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影響遊牧帝國壽命的大事是什麼?

影響遊牧帝國壽命的大事是什麼?

文 / 子玉

成事的關鍵是統一思想,同理,影響一個王朝興衰的主要因素也必然是文化、意識形态的統一,秦始皇沒有做成這件事,大秦二世而亡,漢武帝做成了這件事,大漢揚威萬裡。

魏晉南北朝時,五胡南下,各遊牧部族在中原建立政權之後其實都意識到了文化的重要性:隻有全面完成漢化并保持部族的武力優勢,那麼就可以長久地走下去。苻堅、石勒等人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隻是他們還沒來得及在文化層面發力,其政權就已經在激烈的競争中被淘汰出局。當北魏初步統一了北方之後,鮮卑拓跋也就有了在文化層面實施改革的條件,于是就有了馮太後在平城的改革,孝文帝拓跋宏在洛陽的全面漢化改革。

事實證明,孝文帝的改革是成功的,當後來蕭梁的陳慶之北伐至洛陽時也忍不住對北魏的改革成果進行點贊:“原來所謂的衣冠仍在北方呀。”

但由于孝文帝的漢化改革沒有覆寫到邊境的六鎮,是以就最終導緻了六鎮将士在利益受損的情況下利用武力優勢一朝摧毀了孝文帝的改革成果。

可見,曆史上任何改革都會遭到舊勢力的反撲,尤其是遊牧部族:不僅要面對既得利益者的發難,還要面對舊文化的反撲。

當遼和金先後穩定中原之後也遭遇了北魏之前的困境,由于總是遭到舊勢力的阻撓,是以直至王朝滅亡,都沒有實作文化層面的統一。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海陵王完顔亮之死就完全是舊勢力反撲的結果。

但遼和金畢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隻是由于漢化速度太慢導緻在王朝末期還沒有實作文化的統一,影響了其壽命。

元朝就不一樣了,雖然也大面積複制了中原的制度,幾任皇帝也相繼在文化層面作出努力,但總是屢屢遭到舊勢力的反撲導緻大部分時間都走在老路上,直至元朝在中原無法立足時,大都還是純粹的蒙古特色。

既然元朝的文化不能同時相容漢人、蒙古人、契丹人、女真人、色目人等,那麼其就隻能維持草原一地的格局,隻能再次回到草原。

是以,元朝滅亡最大的原因就是:各民族在文化層面的嚴重對立。

公元1260年5月5日,忽必烈于開平城即位之後,為了表明自己是漢文化代表的身份,于是就實施了一系列有利于漢化的政策,包括取中原國号、年号,建立太廟、孔廟等。

但為了兼顧蒙古諸王,忽必烈就采取了“兩都制”:以上都為蒙古文化的中心;以大都為漢文化的中心。而且,黃金家族的統治者采取一年中在兩都輪換坐班的方式來統治元帝國。

也就是說,忽必烈一上手就人為給草原文化和漢文化畫了一條非常清晰的線。就像當年的北齊一樣:晉陽是鮮卑貴族的大學營,代表草原文化;邺城是漢人世家的聚集地,代表儒家文化。

是以就導緻,北齊的文化分裂越來越嚴重,直至被隔壁的北周所反超進而被北周兼并。

可見,文化的不統一才是導緻北齊滅亡的主要原因。

影響遊牧帝國壽命的大事是什麼?

北齊亡于胡漢沖突 圖源/劇照

那麼,北齊當年踩過的坑,元朝必然也會踩到。而且,忽必烈不僅将大量色目人引入核心,更是堅持不開科取士,元朝開局就在文化層面定下了百家争鳴的調子。而百家争鳴的背後又嚴重制約了大一統格局的穩定。

1294年2月18日,忽必烈去世,他的孫子鐵穆耳繼位。

雖然鐵穆耳在位期間表現出了對儒家和儒士的尊重,并在大都建立了文宣王廟,将國子學安置其中,但由于鐵穆耳要給忽必烈時代沒有完成的戰争進行收尾,以及不斷嚴重的冗官、冗費、腐敗問題,鐵穆耳在文化層面的努力并沒有什麼成就。

而且,鐵穆耳為了得到宗王們的支援還不惜以大量賞賜的方式來拉攏他們。是以,草原本位依然是鐵穆耳朝的主調。

1307年2月2日,鐵穆耳去世,接着,海山就憑借漠北的武力優勢強勢登上了帝位。既然海山是從漠北走出來的皇帝,那麼他就必須得代表草原勢力的利益,是以,草原文化就成為了元朝的主基調,海山甚至對忽必烈和鐵穆耳在漢化層面的努力也持否定态度,漢人監察禦史張養浩就曾尖銳地指出,海山是要背離忽必烈路線的節奏。

