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玉
曆代王朝興衰已經多次驗證了一個道理,打天下和守江山是兩套完全不同的邏輯,元朝雖然在創業階段極具爆發性,但在守業階段卻一直走的是跌跌撞撞,幾乎集齊了王朝滅亡的所有要素。
和西漢一樣,蒙古帝國在創業階段就采取了分封制,大量宗王的存在不僅分散了朝廷權力,成為帝位的最大威脅者,更是壟斷了相當多的财富,是導緻元朝财政困難的主要因素。
成吉思汗、窩闊台汗、貴由汗、蒙哥汗時代所分封的宗王就不多說了,按照蒙古帝國是成吉思汗的子孫所共有的原則,元朝是将分封制世代進行堅持的——
海山在1307年和1308年之間就封了19個宗王,其中有十四個是“一字王”;碩德八剌在位期間封了7位宗王;也孫鐵木兒即位之後新封了24個王;圖帖睦爾在位的四年中,封了24個王,其中有9個是“一字王”...
這些宗王在他們的領地中享有非常大的行政、軍事、财政、司法等權力,雖然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曾經下令撤銷諸王的紮魯忽赤(斷事官),并于1315年下令,諸王封地的達魯花赤由中書省任命,以收回他們的行政和司法權力,但由于宗王們的實力實在太強,仁宗最終還是放棄了對宗王們的制衡。
相反,皇帝為了得到宗王們的支援還要常态化對他們進行賞賜——
1294年,鐵穆耳在即位兩個月内由于對諸王大量賞賜導緻國庫中的餘鈔隻剩27萬錠,鐵穆耳朝對宗王的賞賜是忽必烈時期的好幾倍;海山即位之後,對宗王的賞賜高達170萬錠;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之後在朝會上對諸王進行了包括金39650兩、銀1849050兩、鈔223279錠、布帛472488匹的賞賜...
沒辦法,宗王是元帝國的中堅力量,皇帝必須獲得他們的支援才能控制官僚系統,另外,賞賜也是蒙古制度的一部分,皇帝必須得執行。
如果皇帝限制宗王的權力,或者給他們的财富縮水,宗王們分分鐘就會造反給皇帝看,1323年9月4日,發動政變幹掉英宗碩德八剌的16個反叛者中有5個就是宗王。原因就是,英宗不僅限制他們的權力,有兩次還因為财政困難取消了對宗王的歲賜。
在權力和利益同時受損的情況下,宗王就與朝臣合作聯手幹掉了皇帝。
由于宗王們手握蒙古本部的軍事力量,是以往往也會以手中的軍隊武力奪取皇權,海山和也孫鐵木兒的上位都是因為有漠北軍事力量的加持。在圖帖睦爾在位期間發生的八次謀反事件中有好幾個宗王都卷入其中。
可見,宗王的存在是對元朝皇權、财富、司法的同時束縛。另外,分散元朝權力的還有那些世襲的萬戶、千戶、怯薛,導緻元朝末期,帝國已經是一盤散沙,皇帝所能控制的僅僅隻有大都及其周邊的部分地區。
除了宗王,元朝的權臣也是一股極強的力量。随着擴張戰争的不斷深入,那些蒙古将領們已經憑借着軍功逐漸進入帝國的核心并發展為世家,将爵位、财富、資源等通過繼承的方式進行世代傳遞。鐵穆耳即位時,伯顔握劍站在台階上逼着大家進行表态就已經證明元朝官僚集團的崛起。
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時,鐵木疊兒在皇太後答己的支援下成為權臣的角色,深度左右着朝廷的權力格局和皇帝的決策。在英宗碩德八剌即位的初年,鐵木疊兒的權勢已經發展到近乎獨裁的地步。
由于文宗圖帖睦爾是依靠燕鐵木兒和伯顔才成功奪得皇位,是以文宗在即位之後就必須給這兩人權力的“分紅”:
燕鐵木兒被封為北平王,并分别賜予蒙古人和漢人的榮譽稱号答剌汗、太師;伯顔不僅佩戴着太尉、太保、太傅的标簽,同時身兼禦史大夫、中書省左丞相、知樞密院事的職務,爵封浚甯王。
同時,伯顔還控制着忠翊衛和宣毅萬戶兩個衛軍機構。
▲軍隊是權臣的标配 圖源/網絡
也就是說,燕鐵木兒和伯顔的勢力已經延伸到了元帝國的所有敏感地帶,已經到到了可以廢立皇帝的地步。為了籠絡伯顔,皇帝甚至還将忽必烈的孫女許配給了伯顔。
相反,文宗圖帖睦爾雖然極其有才,但本質上就是一個傀儡的角色,垂拱而治。
後來上位的順帝妥歡貼睦爾,他初期的時候也是一個傀儡的角色,廟堂則被伯顔所完全控制。1335年,随着伯顔成為大丞相,他的權勢在帝國發展到了極點,掌控元朝的一切業務。
1340年,順帝雖然将伯顔趕下了台,但權臣的基因始終存在于帝國的肌體中,從一定程度上來說,脫脫也是權臣。
當然,女主也沒有在元朝的曆史中缺席。由于遊牧民族特殊的文化,女性一直在政治生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擁有一定的話語權,蒙古有這樣的慣例:在大汗去世新任大汗上位之前,政事由皇後打理。
是以,蒙古女性也就有了更多機會向權力中心滲透——
1307年2月2日,成宗鐵穆耳去世,由于沒有指定繼承人,是以朝中立刻就分為了兩派,其中一派就是由皇後蔔魯罕和中書省左丞相阿忽台等大臣組成的聯盟準備推舉安西王阿難答為帝;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之後,皇太後答己是深度參與朝政,甚至以徽政院和宣徽院來對抗中書省,同時還培養了鐵木疊兒這位權臣...
