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日本大地震後,我在避難所被性侵害”

“避難所裡的女孩,謹防性侵!”

日本地震後,社交平台上出現很多這樣的文章。

人們正在警告那些在地震避難所的女孩,一定要小心,以防被性侵。

“日本大地震後,我在避難所被性侵害”
“日本大地震後,我在避難所被性侵害”

圖源:産經新聞

5天前,日本石川縣能登半島發生7.6級地震。

日本氣象廳表示,自1月1日以來,日本已發生百餘起地震。

“日本大地震後,我在避難所被性侵害”

石川縣地震現場,圖源:美聯社

死亡人數持續上升,截至目前已緻92人死亡,242人下落不明。

沒想到在如此嚴峻的受災情況下,還有這樣一股隐憂在日本社交媒體蔓延開來。

女孩們小心!

這些文章大概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防範性侵相關的提醒和建議。

從内容來看,大家已形成一個基本共識:

即便在避難所,女孩們也絕對不能單獨行動。

尤其是上廁所和睡覺時。

“女孩們睡覺或上廁所時應該抱在一起。”

“建議婦女和殘障人士不要單獨上廁所,而應集體上廁所。”

“日本大地震後,我在避難所被性侵害”

圖源:網絡

地震後出台的《防災行動指南》裡,也明确給出了要“多人行動”“盡量避開黑暗和死角”的建議。

“日本大地震後,我在避難所被性侵害”

圖源:《防災行動指南》

一位防犯罪專家則表示,除了不要獨自上廁所,去人少黑暗的地方,女性在洗澡、換衣時,也一定要注意保護隐私。

“日本大地震後,我在避難所被性侵害”

圖源:網絡

還有人提出一些“預防”性侵害措施。

比如讓女孩買花臂紋身套袖。

“沒有人會攻擊黑幫女性,對嗎?”

“日本大地震後,我在避難所被性侵害”

圖源:網絡

或是提出讓女孩佩戴反強奸避孕套。

這是一種内含倒勾尖牙的女用乳膠套。

最初由飽受強奸之苦的南非婦女發明。如果婦女感到有被性侵的風險,可以将該裝置放入陰道。當男性下體插入時,會被倒勾尖牙緊緊夾住,無法自行解開。必須前往醫院才能将裝置取下。

“日本大地震後,我在避難所被性侵害”

圖源:網絡

顯然這些建議無一例外地都将防範強奸的責任推給了受害者。

除了提醒避難所的女性要多注意,人們還叮囑年輕女性千萬不要去災區做志願者。

“志願提供幫助固然很好,但年輕女性應該小心。我希望你記住,我們所處的情況與日常生活相距甚遠。”

“不要去災區,真的。”

“最好不要去。”

“日本大地震後,我在避難所被性侵害”
“日本大地震後,我在避難所被性侵害”
“日本大地震後,我在避難所被性侵害”

圖源:網絡

另一類文章則聚焦于講述此前地震災害中女性遭受的性暴力。

比如1995年阪神大地震期間,避難所的兒童遭到猥亵的情況頻發。

有陪着嬰兒睡覺的母親被外來的闖入者強暴。

也有想要洗澡的志願者,被騙到廢棄建築物輪奸。

“日本大地震後,我在避難所被性侵害”
“日本大地震後,我在避難所被性侵害”

圖源:新浪微網誌

還有一些親曆者現身說法。

一位3·11日本大地震(又稱東日本大地震)受害者發文,提醒那些還在哺乳期的媽媽們,稱有男子曾在避難所專門偷拍她們哺乳和換尿布的畫面,或是在她們喂奶的時候想盡辦法騷擾她們。

“日本大地震後,我在避難所被性侵害”

圖源:網絡

被埋葬的聲音

遺憾的是,以上這些發生于避難所的性侵害慘案,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被視為“謠言”。

早在29年前,阪神大地震後,就有很多女性站出來講述自己的遭遇。

但那時,她們的聲音很難被真正聽見。

日本知名雜志《女性周刊》在一篇回顧疏散中心性暴力的文章中寫到,當時媒體将這些女性的遭遇視為“騙局”,稱“沒有任何損壞的證據”“一切都是捏造的”,那些支援受害者的人也遭到抨擊,并一度保持沉默。

幾十年裡,人們對此避而不談。

結果隻有一個——眼睜睜看着悲劇反複上演。

2021年3月,日本NHK電視台在3·11日本大地震10周年之際,推出了一檔特别節目——《埋藏的聲音:25年的真相——災難中的性暴力》。

“日本大地震後,我在避難所被性侵害”

NHK《埋藏的聲音》

片中公布了許多令人心碎的案例和受害者證詞。

一位在地震中失去丈夫的女人回憶到,避難所的負責人曾對她說,“(失去丈夫)你真不容易啊,給你毛巾和食物,晚上來取吧”。當她去拿食物時,卻被負責人強迫發生性關系。

一位20多歲的年輕女孩說,住在臨時安置房裡的男人漸漸變得奇怪,他們抓住女人,在黑暗的地方把她扒光。周圍的人對此視而不見,說“你還年輕,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啊”。

