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年25部豆瓣8分劇,國産劇口碑通貨膨脹了?

作者:全球知名女性

搜狐娛樂專稿(胡圖圖/文)2023,國産劇在口碑層面“上大分”。

上半年,《漫長的季節》斬獲豆瓣9.4分,成為2023年國産劇集口碑之最;《三體》《去有風的地方》等作品緊随其後,豆瓣評分收獲8.7分。

而“大爆款”《狂飙》,也有豆瓣8.5的評分,為其熱度做支撐。

國産劇的“口碑”,似乎一下子升了起來。據藝恩提供的資料顯示,2023年國産劇豆瓣評分在8分及以上的作品多達25部,創下近五年來劇集市場豆瓣8分劇最多迹象,比2019年作品數量高出四倍。

國産劇創作品質究竟是飛速發展,還是存在口碑“虛高”成分?這背後,又存在哪些行業問題?

“虛高”

2023年的劇集口碑,存在“虛高”成分?

此次,搜狐娛樂對話了六位業内人士、四位資深劇粉,除了一位編劇沒有明确肯定“去年國産劇口碑存在虛高”現象外,其餘人皆對此做出肯定答複。

這不是質疑這些作品的品質。相反,很多作品還是獲得了業内外的認可。

比如豆瓣9.4分的《漫長的季節》、豆瓣8.7分的《三體》《去有風的地方》,豆瓣8.5分的《狂飙》,和一些“小衆精品”《古相思曲》《我有一個朋友》,都獲得了口碑和不同程度的熱度加持。《狂飙》更是被公認為近幾年來不多見的“大爆款”。

一年25部豆瓣8分劇,國産劇口碑通貨膨脹了?

編劇武瑤就認可了這當中不少作品的“工業化制作水準”,也就是大衆經常談到的“電影質感”。最近在播的、也的的确确是電影團隊制作的《繁花》,就是鮮明案例。

另一位編劇黃芬則對部分作品的題材創新做出認可。如主打田園治愈風的《去有風的地方》,科幻題材《三體》,“小衆精品劇”《古相思曲》,都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同類型作品的創作邊界,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

優點突出,但并不能蓋住這些作品口碑“虛高”的現象。

從去年豆瓣最高分作品《漫長的季節》說起。放眼整個豆瓣9分國産劇陣營,《甄嬛傳》《父母愛情》《大明宮詞》《康熙王朝》《沉默的真相》都在範疇之内,其中前兩部作品豆瓣評分,與《漫長的季節》同為9.4分。

但它們所達到的藝術造詣、輻射劇集人群,卻不可同日而語。制片人李欣然對豆瓣9分及以上的作品做出解讀,在她看來,能夠達到這個評分次元的作品,70%-80%閱聽人都應該認為其“完美”,否則不會五星好評至上。

而所謂的“完美”,實則就是指在劇集藝術造詣、作品價值觀次元,都非常突出,甚至對整個劇集産業做出一定貢獻或創新的作品。

“得是‘六邊形戰士,指哪打哪”。李欣然分享。

制片人兼編劇的夏九紫對其做出認可,她用“需要擔負起推動社會公德心建設之重任”的評價,進一步肯定了9分劇應有的水準。

一年25部豆瓣8分劇,國産劇口碑通貨膨脹了?

在兩位制片人看來,昔日豆瓣9分以上的作品,都能達到此次元。稍微近點的《甄嬛傳》《覺醒年代》《沉默的真相》,也都有此意味。

李欣然更是透露,之前優酷以堪比新劇的版權價格買下了《甄嬛傳》的視訊網絡播出權。由此,也可看出好劇的長尾效應,以及“出圈”效應。

“當年,誰不知道《甄嬛傳》裡的一衆經典台詞、名場面,都被網友盤出‘包漿’來了。”

在李欣然、夏九紫看來,《漫長的季節》在作品的長尾效應、創作表達上,還未能與過往豆瓣9分劇比肩。她們肯定了整個作品的視聽語言、時代感呈現、演員演技、人物塑造等層面,唯獨在“懸念”設定上,認為不夠好看。