女主幹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元朝朝政的混亂。
▲女主幹政也是元朝特色 圖源/劇照
和曆代王朝一樣,自然災害在元朝曆史中也沒有缺席——
從1348年起,黃河河水猛漲,頻頻決堤,造成黃河改道,泛濫成災;1351年夏天,淮河流域發生決口;14世紀中,至少有36個寒冬,同時,水災和旱災的爆發密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頻繁,而且還常常伴随着瘟疫;在順帝妥歡貼睦爾即位之後,帝國幾乎年年都有災荒的記錄...
自然災害的爆發首先是對生産力的摧毀,同時意味着稅賦的減少,由于朝廷還要赈災,财政壓力就會更大。
本來開銷就大,由于元朝皇帝對宗教事業無節制的支援又進一步增加了财政壓力——
武宗海山即位之後,在大都、上都和五台山都修建了佛寺;英宗碩德八剌給忽必烈朝的帝師、吐蕃高僧八思巴建造的帝師殿比孔廟的規格還要高;英宗在大都西面的壽安山修造的大昭孝寺用了長達三年的時間,有數以萬計的士兵參與了工程建設;1324年,泰定帝也孫鐵木兒分别在上都和山西修造了禮拜寺;順帝妥歡貼睦爾也是佛教信徒,有一次甚至資助108名和尚遊皇城...
怎麼說呢,元朝皇帝借助宗教的力量實作了對内部各個族群的統治,但過度的信奉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财政負擔。
當然,造成财政壓力的主要還是冗官現象——
1294年,成宗鐵穆耳即位之後,京師大都的官員數量就超過了1萬人,地方行省超員現象更嚴重;海山即位之後,為了答謝支援自己的人,他在頭兩個月裡就任命了300多人為官,1307年,中書省的宰臣有14人、禦史大夫4人、樞密院長官有32人,嚴重的超編;順帝時,光是朝廷掌管司法的人就有96人,而這個時候怯薛的數量為1.3萬人,加上所有的官吏,順帝時元朝的官員數量為3.3萬人...
這些編制背後都是大量的财政支出。
更重要的是,腐敗現象同樣嚴重。1303年,朝廷派出官員在七個地區進行調查,結果有18473人有嚴重的經濟問題,涉及款額為45865錠。這是成宗鐵穆耳朝的事,後期的腐敗現象肯定更為嚴重。
當然,皇帝個人的開銷更大,而且不計成本,比如,皇帝每年往返上都和大都,就得有大量的運輸和服務部門來配合,其花費也是個大資料,且每年都得花。
除了正常的開支外,花銷最大的就是戰争了。成宗鐵穆耳即位時,與察合台汗國和窩闊台汗國的戰争依舊在繼續,同時還于1300年至1303年發動了對緬甸和位于今天泰國北部和緬甸東部的小國八百媳婦的遠征。
同時,因為權力争奪而爆發的内戰也産生了巨大的費用,比如,1328年大都派對上都派的内戰就花費了朝廷年收入的好幾倍。
當然,地方上的起義,元朝也同樣需要花費精力和金錢去應對——
1281年,由陳桂龍上司的南方起義被忽必烈平定之後光是被斬首的人就高達2萬人。為了平定福建地區的一場叛亂,忽必烈甚至出動了10萬軍隊;1315年秋季,江西甯都爆發了大規模的起義,起義領袖蔡五自稱蔡王;1295年至1332年之間,漢地爆發了24次起義、少數民族地區為131次;順帝妥歡貼睦爾執政的後期,元帝國已經是烈火蔓延的節奏...
