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按鈕,友善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讨論與分享,您的支援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2016年9月,一場盛會在青海省西甯市如期舉行。這場科學盛會吸引了包括水利、地理甚至是航空航天等多個領域的專家。大家齊聚在青海西甯隻是為了讨論同一個話題——天河工程。
衆所周知,大陸的水資源配置設定極度不均。而天河工程相比于南水北調工程來說也缺乏大衆關注度和曝光度,但這項工程卻同樣是一項了不起的壯舉。
因為這個名為“天河”的工程将要花費2500億完成“從天上調水”的目标。如果這一項工程真的能夠如期實作,中國的科技工作者們必然又會創造一項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然而,自從“天河工程”誕生的那天起,不少國内外的學者就對它的可行性展開了全方位的論證和探索,不少人也對這項工程本身提出了質疑之聲。
那麼,震驚世人的“天河工程”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它究竟有沒有可實作的條件和空間呢?
這一切,還要從中國的水資源配置設定現狀開始說起。
配置設定不均的水資源
衆所周知,我們的祖先經過數千年的耕耘和勞作才造就了今天圍繞黃河與長江兩套水系的農業灌溉區。
但是,随着曆史上幾次大規模的氣候變化,北邊的黃河水系數次出現改道甚至是斷流的情況,黃河流域的人們更是是以經常遭受旱澇災害的影響。
到了後來,大陸的水資源配置設定格局就形成了“南多北少、東多西少”的局面。
二十一世紀初,經過無數專家的論證與考察,國家決定開啟大名鼎鼎的“南水北調”工程。按照既定的計劃,這項工程将分為東線、中線和西線三套工程。
如果将來南水北調工程能夠全面完工,那些南水北調引去的水資源将會直接改善山東、北京、甘肅、陝西等地的用水狀況。這項工程不僅代表着中國人民改造自然的決心,也呈現出了我們對于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
按照專家的估計,南水北調工程将直接惠及4.38億人口。但這項工程所耗費的資金與人力也絕不是一般的工程所能夠比拟的。
是以盡管今天南水北調工程已經開展了20多年的時間,但是整套工程卻并沒有完全結束。每年中央政府都需要對南水北調工程進行大量的投入,以確定這項計劃的順利實施。
當然,對南水北調工程的質疑,也始終存在。
特别是南水北調的西線工程中,需要将南方的水資源送上海拔更高的黃土高原,這在普通的地理研究者看來,簡直就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但有了東線工程和中線工程順利開展的經驗,大多數人都對南水北調的西線工程充滿了信心。同時大家也開始暢想起了更加宏偉和遠大的目标。
因為中國人民向來是不願意滿足于已經或将要實作的成就的。于是,一個令人歎為觀止的工程計劃就這麼誕生了。
令人驚歎的“天河工程”
早在2015年的時候,就有幾名來自國内知名高校的專家和學者提出了“天河工程”的基礎概念。随後,他們的觀點便在國内的學術圈裡引發了一陣輿論風暴。
2015年8月,來自清華大學,青海大學和青海氣象局的多位專家在青海境内的三江源地區開展了一場人工增雨試驗。這場實驗被不少人認為是中國科學家們對“天河工程”的初步嘗試。
關于天河工程的實作路徑和最終目的,參加實驗的青海大學校長王光謙院士很快就給出了自己的解釋:
“采用人工影響天氣技術,把一部分天然落入長江流域的降水截留在或誘導到黃河流域,實作空中調水。”
原來,此前由于大陸在開展南水北調工程的過程當中屢次受到來自地形、地貌等方面的影響,導緻工程建設進展緩慢。
這一次,中國的科學家們幹脆跳出了固有的思維,用一種天馬行空的方式嘗試着解決地面調水工程中存在的問題。
為了論述天河工程的可行性,王光謙院士曾經發表過一篇名為《天空河流: 發現、概念及其科學問題》的文章。王光謙院士認為,大氣當中本來就存在着一條穩定的“輸水管道”。
三江源位于大陸的青藏高原之上,大陸的黃河與長江這兩大水系都是以此作為源頭的。是以,隻要人們對三江源地區的大氣雲層稍作改善,便可以實作從空中調水的目标,這就是科學家們所說的“天河”。
根據規劃,在天河工程如期開展之後,這項工程将給三江源、柴達木和祁連山等幾個地區調去大約50億立方米的水資源。這些水資源的總量相當于350個杭州西湖。
2016年9月9日到11日,來自全國各個領域的頂級專家聚集在了青海西甯。大家齊聚于此隻有一個目的——論證天河計劃的可行性。
由于天河計劃涉及到了大陸的多個工業部門和領域,這場論證會開了整整三天。在會議結束之後,人們還是選擇了相信提出天河計劃的王光謙院士。
2018年11月,新華社的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得到消息:大陸已正式啟動與天河工程相關的星箭研究計劃,未來由天河系列衛星組成的網絡将被用于觀察三江源地區的大氣環境。
根據天河系列衛星總設計師朱維介紹,未來,天河系列衛星可以通過微波觀測的方式對三江源地區的濕度、地表環境、降水量等多個參數進行有效的監測。
這标志着大陸已經開始正式朝着天河工程設定的總目标前進了,但科學的探索和發展從來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人們想要徹底實作天河工程的目标也并不容易。
在開啟相關研究項目之後,天河工程還是遭到了國内外不少科學家的質疑和關注。就連不少外國媒體也開始跟進報道有關“天河工程”的情況。
在争議中前行
其實,從王光謙院士正式提出天河工程之後,就有不少業内人士對他和他的設想提出了反對的意見。
據科學網援引多位氣象專家的話報道稱,此前并不是沒有人提出過類似天河工程的計劃,但相關的計劃所要花費的人力和物力都不是普通人可以想象的。
就算是按照最為保守的估計資料,天河工程都至少要花掉超過2500億人民币的資金。在如此巨大的資金消耗面前,人們不得不考慮天河工程的投入和回報比例。
國防科技大學的陸漢城教授更是直截了當地指出:“這是一個既沒有科學基礎也沒有技術可行性的荒誕幻想項目,居然得到立項支援,是不可思議的。人民的血汗要珍惜!”
