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紅專
1978年底,我從臨沂縣人民銀行儲蓄股被調往一個新成立的公社營業所、信用社。它在臨沂西部,路途遙遠而且全是沙土路,它的名字叫九莊公社。
曾經風華正茂
當時農行公社級的營業網點叫營業所,和信用合作社合署辦公,大門口挂兩個牌子,一個叫營業所,一個叫信用社。上司層也有兩套班子,從業人員在一起辦公。外人不了解情況,根本分不清誰是銀行職工誰是信用社職工,隻有内部人員能明白它的差別,一個重要的标志是發工資,農行營業所人員的工資由縣支行統一下發,而信用社人員的工資則由本機關列支;另一個是兩套班子,一個是營業所主任;一個是信用社主任;第三個是每天發生的各種業務根據機關行業性質的不同分别計入農行的賬戶或信用社的賬戶。如糧管所、供銷社、食品站等機關發生的業務都要計入農行的帳戶,而鄉鎮企業、大隊、生産隊、個人等存、取款、貸款等業務都要計入信用社的賬戶,内部的分工明明白白。
因為是新成立的公社,這裡既沒有電影院,也沒有圖書館,更沒有飯店等生活休閑娛樂的地方,工作生活各個方面都非常不友善,一個緻命的弱點是那裡缺水,用水得到一公裡外的馬場湖村東一口井裡去取。說起這件事來現在可能有些人不相信,那時整個公社駐地各機關一口井也沒有,都得去拉水用。我們取水時要到公社食堂去借拉水專用的地排車,車上是用鐵絲捆着一個能盛十幾水的大鐵桶,上面焊了一個聚口,拉一回水能用四五天。一般都是下午去,一個原因是因為下午下班後不辦業務了有空,另一個是下午打水的人少不用和當農民争着取水。水拉回來後我們用梢一梢梢的放岀來,然後倒進兩口大水缸裡,平時用它燒水喝、洗衣服、洗臉刷牙、洗腳等。因統一在公社食堂就餐唯一的好處是不用它做飯。還記得那時孫會計洗頭洗腳的用水比較多時,我們會覺得他很浪費,實際上是心疼時間和力氣罷了。
就因為缺水、離縣城遙遠、路又不好、生活工作環境及差,縣支行配置設定來員工有好幾個連仨月也沒幹到頭就托人調走了。其中有個姓侯的,據說是當時臨沂地委幹部的小孩,來報到,他母親和他乘坐一輛北京吉普車來的,快到中午了才到,在聽完主任的介紹後,覺得這裡條件太差,生活太艱苦,又缺水,就給任主任說不來上班了,還一個勁地埋怨行裡把他兒分到這樣的窮地方來。後來聽說他父親和某位行長打了招呼就給他重新安排到城裡工作了。
随着時間的發展,供銷社、獸醫站、食品站等機關打了井,我們拉水也罷,擔水也罷總不用跑那麼遠的路了,直是從内心裡高興。更令人歡欣鼓舞的是1985年公社打了深水井,各機關安上了自來水,吃水的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比較令人煩惱的事是到縣支行開會或者領憑證,因為是沙土路,晴天無風時,汽車拖拉機過後卷起的塵土在空中像巨龍一樣騰空而起,而且久久不肯散去,有風時騎自行車又蹬不動,下雨時路上坑坑窪窪弄的自行車和身上全是泥巴。平時去來幾十裡的土路會把你的頭上、臉上、眉毛上全傍是黃黃的沙塵,嚊子、嘴巴裡吸入的也是細小的顆粒,這樣的路我們整整走了15年。15年,年輕又有幾個15年?人生又有幾個15年呢?1992年解放路西段修了柏油路,我們徹底擺脫了塵土飛揚的時代,結束了這艱難的出行曆史,是值得慶祝的大事。
讀書學習陪伴我一生
雖然在公社食堂吃飯,但平時喝水隻能用人工支的燒碳的爐子燒水喝,這樣我們除了拉水還得和碳泥,到晚上值班守庫時千萬不能忘了封爐子,一旦忘了封着過了,第二天還得費時間精力和木柴重新生,得不償失。長年累月,這也是一項工作外的大事。冬天取暖用的是小鍋爐,雇當地的一個農民工燒鍋爐,他休息時我們員工要輪流替補他當鍋爐工,推煤、添煤,打掃院子。
那時是手工點錢、手工記賬,一支筆,一把算盤就是我們的戰鬥武器。有候用常有停電的事情,停電後我們就點上煤燈,加班記帳、晚上學習、開會等等全靠它,是它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