這些大大小小的起義不僅嚴重削弱了元朝對帝國的控制力,更進一步增加了财政負擔。
自從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後,帝國就存在嚴重的财政問題,結果由于後期産生的問題更多而朝廷又始終沒有在經濟層面實施有效的政策來增收,結果就導緻,财政問題越來越嚴重——
1307年,朝廷的正常收入為400萬錠,而海山即位的當年就花費了1000萬錠,還有300萬石糧食;1310年,朝廷借用的鈔本就已經高達10603100錠。當年,朝廷所發行的紙鈔總量為145萬錠,是此前三年任何一年的7倍,嚴重的通貨膨脹;1350年,執政的脫脫準備發行新的紙鈔,次年就發行了200萬錠,其背後根本就沒有财源作為支撐...
怎麼說呢,元朝從開國到滅亡一直都沒有解決好财政問題,導緻财政赤字居高不下,說元朝亡于财政崩潰也一點也不冤枉。
在财政問題之外,元朝也始終沒有解決文化問題。
當然,由于内鬥頻繁,元朝根本就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解決這些事情。據統計,在成宗鐵穆耳即位到順帝妥歡貼睦爾即位的這個曆史區間(1294—1333),短短的39年,元朝就先後有9位皇帝登上帝位,其中有6位是在巨大的争議中上位,有2位被殺,1位在被推翻後失蹤。
當然,元朝的内鬥是有基因記憶的,因為忽必烈就是憑借武力優勢打敗弟弟阿裡不哥上位的。就像李世民給大唐帝位傳承開了一個不好的頭一樣,忽必烈也給元朝注入了内戰的基因。
劇烈的内鬥不僅削弱了帝國的凝聚力,草原勢力和漢地勢力的輪番上位更是使文化不能統一,文化不能統一就意味着元朝不能集中資源處理内政和外交,最具體的表現就是:
法律的不統一;科舉不能順利推廣。
元朝自建立後就始終沒有制定一部通行全國的法典,直到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于1311年即位之後才指令中書省着手法律的編撰。1316年,一部收錄了2400多條法律條文,分為斷例、條格、诏制、别類四大類的法典《大元通制》編撰完成。
但是直到1323年英宗碩德八剌即位之後,新法典才得以頒行。
不用想,肯定是遭到了蒙古貴族和色目精英的強烈反對。即使元朝頒布了新法律,但各宗王在自己的封地内還是以蒙古傳統來處理案件,新法律所能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
結果是,英宗最終死于舊勢力發動的政變。
▲英宗碩德八剌死于政變 圖源/劇照
至于科舉,忽必烈為了保證蒙古貴族和色目精英的利益從一開始就沒準備推行,雖然他也配合漢人精英建設了學校。直到仁宗于1315年才正式開科取士,但為了保證蒙古貴族的世襲特權,每次殿試的名額始終控制在100人之内。元朝曆史一共舉行了16次考試,考中進士的僅有1139人,僅占同時期文官數量的4%左右。
在伯顔專政的1335年,科考更是一度被取消。在1336至1339年這個曆史區間,元朝都沒有舉行科舉考試。伯顔的認知是:
科舉制是對怯薛優越性的挑戰。
是的,和秦漢時期的郎官一樣,元朝的怯薛也是帝國的人才培養基地,在順帝即位初期,怯薛的數量已經高達1.3萬人。
和遼、金一樣,元朝隻是在人才流通層面開了一個小口而已,本質還是部落政治、貴族政治。
直到伯顔失勢之後,科舉制才再次得以推行,但力度照樣有限。
最終,元朝的宗王、萬戶、千戶以及各行省長官都成了帝國内部的軍閥,與朝廷漸行漸遠,再加上各地的農民起義,順帝所能控制的地方隻有大都及其附近部分地方,在明朝強勢北伐的時候,也隻能再次回到草原。
怎麼說呢,元朝幾乎将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中那些影響王朝壽命的所有痼疾都集齊了,根本無法長壽。
但是呢,由于元朝是承接了蒙古帝國的盤子,等到忽必烈即位之後,許多問題就已經沒法動刀,隻能在小範圍内控制,曆任元朝皇帝說白了就是一個裱糊匠,隻能修修補補,當實在沒法修補的時候,就隻能關門大吉,和當年的西晉一樣,開國就是一台老機器。
元朝滅亡的原因個人能夠總結的也就這麼多,大家在評論區裡繼續補充。
寫文不易,看完記得點個“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