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红专
1978年底,我从临沂县人民银行储蓄股被调往一个新成立的公社营业所、信用社。它在临沂西部,路途遥远而且全是沙土路,它的名字叫九庄公社。
曾经风华正茂
当时农行公社级的营业网点叫营业所,和信用合作社合署办公,大门口挂两个牌子,一个叫营业所,一个叫信用社。领导层也有两套班子,工作人员在一起办公。外人不了解情况,根本分不清谁是银行职工谁是信用社职工,只有内部人员能明白它的区别,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发工资,农行营业所人员的工资由县支行统一下发,而信用社人员的工资则由本单位列支;另一个是两套班子,一个是营业所主任;一个是信用社主任;第三个是每天发生的各种业务根据单位行业性质的不同分别计入农行的账户或信用社的账户。如粮管所、供销社、食品站等单位发生的业务都要计入农行的帐户,而乡镇企业、大队、生产队、个人等存、取款、贷款等业务都要计入信用社的账户,内部的分工明明白白。
因为是新成立的公社,这里既没有电影院,也没有图书馆,更没有饭店等生活休闲娱乐的地方,工作生活各个方面都非常不方便,一个致命的弱点是那里缺水,用水得到一公里外的马场湖村东一口井里去取。说起这件事来现在可能有些人不相信,那时整个公社驻地各单位一口井也没有,都得去拉水用。我们取水时要到公社食堂去借拉水专用的地排车,车上是用铁丝捆着一个能盛十几水的大铁桶,上面焊了一个聚口,拉一回水能用四五天。一般都是下午去,一个原因是因为下午下班后不办业务了有空,另一个是下午打水的人少不用和当农民争着取水。水拉回来后我们用梢一梢梢的放岀来,然后倒进两口大水缸里,平时用它烧水喝、洗衣服、洗脸刷牙、洗脚等。因统一在公社食堂就餐唯一的好处是不用它做饭。还记得那时孙会计洗头洗脚的用水比较多时,我们会觉得他很浪费,实际上是心疼时间和力气罢了。
就因为缺水、离县城遥远、路又不好、生活工作环境及差,县支行分配来员工有好几个连仨月也没干到头就托人调走了。其中有个姓侯的,据说是当时临沂地委干部的小孩,来报到,他母亲和他乘坐一辆北京吉普车来的,快到中午了才到,在听完主任的介绍后,觉得这里条件太差,生活太艰苦,又缺水,就给任主任说不来上班了,还一个劲地埋怨行里把他儿分到这样的穷地方来。后来听说他父亲和某位行长打了招呼就给他重新安排到城里工作了。
随着时间的发展,供销社、兽医站、食品站等单位打了井,我们拉水也罢,担水也罢总不用跑那么远的路了,直是从内心里高兴。更令人欢欣鼓舞的是1985年公社打了深水井,各单位安上了自来水,吃水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比较令人烦恼的事是到县支行开会或者领凭证,因为是沙土路,晴天无风时,汽车拖拉机过后卷起的尘土在空中像巨龙一样腾空而起,而且久久不肯散去,有风时骑自行车又蹬不动,下雨时路上坑坑洼洼弄的自行车和身上全是泥巴。平时去来几十里的土路会把你的头上、脸上、眉毛上全傍是黄黄的沙尘,嚊子、嘴巴里吸入的也是细小的颗粒,这样的路我们整整走了15年。15年,年轻又有几个15年?人生又有几个15年呢?1992年解放路西段修了柏油路,我们彻底摆脱了尘土飞扬的时代,结束了这艰难的出行历史,是值得庆祝的大事。
读书学习陪伴我一生
虽然在公社食堂吃饭,但平时喝水只能用人工支的烧碳的炉子烧水喝,这样我们除了拉水还得和碳泥,到晚上值班守库时千万不能忘了封炉子,一旦忘了封着过了,第二天还得费时间精力和木柴重新生,得不偿失。长年累月,这也是一项工作外的大事。冬天取暖用的是小锅炉,雇当地的一个农民工烧锅炉,他休息时我们员工要轮流替补他当锅炉工,推煤、添煤,打扫院子。
那时是手工点钱、手工记账,一支笔,一把算盘就是我们的战斗武器。有候用常有停电的事情,停电后我们就点上煤灯,加班记帐、晚上学习、开会等等全靠它,是它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15年间我们从小草房到大平房再到高楼;从算盘到计算器再到电脑;从手工点钱到机点机捆;从手工记账到用电脑;从煤油灯到灯泡到日光灯;从烧煤碳炉子到饮水机;从烧小锅炉暖、电风扇取凉到中央空调,各种软硬件设施都发了翻天覆地的巨变,特别行社分门办公后业务余额从原来的存、贷款余额加起来不足几十万到现在的几个亿、几十亿,从三四个人到现在成为一个几十人的中等支行,信用社的日益发展壮大有目共暏。以信用社为家,扎根信用社,服务信用社,奉献信用社已成为自己真实行动。工作之余我们栽树种花,打扫卫生,使大家有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客户有家的感觉。工作中,我们热情对待每一位客户,真正做到来有应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这种良好的工作作风,给信用社带来了良好的政治声誉,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优秀服务单位和群众信得过的单位,这是广大人民群众和上级领导对我们信用社最好的煲奖。