“論懸疑的精彩程度,我覺得不如《白夜追兇》;在作品立意上,《沉默的真相》似乎更為深刻。”兩位制片人有着相似的看法。

豆瓣9分劇集尚且存有“水分”,2023年豆瓣上8分的其餘作品,“水分”則更為明顯。

李欣然和夏九紫都以“大爆”的《狂飙》(豆瓣8.5分)為例,在她們看來,這是一部優秀的作品,但如果對比豆瓣8.3分的《人民的名義》,則顯得有些“不合理”。

一年25部豆瓣8分劇,國産劇口碑通貨膨脹了?

“《狂飙》被我們公司標明為編劇團隊必看并分享感悟的典範之作。該劇以其飽滿立體的人物和頗具史詩感的情節獲得大衆的一緻好評,所運用的編劇技巧精湛娴熟,行雲流水。它不可多得,卻依舊能夠被模仿。《人民的名義》則稍有不同,它的成功離不開周梅森這樣的編劇,他的體制内生活經驗得天獨厚,對官場生态的了解相當深刻,這使得該劇成為難以複刻的獨特創作。”

“是以,你可以看到《人民的名義》批判性與反思性更強,後勁也更大。《狂飙》是一部帶有英雄主義色彩,‘爽感’比較明顯的作品。”夏九紫分享。

李欣然也對這個觀點做出了認同。

在她看來,《狂飙》的确是近年來難得能引起“全民追劇”效應的一部作品,但也吃到了一些題材紅利。因為自《人民的名義》之後,除了個别“掃黑劇”湧現外,其餘懸疑犯罪題材,更多還是再走“刑偵”路線。這兩者之間還是存在些許差距。

至于2023年播出的其他豆瓣8分劇,以同樣這兩年才誕生的豆瓣8.4分的《人世間》和普遍被觀衆認為評分虛高的海外劇,如《繼承之戰》第一季(豆瓣8.4分)為例,劇集品質高低立見。

一年25部豆瓣8分劇,國産劇口碑通貨膨脹了?

“豆瓣8分劇集在以往市場中,其實是一個‘精品劇’概念。它意味着,這些作品要麼就是在劇本創作(故事、節奏感)、導演制作水準、演員表演、劇集價值呈現上,達到一個平均水準;要麼就是在某一方面非常突出,其餘層面允許有些許不足,但不至于特别拉胯。”編劇黃芬分享自己對豆瓣8分劇的看法。

單就這個次元來看,表格中的不少豆瓣8分作品,也存在一定的牽強性。

李欣然表示,“如果給這些作品每部都減去0.5的評分,會相對客觀。”

“評價作品口碑是否存在虛高的問題,我認為一定是需要橫縱向都要進行比對。基于往年作品的豆瓣打分,同類型題材的打分,甚至是以海外劇為參考對象。我得出了上面的這個結論。”

2023,國産劇創作品質有進步,但口碑存在“虛高”成分。

誰在推動“虛高”?

那麼,究竟是誰在推動2023國産劇口碑“虛高”?這來自各方因素,甚至存在一些行業陋習。

處于影視産業鍊“被動”環節裡的普通觀衆,在2023年,上演了一出“情緒性”“鼓勵式”打分行為。

此次接受搜狐娛樂采訪的四位資深劇粉中,有兩位劇粉就提到了這種打分玩法。

她們表示,有些作品打出“更高分”的原因,是覺得創作者态度真誠、在認真做内容;有些是打給題材開發難度高的劇集,理由是希望可以看到更多同題材作品的出現;

有些則是因為全靠同行襯托,太久沒有看到這類題材裡的“正常”作品;而有些則明顯帶有“随大流”情緒——本來不覺得這部作品可以拿下這個高分,但别人都打了,作品也确實還不錯,那就跟着打。

經濟學和心理學中有對應的專業名詞,即“邊際效應遞減”和“錨定效應”,用它們來解釋觀衆的“鼓勵式打分”和“情緒性打分”現狀,再合适不過。

一年25部豆瓣8分劇,國産劇口碑通貨膨脹了?