而中國大氣動力學專家吳國雄則認為,科學争論本就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很多科學成果最初在人們的眼中都是不可能成為現實的事情。
就像當初大陸提出要執行南水北調計劃的時候,也有一群專家學者站出來用自己已經掌握的地理和氣象學知識對這項工程的規劃進行反駁。
如今天河工程同樣也将一個看似天馬行空的計劃推到了人們的視野當中,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但吳國雄同時也指出,雖然天河工程的設想值得肯定,但未來人們在推行天河工程的過程當中還是必須要更加小心謹慎,因為納稅人的每一分錢都必須要花在實處。
而早在關于天河工程的論證會議召開之後,許多外國媒體也關注到了中國科學家的這個想法。
有媒體指出,中國科學家提出天河工程是完全可以了解的。因為目前中國境内已經有許多條河流面臨着幹涸的境地。
赤裸裸的現實不斷提醒着中國:人們需要為目前境内水資源配置設定不均的情況做出改變。
俄羅斯沃耶伊科夫地球實體總氣象台首席研究員安德烈·基謝廖也在接受采訪的時候,對中國科學家提出的大膽想法給予了肯定的評價。
安德烈認為,雖然人類迄今為止關于改變大氣環境的嘗試都以失敗而告終,但這并不意味着中國科學家就會在這個項目上面臨失敗的結局。因為中國科學家的嚴謹與細緻一直為全世界的科學工作者所稱道。
而有一些媒體則将中國科學家提出的天河工程與所謂的“氣象武器”聯系了起來。因為在前蘇聯時期就有一部分科學家嘗試着通過影響氣候的手段來達成軍事目的。
是以當今天中國科學家提出利用大氣引水的設想時,許多西方的學者便一下子聯想到了曾經的往事。
曾經在蘇聯時代負責研制過氣象武器的伊戈爾·奧斯特列佐夫則公開說出了實話:“中國的雨水工程不會成為制造氣象武器的基礎。莫斯科在所有節日都會驅雲,這并不稀奇。催雨與風向、風力和濕度有關。”
事實上,中國在進行科學技術開發時始終秉持着和平發展的方針。我們絕不會像某些國家一樣,企圖将自己的科技優勢轉化為足以威脅他人的軍事優勢。某些媒體的揣測顯然是在以己度人。
根據媒體的報道顯示,目前青海省氣象局每年都會撥付專門的款項用來支援天河工程的研究,這保證了參與這項工程的科學家們可以在既定的條件下慢慢地摸索前行。
而無論未來天河工程的最終目标是否能夠成為現實,人們在實作這一目标的過程當中,必然都會經曆許多坎坷與波折。
在人類的曆史上,曾經誕生過無數看似不可思議的成就。也正是因為有着許多敢于将幻想變成現實的科學狂人,我們才能擁有如今工業化與現代化的生活。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将幻想變為現實的科學實驗恰恰也是推動人類社會實作跨越式進步與發展的一大動力。而這些實驗所經受的争議和挫折也必然能夠促使其不斷完善和發展。
新中國早已用幾十年的曆史證明,中國人民完全有能力也有魄力實作在旁人看來不可完成的目标。如今的中國,早已在開拓進取與尊重自然之間找到了一條平衡的道路。
也許,今天我們所提出的許多科學設想并不能在短期之内成為現實,但他至少可以為我們的子孫後代描繪出一片更加宏偉的美好藍圖,激勵着人們不斷攀登科技的高峰。
參考文獻:
天河工程引發科學界争議,南水北調相關人士:根本沒聽過這個項目 中國經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