工作之余,我在煤油灯、电灯下也爬爬格子,记录信用社的人和事,宣传信用社怎样帮助乡镇企业腾飞、怎样支持三农发展、怎样助力人民致富。记得有一年,参加公社召开的一个由大队书记、会计,社直部门负责人、会计参加的会议,会议号召,全公社人民就从传统的打石头、种西瓜、种地瓜入手,分工合作,增加产量,使人民致富,具体为靠三蛋发展,即石头蛋、西瓜蛋、地瓜蛋。大家认为这确实是一项惠民的好措施好办法好路子,为此,我写了一篇题为《青石板上开出致富花》的通迅,文章被当年的山东省乡镇企业报刊登,有力地宣传了当地人民靠石头发家致富的真实壮况。从此,写作成了我的业余爱好,从通迅到散文到小说,常年在书刊报纸上刊登,多次被评为先进通迅员、优秀宣传员,受到了上级的表彰奖励。这是信用社栽培的结果,也是对我辛勤劳作的一种鼓励。
那时候,社直部门多, 供销社,粮管所,医院等人多的单位,他们有自己的团组织,像营业所、信用社、广播放大站、兽医站等单位因人少没法成立团支部。为加强党对青年组织的领导,推动各项团活动的开展,结合实际情况公社成立了社直部门团支部,我曾被光荣地选举为团支部书记。每周要集体学习一次,公社有公益活动要带头参加,像义务植树、义务献血等有益于社会的公益活动我们会义不容辞,青春的脚步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的走过来。
记得有一年行里举行了一次热爱工作岗位的大型比赛演讲,他们中间有经验丰富的行长、主任;有业务技术一流的会计、出纳;有行里和基层的信贷业务人员,他们之中不乏大中专文凭的人,在参加比赛的十几个人中我的学历应该是最低的,但我就用我的现实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和生存状况,以朴实的语言,切身的体会感受,由衷地发表了自己的演讲,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虚构的故事情节,更没有夸大不实的词汇,演讲却迎来了全场热烈长久不息的掌声,获得了参赛者的一致好评,最后评委打分,我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并得到了领导的表扬和一定的物质奖励。
如今依然喜欢学习(右作家王昕先生)
在基层信用社工作的15年里,我从出纳到会计到主任,先后入了党,提了干,成了家,生了子女,每天工作生活过的非常充实。具体业务中,自己不断学习,努力适应业务发展的需求,工作中任劳任怨,无论干出纳干会计,在技术比赛中都能拿到名次,也得过证书,多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还和当地农民交了知心朋友。春天,欣赏他们光着脚丫跟在老牛后边在湿润的土地里播撒希望的种子;秋天,伴着他们一起享受硕果累累的丰收喜悦。在瓜果飘香的日子里,他们会给我送来山楂,葡萄,苹果,西瓜,地瓜,小米等,回报他们的是烟酒的招待和无限的信任。我与他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他们向我咨询投资理财事宜,我向他们宣传金融知识,友谊在日益增加。
15年,我把大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钟爱的无上的光荣的信和事业,通过艰难而不停止的前行的跋涉,从出纳、会计、信用社主任,到县联社人事科长,一路走来,兢兢业业,无怨无悔,直到光荣退休,信用社却时刻装在心中。时至今日,我虽已退休多年,可依旧关心着它的成长壮大。回忆起走过的路,可以坚定而自豪地说:信用社培养了我,我对信用社的发展壮大出了力流了汗。此生此世,我对信用社的感情终身不渝,永远感恩她,热爱她。
(2023年12月末张红专写于临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