代,齊桓公捷足先登,當上了中原諸侯第一位共主,他以維護周禮為号召,組織多國軍隊對破壞國際秩序的國家進行征讨。

從齊桓公的争霸過程中可以看到,在春秋前期,霸主地位主要是一種榮譽,而不是獲得實利的資本。戰争的目的,是使各國遵守國際秩序,而不是滅掉其他國家。

【史記世界】春秋争霸并不是你想的樣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