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笑史雲煙
編輯 | 笑史雲煙
在大陸曆史長河中,有一位傑出的人物,盡管曆史對他的記載并不多,但他的一生卻如傳奇般完美和成功。
他就是範蠡,一位兼具政治家、經濟學家、商業學家、軍事家和思想家身份的傳奇人物,後世尊稱他為商聖。
01
古代中國曆史上,鮮有人物能與範蠡相提并論,他在公元前536年出生于楚國的貧窮小村三戶,從小家境貧寒。
但範蠡對知識的渴求強烈,少年時已博學多才,能洞悉事物的本質。
盡管家境貧困,範蠡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年少時期以行為怪異、違反常态著稱,在世人眼中,他是個思想瘋狂的人,但這種看似瘋癫的行為背後,隐藏着他敏銳的智慧。
當文種前來拜訪時,範蠡竟在家中的破洞下以蓬頭垢面的模樣對文種學狗叫。
這一不尋常的舉止,反而奠定了他們深厚友誼的基礎,兩人發誓要共同成就一番偉業。
範蠡之是以能成為曆史上的傳奇人物,不僅在于他不凡的智慧,更在于他為越國的逆轉命運做出了重大貢獻。
他為勾踐策劃了一系列精妙絕倫的計謀,這些計謀最終使越國在與吳國的鬥争中取得了勝利。
如果沒有範蠡的智謀,勾踐可能早已身陷困境,越國也難以實作國運的大逆轉。
而當時的楚國雖然是列國中的霸主,但國君的自大傲慢,貴族之間的權力鬥争,讓範蠡與文種倍感失望。
是以,他們投身于越國,希望在那裡施展才華。
起初,越王勾踐并沒有重用他們,直到越國在會稽山一戰中慘敗,許多大臣紛紛背離,隻有範蠡與文種堅守在勾踐身邊,最終赢得了越王的信任。
範蠡的忠誠和智謀尤為卓絕,在越國最艱難的時刻,他主動跟随勾踐前往吳國為奴,與勾踐夫婦一同耕作勞動,嚴守君臣之禮。
這種忠貞不渝的表現,赢得了吳王夫差的尊敬和羨慕。
一次,吳王在範蠡的路上故意丢下一塊黃金,範蠡卻從容跨過,絕不回頭,徹底消除了吳王動搖其忠心的念頭。
02
他的智慧不僅僅展現在治國安民,更在于順應天時地利人和,引導越國在萬劫不複之際,反敗為勝,成就了一段千古流傳的佳話。
在春秋時期,盡管儒家思想占據主流,推崇仁、義、禮、智、信,但實際政治場景中,能夠如範蠡般,将儒家的道德規範與道家的順應自然完美結合,進而創造奇迹的政治家屈指可數。
範蠡不僅僅吸收了儒家的精髓,更是洞察到了道家“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的深刻内涵。
他的思想超越了時代,不局限于單一的學派,而是廣納法家、墨家、陰陽家等學說,形成了自己的治國哲學。
範蠡的政策可以概括為“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與“滅吳九術”。
這些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充分展現了範蠡卓越的上司才能和遠見卓識。
越國在勾踐被釋放後,國力衰弱,内憂外患交織,範蠡清醒地意識到,必須要有一套長遠的計劃來恢複國力。
他的智慧在于,他不僅考慮到了越國内部的穩固和發展,更是精心布局了對外關系的平衡。
他提出了建造開放式城牆、秘密組建“民兵”、以及在深山中秘密煉造武器等一系列對策,巧妙地規避了與吳國的協定,為越國的複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範蠡不僅是一個有遠見的規劃者,更是一個極具耐心與戰略眼光的實踐者。
他三次制止勾踐的急躁行動,理智地評估了天時地利人和,堅持在最佳時機行動。
當吳國國力空虛,越國國力恢複,外部環境有利時,範蠡才告訴勾踐,是時候出兵了。
這一切都是基于他深谙孫子兵法中“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的戰略思想。
最終,在範蠡的精心策劃下,越國在10年後乘吳國内憂外患之際,一舉滅吳成功複國。
這一戰役不僅僅是對越國的一次偉大複興,更是對範蠡智慧的最好證明。
03
面對敗局,夫差甯死不屈,選擇了自盡,結束了他的霸業,而勾踐,盡管對夫差有不殺之恩,卻無法挽回這位吳王的鐵骨铮铮。
吳國灰飛煙滅之後,勾踐舉辦了盛大的慶功宴會,以封賞那些在戰争中立下汗馬功勞的将領和謀士。
在這場慶功之中,範蠡被封為上将軍,權勢僅次于勾踐。
然而,正是這樣的高位,讓範蠡感受到了一種難以言說的憂慮。