15年間我們從小草房到大平房再到高樓;從算盤到電腦再到電腦;從手工點錢到機點機捆;從手工記賬到用電腦;從煤油燈到燈泡到日光燈;從燒煤碳爐子到飲水機;從燒小鍋爐暖、電風扇取涼到中央空調,各種軟硬體設施都發了翻天覆地的巨變,特别行社分門辦公後業務餘額從原來的存、貸款餘額加起來不足幾十萬到現在的幾個億、幾十億,從三四個人到現在成為一個幾十人的中等支行,信用社的日益發展壯大有目共暏。以信用社為家,紮根信用社,服務信用社,奉獻信用社已成為自己真實行動。工作之餘我們栽樹種花,打掃衛生,使大家有良好的工作環境,使客戶有家的感覺。工作中,我們熱情對待每一位客戶,真正做到來有應聲,問有答聲,走有送聲。這種良好的工作作風,給信用社帶來了良好的政治聲譽,多次被評為先進機關、優秀服務機關和群衆信得過的機關,這是廣大人民群衆和上級上司對我們信用社最好的煲獎。
工作之餘,我在煤油燈、電燈下也爬爬格子,記錄信用社的人和事,宣傳信用社怎樣幫助鄉鎮企業騰飛、怎樣支援三農發展、怎樣助力人民緻富。記得有一年,參加公社召開的一個由大隊書記、會計,社直部門負責人、會計參加的會議,會議号召,全公社人民就從傳統的打石頭、種西瓜、種地瓜入手,分工合作,增加産量,使人民緻富,具體為靠三蛋發展,即石頭蛋、西瓜蛋、地瓜蛋。大家認為這确實是一項惠民的好措施好辦法好路子,為此,我寫了一篇題為《青石闆上開出緻富花》的通迅,文章被當年的山東省鄉鎮企業報刊登,有力地宣傳了當地人民靠石頭發家緻富的真實壯況。從此,寫作成了我的業餘愛好,從通迅到散文到小說,常年在書刊報紙上刊登,多次被評為先進通迅員、優秀宣傳員,受到了上級的表彰獎勵。這是信用社栽培的結果,也是對我辛勤勞作的一種鼓勵。
那時候,社直部門多, 供銷社,糧管所,醫院等人多的機關,他們有自己的團組織,像營業所、信用社、廣播放大站、獸醫站等機關因人少沒法成立團支部。為加強黨對青年組織的上司,推動各項團活動的開展,結合實際情況公社成立了社直部門團支部,我曾被光榮地選舉為團支部書記。每周要集體學習一次,公社有公益活動要帶頭參加,像義務植樹、義務捐血等有益于社會的公益活動我們會義不容辭,青春的腳步就這樣一步一個腳印的走過來。
記得有一年行裡舉行了一次熱愛工作崗位的大型比賽演講,他們中間有經驗豐富的行長、主任;有業務技術一流的會計、出納;有行裡和基層的信貸業務人員,他們之中不乏大中專文憑的人,在參加比賽的十幾個人中我的學曆應該是最低的,但我就用我的現實工作環境,工作條件和生存狀況,以樸實的語言,切身的體會感受,由衷地發表了自己的演講,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虛構的故事情節,更沒有誇大不實的詞彙,演講卻迎來了全場熱烈長久不息的掌聲,獲得了參賽者的一緻好評,最後評委打分,我獲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并得到了上司的表揚和一定的物質獎勵。
如今依然喜歡學習(右作家王昕先生)
在基層信用社工作的15年裡,我從出納到會計到主任,先後入了黨,提了幹,成了家,生了子女,每天工作生活過的非常充實。具體業務中,自己不斷學習,努力适應業務發展的需求,工作中任勞任怨,無論幹出納幹會計,在技術比賽中都能拿到名次,也得過證書,多年被評為先進工作者,還和當地農民交了知心朋友。春天,欣賞他們光着腳丫跟在老牛後邊在濕潤的土地裡播撒希望的種子;秋天,伴着他們一起享受碩果累累的豐收喜悅。在瓜果飄香的日子裡,他們會給我送來山楂,葡萄,蘋果,西瓜,地瓜,小米等,回報他們的是煙酒的招待和無限的信任。我與他們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他們向我咨詢投資理财事宜,我向他們宣傳金融知識,友誼在日益增加。
15年,我把大好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了鐘愛的無上的光榮的信和事業,通過艱難而不停止的前行的跋涉,從出納、會計、信用社主任,到縣聯社人事科長,一路走來,兢兢業業,無怨無悔,直到光榮退休,信用社卻時刻裝在心中。時至今日,我雖已退休多年,可依舊關心着它的成長壯大。回憶起走過的路,可以堅定而自豪地說:信用社培養了我,我對信用社的發展壯大出了力流了汗。此生此世,我對信用社的感情終身不渝,永遠感恩她,熱愛她。
(2023年12月末張紅專寫于臨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