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公司又和監管打起了“太極”。 1月10日,“蘋果自稱有五個應用商店”的詞條沖上微網誌熱搜,面對監管方指控App Store壟斷,蘋果稱其分别營運着五個App Store,歐盟委員會犯了事實錯誤,在業内律師看來,蘋果的辯白或許難以鎖定勝局,但無疑增加了對其有利的證據。
蘋果因為壟斷問題被告不止一次,在業内觀點看來,蘋果早已明白賣軟體“事少錢多”的道理,用服務業務彌補 iPhone出貨量的下滑,不過如今國産手機端側大模型紛紛湧現,或将拆除蘋果構築的高牆, AI浪潮下,大家又站在了同一起跑線。
蘋果是否“占理”
此前蘋果于周二在歐洲法院聽證會上辯稱,App Store 并不是一個單一的實體。蘋果在向位于盧森堡的歐洲第二進階法院送出的申訴中表示,歐盟委員會“在認定申請人的五個 App Store 為單一核心平台服務時犯了重大事實錯誤”。蘋果公司在陳述中表示,他們在iPhone、iPad、Mac電腦、Apple TV 和 Apple Watch 上營運着五個App Store,每個 App Store 都專為特定作業系統和 Apple裝置分發應用。
此言一出令不少人感到驚訝,有微網誌使用者稱蘋果狡辯,還有使用者戲稱:以此類推,蘋果實際上有五個浏覽器,隻不過重名了都叫Safari。
針對此事,北京商報記者采訪了盈科律師事務所祝輝良律師,律師認為,雖然各國法律不同,不過按一般情況來說,即便在舉證中存在事實錯誤,也并不意味着自動判被告赢,如果該錯誤不影響案件的實質性問題,法庭可能會糾正錯誤,或者允許修改證詞。
律師認為,蘋果公司作出這樣的反駁,主要還是為了增加利于自己的證據,影響案件的整體評估,最終結果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無論蘋果的辯白有力于否,其因為壟斷問題在世界各地遭到指控不止一兩次,就在美國司法部對蘋果的反壟斷調查也将進入最後階段,有可能今年上半年便提起全面反壟斷訴訟。
長期以來,軟體服務商對蘋果的抱怨不絕于耳,例如藍牙追蹤服務商Tile指出,他們提供的類似AirTag産品在iPhone定位服務上存在限制,而Beeper公司把iMessage帶到了安卓手機上,推出不到一周後,被蘋果以安全隐私為由屏蔽。
此外在美國司法部的調查中,還有例證表明與iPhone連接配接時,第三方智能手表的可用功能不如Apple Watch多,這些都指向了蘋果商業模式的核心,即封閉的産品生态。
緊握生态不放
在業内專家看來,蘋果的封閉性主要還是商業利益驅動,因為在硬體出貨下滑的背景下,服務業務成為蘋果的重要依靠,也是蘋果生态得以維持、壯大的保障。
從資料上不難看出,蘋果硬體出貨承壓,而服務業務一枝獨秀,2023年四季度蘋果Mac業務營收為76.14億美元,同比下滑33.8%;iPad業務營收為64.43億美元,同比下滑10.2%;可穿戴裝置、家庭和配件業務營收為93.22億美元,同比下滑3.4%。而服務部門營收223 億美元,同比增長 16.3%,重新整理了曆史紀錄。
作為壓艙石,iPhone條線的動蕩或許更令蘋果頭痛,近日摩根大通分析師表示,2023年,iPhone的收入同比下降了2%,并且在一季度就出現了8%的收入下滑。
之是以如此,除了因為與老對手三星的纏鬥外,國産手機品牌銷量的提升,尤其是高端産品的增加,蠶食了蘋果的份額。
Counterpoint Research報告顯示,在2023年全球高端智能手機(即售價600美元以上)的市場中,華為市占率達到了5%,較2022年同期的3%有明顯提升;三星憑借S23和折疊機型,市場佔有率也從16%升至17%;小米高端化戰略初顯成效,在高端市場佔有率中從1%升至2%。
業内專家稱,比起賣硬體,賣軟體“事少錢多”,而蘋果早明白了這個道理。資深産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對北京商報記者分析談到,對包括蘋果在内的消費電子廠商而言,賣硬體主要瞄準的是增量市場,而賣軟體則是存量、增量兩個市場雙管齊下,畢竟使用者可能幾年不換手機,但很容易被有趣的應用、遊戲吸引,此外賣軟體的支出主要來自于前期搭建平台,後續成本相對低廉,這也給企業帶來了更高的利潤率。
專家指出,盡管包括iPhone在内的主要産品銷量不佳,但世界範圍内7億的蘋果存量使用者,是其不可忽視的重要資源,這也是蘋果總想築起高牆的底層原因。
AI重劃起跑線
未來打破蘋果壟斷的可能不是法律,而是行業趨勢,比起蘋果,一衆國産手機的明顯弱勢,便是沒有牢固的生态圈,專家認為,這主要因為蘋果獨占了iOS系統,而國産品牌多采用安卓,令各家之間的差別并不明顯,不過伴随着 AI浪潮,國産手機也着手打造自身專屬生态,以求彎道超車。
以榮耀為例,在2016年其第一代Magic上便釋出了Magic Live智慧系統,2022年魔法OS 7.0布局平台級AI,1月10日釋出的魔法OS 8.0以平台級AI打造意圖識别人機互動新範式,長期以來,榮耀AI研發費用累積達100億元,AI專利成果達2100項。
榮耀終端有限公司産品線總裁方飛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榮耀從成立之初便設計了産品和服務的一張圖,建構以人為中心的跨系統、跨裝置、跨應用的産品與服務生态,通過Magic OS來融合打通,并提出服務找人的理念。”
與之類似的還有OPPO,其在近日釋出的旗艦手機Find X7上面搭載了70億參數大語言模型,通過端雲協同部署進一步增強了AI能力,在應用方面, Find X7有全新的AIGC消除功能,通話方面Find X7帶來了大模型語音摘要,用更強的了解能力,解讀使用者通話内容并生成重點明确的文字摘要。
蘋果的壓力不言而喻,截至今年1月,在國内手機市場前五名的品牌中,除蘋果之外,都已經釋出了自有端側大模型産品。
産業觀察家洪仕斌認為,在AI浪潮下,手機端側大模型幾乎成了标配,各個品牌被重新劃定了起跑線,同時,開發者和手機廠商的關系也發生了對調,之前以蘋果為代表的廠商把握着 App上架與否的權力,而如今廠商更多思考的是如何“築巢引鳳”,讓第三方應用能夠高效地整合進自家大模型中。在新一輪的品牌生态戰中,各家仍處在“跑馬圈地”的環節。
業内專家認為,随着更多AI生成式應用的出現,業内可能會出現更加統一的開發接口,雖然蘋果的晶片水準、使用者基礎、品牌号召力都已具足,但截至目前,端側大模型上還沒有iOS的一席之地。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王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