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依靠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作者:中工網

原标題:依靠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2023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傳達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重要訓示,強調“要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加大核心技術攻關力度,改革完善‘三農’工作體制機制,為農業現代化增動力、添活力”,為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現階段,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仍是社會主要沖突的集中展現,農業農村仍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突出短闆。農業的出路在于現代化,而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又在于持續推進科技進步和深化農業農村改革,隻有堅持“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才能實作農業現代化、建成農業強國。

依靠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是實作農業現代化的内在要求

新中國成立以來,基于農業技術創新和經營體制改革,大陸在持續保障糧食增産、農業社會化服務增效和農業産業提質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但農業現代化程序仍然相對緩慢。依靠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是新時代推動農業現代化的内在要求。

依靠科技驅動農業現代化發展,是由大陸農業的生産經營基礎所決定的。大陸是農業大國,但并非農業強國,農業生産基礎條件薄弱,主要展現在:一是人均耕地資源匮乏。目前大陸擁有耕地資源約占全球總量的7%,總量位列世界第三,但人均耕地面積僅為世界平均水準的1/3。二是土地條件有限。全國現有耕地品質的平均等級為4.76,基礎地力較差、生産障礙因素突出且短時間較難改善的耕地面積占比高達21.95%。三是農地利用效率低,面臨着人口外流導緻的農地抛荒、棄耕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必須通過加快農業科技創新不斷提升農業生産力,為農業現代化增動力、添活力。

新時代大陸農業現代化有了更高的目标定位,需要通過改革進一步激發農村發展活力,促進城鄉融合發展。這主要展現在:一是農業現代化要保障更高的生活水準,适應居民收入水準提升所帶來的農産品消費提檔更新,特别是保障優質農産品的供需平衡,提供更多量、更多樣和更安全的農副産品,建構多元化的食物供給體系。二是農業現代化要提供更多的功能服務,着眼于從産品性農業向功能性農業轉型的趨勢,逐漸強化農業的功能定位,因地制宜發揮農業的生态、人文、康養與社會價值功能,提升農業綜合競争力。三是農業現代化要完整、準确、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轉變生産經營模式,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探索可持續的發展方式。實作上述這些目标,需要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不斷完善農業農村發展的相關體制機制,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科技驅動農業現代化,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産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科技驅動農業現代化發展,重點是持續深化數字、生态和生物技術的創新及運用,孕育和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

以數字技術為支撐,發展“數字農業”。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借助現代數字技術對農業生産的全過程進行分析、設計、控制,確定農業資源合理高效利用,提升農産品附加值和品牌影響力。聚焦農業數字化标準體系的建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經營主體的技術教育訓練和數字治理能力的提升等,着力推動基于數字技術的農業生産流程再造,不斷拓展農業生産經營形态,創新農業産品及服務的消費場景。

以生态技術為支撐,發展“綠色農業”。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必須改變粗放的農業生産方式,踐行農業綠色低碳生産理念,實作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綠色農業,一方面應抓好生态技術這一基礎支撐,尤其是加快發展與農業生産相關的物質循環、耕地保護、土壤修複、作物營養管理等方面的現代生态技術;另一方面應基于技術創新與運用,深入推動土地等農業資源循環利用,確定農業高效産出與生态持續優化的動态演進及長效平衡。

以生物技術為支撐,發展“生物農業”。生物技術與農業生産的結合,能夠極大提升農業生産力,夯實農業“新質生産力”的基礎。加快生物技術的創新研發和實踐運用,是突破傳統自然生産力局限的一個重要手段。加快生物技術在作物育種、基因改良、生物防害和微生物利用等方面的運用,可以開拓新的技術應用場景,對生物内在機能進行定向幹預,生産出更多更符合生産生活需要的農業産品,突破糧食增産的生物性局限,更好保障糧食及食品安全。

聚焦重點領域,以改革驅動農業現代化

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農村改革深度融合,是以改革驅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途徑。必須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強化農村改革創新,在堅守底線前提下,鼓勵各地實踐探索和制度創新”的重要訓示,聚焦重點領域,一體推進農業農村改革。

深化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應在持續鞏固農村集體産權制度的基礎上,創新完善農村集體所有制,堅守“土地公有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底線,持續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促使多種形式的适度規模經營更好發展、農民财産權利更好實作、耕地紅線和生态環境得到更好保護。

加快農業經營制度創新。農業經營制度是推動農業生産提質增效的基本保證,也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支撐。必須以土地産出率、資源使用率、勞動生産率的同步提升為目标,加快培育多元化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構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複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提高農業經營集約化、規模化、組織化、社會化和産業化水準。

健全農業支援保護制度。繼續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針,探索通過财政支出優先保障、完善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實施連續穩定的農業補貼政策、創新金融支農方式和手段等途徑,加大農業支援保護力度,提高農業支援保護效能,不斷激發農業生産經營熱情。

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城鄉一體化是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提速增效的有效手段,應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加快促進城鄉融合,重點聚焦規劃體制、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管理機制、公共服務均等化機制、農業從業人口薪酬體系與社會保障制度等,通過改革進一步化解城鄉二進制結構,更好引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城鄉互促共進。

確定農村社會治理有效。更為完善的農村社會治理是農業生産經營穩定有序的基礎性條件,對農業現代化起着重要保障作用。新時代農村社會治理應堅持完善黨組織上司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加強基層黨建,探索更多有效的村民自治形式,逐漸規範基層黨務、政務、經濟事務管理的标準和程式,把農村物質文明建設和公德心建設都搞好。

不斷完善“三農”工作體制機制

農業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需要通過不斷完善“三農”工作體制機制,確定二者協同,共同促進農業現代化。

堅持黨對“三農”工作集中統一上司,持續完善“三農”工作的上司體制。依靠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農業現代化需要強大的上司力量,将各行業、各領域力量統籌起來,凝聚最大多數人的共識和力量。是以,必須堅持黨的全面上司,全面建構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的體制機制,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發展農業生産、繁榮農村經濟、保障農民利益等方面的核心作用,引導農民個體力量、農村集體力量、社會多元力量擰成一股繩,共同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貫徹落實任務到崗、責任到人的基本要求,持續完善“三農”工作的推進機制。依靠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農業現代化是一場持久戰,既要事無巨細處理好方方面面的問題和沖突,又須時刻提防可能出現的“黑天鵝”“灰犀牛”事件引發的風險及挑戰,為此,必須貫徹落實任務到崗和責任到人的基本要求,攥指成拳、合力推進。一是強化主體責任,堅持“五級書記一起抓”,把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持續深化農村改革的責任扛在肩頭、抓在手上。二是完善工作機制,健全黨委統一上司、政府負責、黨委農村工作部門統籌協調的農村工作機制,細化任務部署。三是注重學習經驗,比如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和新時代“楓橋經驗”,確定在農業現代化程序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始終聚焦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持續完善“三農”工作的監督機制。堅持正确的考核監督導向,按照政治監督、工作考核兩手抓的基本原則,建立各級黨政上司班子和上司幹部推進“三農”工作的實績考核制度,引導工作重心向“三農”聚焦。實施精準化考核監督,堅持“重點論”和“兩點論”相統一,緊盯關鍵人和關鍵事,始終抓穩抓牢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和深化農村改革兩件事,找準結合點、着力點,做深、做實、做細監督工作。引導多元力量共同考核監督,暢通監督管道,創新監督方式和手段。

(作者:蔣永穆,系四川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