也就是說,元朝是走了一步又退了一步,等于沒走,還是野蠻文化。

等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登基之後,又對海山的路線進行全面否定,不僅停止了海山啟動的大型工程建設、廢止了海山出台的一系列斂财政策,更是大刀闊斧推進元朝的漢化改革。具體表現為:

他将自己的老師李孟和漢人儒帥張珪任命為中書平章政事;将忽必烈時期的16位老臣召到大都,如著名學者李謙、郝天挺、程钜夫和劉敏中等;選取一批文學之士進入翰林院和集賢院...

每一個動作都是為了推動進一步漢化和儒化改革。

仁宗實施漢化改革的代表性動作就是,元朝于1315年啟動了科舉考試。同時,仁宗還組織編撰了統一的法律——《大元通制》。

但由于元朝有大量的宗王存在,是以仁宗的改革工作還是遭到了大範圍的反對,比如,宗王們對剝奪他們的司法權力就是激烈抗議。1317年,仁宗不得不對諸王進行妥協,允許他們自行任命達魯花赤。

再加上仁宗的母親答己以徽政院和宣徽院來對抗中書省并培養了權臣鐵木疊兒來與仁宗唱反調,是以,仁宗的漢化改革走的其實是步步艱難,被宗王和女主、權臣所同時掣肘。

影響遊牧帝國壽命的大事是什麼?

女主幹政也是元朝特色 圖源/劇照

雖然曆史學家給了仁宗改革“延祐儒治”的認可,但他的漢化改革基本上是失敗的,并沒有從整體結構上邁出實質性的步伐。

英宗碩德八剌即位之後也準備推行儒治,并任命出身蒙古貴族的儒臣拜住為左丞相,但英宗最終還是于1323年9月4日被守舊勢力發動政變給殺死。

當泰定帝也孫鐵木兒帶着他的漠北班底來到大都之後就已經意味着草原勢力的重新回歸。随後,以張珪、楊庭玉、許師敬、史惟良為代表的漢人精英逐漸被邊緣化。

是的,元朝在文化層面又退回了原點。

雖然,泰定帝也對儒學作出了相當程度的尊崇,比如,派遣官員前往曲阜祭拜孔子、恢複了經筵制度,但在蒙古貴族和色目精英唱主角的大背景下,漢人精英根本就不可能走上前台。

當曆史開進文宗圖帖睦爾的時代時,漢文化再次被皇帝所大力推廣,文宗不僅鼓勵蒙古貴族和色目精英接受漢人的習俗,甚至在1330年親自參加了祭天儀式,但在權臣燕鐵木兒和伯顔掌權的時代,文宗也隻能在宮廷内進行小範圍的文化推廣。最典型的就是,文宗雖然建立了奎章閣學士院大力推廣漢文化,但其影響力隻局限于宮廷内部。

當順帝妥歡貼睦爾成為皇帝之後,元朝在權臣伯顔的控制下已經徹底回到了原點,典型事件就是:1335年,伯顔取消了科舉考試。而伯顔之是以取消科舉就是為了保障蒙古貴族和色目精英的利益。

雖然元朝此後又恢複了科舉,但由于帝國頻繁的内鬥以及在文化層面的反複博弈又帶出了許多新的沖突,元朝在順帝時代已經是無力回天。

很難想象,元朝到了末期,文化還停留在野蠻時代,比當年的遼和金做得還要差。

既然元朝在文化層面不能統一,就根本不能做到集中資源,實行中央集權,在蒙古騎兵的武力優勢逐漸喪失之後,元朝的滅亡就已經注定。

總之,和遼、金滅亡的原因一樣,元朝也是因為沒有實作文化層面的統一進而導緻滅亡。唯一的差別是,遼、金漢化比元朝走的更遠,是以也就比元朝的壽命稍微長了一些。

但說實話,由于元朝世界性帝國的定義,堅持世襲和分封制,以及民族成分的複雜,其要實作文化層面的統一注定難于登天。

加上草原勢力和漢地勢力因為權力鬥争頻繁厮殺,元朝就更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操作這件事,隻能看着這艘巨輪一點點沉淪下去。

是的,所有遊牧帝國滅亡的原因大體如此。

寫文不易,看完記得點個“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