他清楚地認識到,在這個看似太平的時代,權臣往往難免其禍,尤其是那些功高蓋主的人物。
範蠡深知曆史的教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句古話警示着權力頂峰之後的危機。
是以,在事業高峰期,他選擇了一條不同于常人的道路:辭官離開權力中心。
他的這一決定,讓勾踐感到驚訝,越王甚至提出以國家一半的土地作為留人條件,但範蠡依舊堅定地拒絕,決意攜戀人西施,隐退江湖,遁入自由自在的生活。
範蠡在告别越國的前夕,寫給了文種一封信,警示這位同僚注意風雲變幻的政治局勢,不要被眼前的榮華所迷惑。
然而,文種未能識别時局的險惡,堅持他所堅信的“食君祿,報君恩”的儒家思想,未能及時離場。
結果,不久後,他便遭到勾踐的殺害,成為了權力遊戲中的犧牲品。
範蠡以冷靜的頭腦和敏銳的觀察洞察了人性與政治的複雜。
他的離去,正是在最危險的時刻,從虎口中掙脫,留下了後世無數人津津樂道的傳奇。
而文種的悲劇,則為後人敲響了警鐘:在權力的漩渦中,隻有時刻警惕、審時度勢,才能掌控自己的命運。
04
不過他并未就此歸隐山林,而是選擇了經商,以其赢利而不失道德的商業哲學而著稱,在他那個充滿戰亂和經濟動蕩的時代,顯得格外突出。
與一般追求暴利的商人不同,範蠡在商業活動中提倡“君子生财,取之有道”,堅持隻取成本10%的利潤。
這一點,在其時無疑是一個極為罕見的商業行為,因為在那時,商人面臨巨大的經營風險,從戰亂到匪患,再到交通不便,這些因素都使商業活動成本居高不下。
即便如此,範蠡卻能迅速積累财富,并多次成為巨賈。
他的成功,部分得益于他的經營政策,在商品過剩時大量收購,在商品稀缺時賣出。
這一低買高賣的政策,使得他的資金周轉迅速,從不閑置,财富是以不斷增長。
而他對于百姓的态度,更是展現了他“俠商”的本色。
在災年等特殊時期,範蠡會減少甚至取消利潤,以賠錢的方式救濟災民,表現出了對人民深深的感激和回報之心。
盡管範蠡的商業活動極具公信力和良心,但他并不渴望名利。
事實上,他一生三次遷徒,就是為了避開名利的糾纏。
正如司馬遷在《史記》中所言,“範蠡三徙,成名于天下”,名利反而更加追随他。
範蠡的兩次官至極品,無論是在朝為官還是在市為商,他都展現了忠誠和良知。
他的生活哲學和商業政策,至今仍為人們所稱道,他在晚年時家财萬貫,但終其一生,他施濟天下,每次積累的财富都用于回報社會。
88歲高齡,範蠡離世,家中财富足以與國家相抗衡,子孫滿堂,他的一生堪稱完美。
05
範蠡的一生堪稱傳奇,他的政治生涯始于一個瀕臨崩潰的國家,憑借其非凡的才華和智慧,幫助國家崛起,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然而,在他的政治事業達到頂峰時,他選擇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道路,隐退轉身投身商界。
在商界,範蠡的天賦再次得以展現。
他在從商的19年間,三次成為富甲一方的巨商,财富積累到令人難以想象的地步。
然而,當國家遭遇危機,百姓流離失所時,他沒有沉迷于個人财富的堆積,而是慷慨解囊,救濟蒼生。
他的這一舉動,讓後世的人們對他推崇備至,甚至被尊為文财神。
範蠡的一生,是從政和從商兩條道路的完美結合,他不僅在政治和商業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還在個人生活上也得到了圓滿,據說他最終得到了美滿的愛情,并且在一片太平盛世中隐退。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範蠡被尊為南路财神,與其他财神一同受到人們的供奉和崇拜。
他們分别是東路的文财神比幹、西路的武财神關公、北路的趙公明、西南路的端木賜、東北路的李詭祖、東南路的管仲、西北路的白圭。
每一位财神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傳說,而範蠡則是以其商業道德和人格魅力被後人敬仰。
他的故事,不僅是一個商人的傳奇,更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向我們展示了在任何時代,持守誠信和道德都是通向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