從營銷側來看,給作品“刷分”、甚至粉絲自動加入戰場的現象,也拔高了2023國産劇口碑。

有着多年劇集營銷經曆的微微透露,豆瓣評分一直都是劇集營銷環節中不可忽視的一環。

尤其是在這兩年,市場開始“降本增效”後,片方對劇集的口碑愈發重視,甚至出現了“攀比”現象。

微微爆料,在2023年,她就遇到了有客戶因為看到有同類型作品在去年開出不錯的豆瓣評分,便要求她們也要高出比其更高的豆瓣評分。“不排除還有更多的片方會有這樣的要求,畢竟你給我看的這份8分劇清單裡,光是我們做過的口碑劇集維護就有三部。”

不過,微微也表示即便是做了口碑維護,“打鐵也需要自身硬”。“真正能夠影響豆瓣評分上下波動的分值,差不多是在0.2左右。而光維護這份口碑費用就需要花費15w-20w。”

微微分享,目前大家普遍都會做的一種口碑維護,是在劇集播出前期,進行一定的“刷好評”現象。“沒辦法,因為現在很多黑粉,會瘋狂帶節奏。如果你不做口碑維護,很有可能你這本身是部好劇,因為演員、或者對家‘抹黑’的因素,而被刻意打低分。”

這也就帶出了營銷環節中,“粉絲效應”入侵豆瓣社群,進而撼動作品評分的另一個關鍵話題。早些年在豆瓣評論區“粉黑大戰”的《誰是兇手》《風起洛陽》,大衆應該都還曆曆在目。

一年25部豆瓣8分劇,國産劇口碑通貨膨脹了?

而在2023年,也有部分由偶像演員主演的作品,豆瓣評論區被官方貼出了“評分存在異常”的行為;有些作品則在播出後的幾個月,才開分。

這些都是非正常現象。微微分享了一些“打假”方法:

首先是看作品開分時間,一般開的早,且在作品播出後評分相對穩定的劇集,評分多為“自來水”打分;一般播出很長一段時間都不開分,或者開分與最後定分波動明顯的,或多或少都存有“水軍”。

而聰明的網友也逐漸依靠豆瓣分型,鑒别作品可看度:通常F型作品,為絕對口碑好劇;P型作品,可看性高;D型的作品,需要具體作品具體分析;C型則基本為有偶像演員主演的作品,其作品正在經曆“粉黑大戰”;b型和L型打分作品,則基本不太推薦……

觀衆、營銷人士,包含粉絲視角在内外,一些創作者,從創作“前端”,就在迎合豆瓣使用者、或者是市場使用者的喜好問題,也是造成去年國産劇作品評分整體“虛高”的關鍵。

制片人夏九紫、編劇武瑤,都對這個觀點作出分享。

“像現在大家比較喜歡的嗑CP文化、一些便于傳播的社會議題、女性議題,甚至豆瓣熱門小組中經常讨論的内容,都會成為創作者們重點觀察對象。”武瑤表示。

一年25部豆瓣8分劇,國産劇口碑通貨膨脹了?

夏九紫則以自身團隊出現過的相關事件為例。“今年業界有部作品把專業知識過度‘兒戲’化,遭到了網友的口誅筆伐。這導緻團隊中的編劇在創作某部行業劇,撰寫行業相關劇情時,出于對公衆反響的過分擔憂,主動删減了一些關鍵内容,忘記了編劇創作應以服務主題、劇情和人物為最高宗旨。”

但好在,這個問題最終得到有效解決。“我們覺得創作的第一要義,還是要忠實于主題、劇情和角色,最終,我們決定保留這些劇情,并不久後特别邀請了該領域的專家來確定劇情的專業性和邏輯性。”

對于常年浸泡在豆瓣社群的使用者而言,豆瓣使用者正在從昔日的“文藝使用者青年”逐漸走向“下沉”。這也是2023年,甚至更早一年,劇集市場口碑評分,逐漸攀升的關鍵。

“這是一個話語權疊代的問題。以往占據豆瓣核心聚集地,多為70、80後閱聽人,他們參與打分的作品多為電影、書籍、音樂;随着年輕一代成長起來,權重越來越高後,豆瓣使用者也在逐漸走向年輕群體。”武瑤分享。

另外,這幾年豆瓣社群也不斷再向商業化方向邁出,劇集評分、乃至于電影打分體系,都明顯存在“是否公正”的問題。

但正如劇粉KK分享,“劇集打分本身就是一個相對私人化的審美。評判次元又何來高低貴賤之分?”

從普通使用者“被動”擡高國産劇在豆瓣評分的打分機制,到營銷人士、粉絲、創作者“主動”擁抱豆瓣評分,以及豆瓣使用者自身存在的“下沉”現象,都促成了2023國産劇口碑“虛高”現象。這是一個來自于多方因素、多重人群所促成的“非自然現象”的發生。

我們需要怎樣的“好劇”?

實際上,無論是觀衆的鼓勵式、或情緒化打分,亦或者是營銷人士“刻意”擡高作品口碑、創作者從創作“前端”就在讨論普通閱聽人,本質上都是為了給大衆呈現出一部好作品,或者說有商業價值的作品。

在口碑與熱度這兩個次元,做選擇題上,多位業内人士還是優先選擇了作品“熱度”。編劇武瑤表示,“一部作品能哪個先行就哪個先行”。她不排斥劇集作品熱度會走在“口碑”之前。

“影視作品說到底其實也是一件商品。大家想要做出‘好口碑’,一個核心價值也是因為希望可以擁有更高的商業價值。”

一年25部豆瓣8分劇,國産劇口碑通貨膨脹了?

武瑤不認可,一些作品在熱度層面“不叫好”,卻自封為是“口碑劇”的作品。

在她看來,能夠在口碑次元“叫好”的作品,多半都會伴有更高的商業回報和長尾效應。

這又回到了上文探讨的早期出現在劇集市場中的豆瓣9分+作品。《甄嬛傳》《覺醒年代》等作品,在當年劇集市場的“轟動效應”十分顯著。《覺醒年代》在播出前期,熱度還相對有限;随着作品口碑的不斷發酵,這些作品才有了後來的“破圈”效應。

這是屬于絕對優質劇集,所持有的共性。

制片人夏九紫認可了此觀點。在她看來,想要推動劇集熱度真正意義的“大爆”,口碑的加持是必然事件。

對于一些作品口碑表現平平,卻也表現出“有熱度”的作品,在她看來,隻能被稱為“熱播”,而非“爆款”劇集,甚至是“劇王”。

制片人李欣然從作品投資回報比的角度,闡述了自己對“好劇”的了解。在她看來,用小體量的投資,撬動了核心閱聽人群,同樣可以視為一部好作品。

像2023年劇集市場出現的《古相思曲》、《我有一個朋友》等作品,都帶有明顯的“以小博大”性質。這類級别作品,想要撬動部分閱聽人人群,作品品質、必不可少的創新元素,是關鍵。

一年25部豆瓣8分劇,國産劇口碑通貨膨脹了?

這是李欣然認可的何為“好劇”的一層标準。

在泛娛樂行業觀察者丁丁看來,觀衆需要的好劇,也可以被了解為是獲得年輕群體支援的偶像劇、古偶劇。“影視作品不應該有題材類型高低貴賤,做得好的偶像劇,我們同樣可以認為是‘好劇’。”

像去年劇集市場播出的《去有風的地方》《長相思》,在丁丁看來,也非常具有可取之處。

“《去有風的地方》以田園治愈的方式為現偶作品帶來了新解題思路;《長相思》整體制作水準穩定,每個人物都立住了,雄競夠精彩,情感夠虐,可看性和沉浸感很強。”

“劇情市場應該是百花齊放的。作為觀衆我們需要看到好劇,但更需要看到自己愛看的作品題材和創作表達。”劇粉KK表示。

目前就大衆的分享來看,也并非隻有豆瓣高分劇集,才有資格被稱為“好劇”。

2024,“好劇”也應該呈現出多樣性。

(文中李欣然、丁丁為化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