還有一名女性被數名男子施暴,那些男人威脅她,如果不順從就把她扔到海中,讓她被海嘯卷走。于是她隻能默默忍受。

“日本大地震後,我在避難所被性侵害”

2011年3·11日本大地震發生後,日本曾設立過一條免費電話咨詢熱線——“Yorisu Hotline”,以幫助地震災民解決家庭、工作和心理健康問題。

電話24小時響個不停。

其中60%的咨詢者是女性。

而絕大多數前來咨詢的女性都是性暴力受害者,有過被家庭暴力、強奸或性虐待的遭遇。

NHK節目組和研究人員則彙總了從2013年到2018年五年來在女性專線上收到的咨詢,發現來自三個重點災區的咨詢中,超過50%的咨詢是關于性暴力的,10-20歲年齡段的年輕人受害占比超過40%。

“日本大地震後,我在避難所被性侵害”

圖源:NHK《災難中的性傷害》

受害女性年齡最小幾歲,最大六十幾歲。

研究還發現,在這些性侵害中存在一種“索要回報型暴力”。

在地震中失去家園、失去丈夫家人、失去工作的女性,被要求用發生性關系來換取食物或其他援助,這樣的案例多次被報告。

尤其是帶着孩子的年輕母親,被迫用身體來換取食物,類似的悲劇也曾發生在當代日本。

“日本大地震後,我在避難所被性侵害”
“日本大地震後,我在避難所被性侵害”

圖源:東京新聞

性暴力的背後,是不平等的權力關系。

重大災害事件中,處于弱勢地位的女性更多依賴外界的支援,但在避難所裡,掌握資源配置設定權和話語權的人,又通常是男性。

日本福祉大學教授永江美代子說:“災難會帶來壓力和支配弱者的欲望。平時就有這種支配欲的人更容易成為加害者。如果是中老年女性的話,會因為不好意思而不說出來,孩子說了也不會被相信......以及女性志願者也有被騙的情況。”

被報告的性侵案件遠遠少于實際發生的。

大多數受害者隻能忍氣吞聲。

“日本大地震後,我在避難所被性侵害”

圖源:網絡

有時說出來反倒等同于二次傷害。

有日本網友說,她曾經聽過一個非常讓人難受的故事,是一名女性朋友在訴說被猥亵的遭遇時,反倒被教育:“男人在緊急情況下壓力很大,你要了解。”

危險的庇護所

2011年日本大地震後,接連爆出的避難所性侵害案件讓各界紛紛呼籲改善避難中心的環境。

5年後,日本熊本縣發生連環地震。

在這一次地震中,日本政府在避難所管理指南中加入了“有必要考慮防止性犯罪的措施”。

各支援團體在縣内700個避難所都張貼了海報,提醒人們要小心性侵害。

“日本大地震後,我在避難所被性侵害”

熊本地震時的反性暴力海報,提醒女性不要單獨行動

但一個隻顧着教育受害者的環境顯然沒辦法終止暴力。

那一年,熊本縣警方掌握約10起避難所性侵害相關案件,包括強奸和偷拍。

有位男性志願者趁大家睡着,在避難所裡強奸了一名少女,女孩由于極度驚恐,整個人僵住,事發時無法呼救。

女孩的母親得知後立馬報警,但因“無法确認存在明顯的攻擊或威脅”,該男子最終未受到指控。

“日本大地震後,我在避難所被性侵害”

圖源:網絡

顯然,在天災來臨時,雖然男女同樣都面臨死傷和流亡的風險,但對日本女性而言,她們既擔天災,又受“人禍”。

這裡的“人禍”,即男性暴力。

庇護之處,反倒成為最危險的地方。

不隻是日本女性處境如此。

據《紐約時報》報道,2010年海地首都發生地震後,該城市臨時安置所發生的性侵案件數量比該國其他地區多出20倍。

“日本大地震後,我在避難所被性侵害”

圖源:紐約時報,Haiti’s Silenced Victims

美國公益組織Springs Rescue Mission 則稱,美國無家可歸的婦女大都不會選住在避難所。

她們甯願在街頭流浪,也不願去她們認為危險的庇護所。

在英國,無家可歸者服務機構“通常是為男人設立的”,“對于經曆過虐待和暴力的弱勢女性來說,這些地方可能令人害怕”。

更諷刺的是,很多收容所裡,一個流浪漢能領到免費避孕套,但一個流浪的女性領不到衛生巾。

《看不見的女性》指出,在為女性難民設計系統時忽略了男性暴力的潛在可能性,這一現象深具諷刺意味,因為男性暴力往往是女性成為難民的首要原因。

2022年,聯合國曾呼籲要盡快阻止英國單身男性與烏克蘭難民配對,因為“有性剝削的風險”。

“日本大地震後,我在避難所被性侵害”

圖源:環球時報

當時英國政府推出一個名為“烏克蘭之家”的難民幫扶計劃,允許英國人為烏克蘭難民提供住處。

但由于沒有建立一個官方的聯絡平台,難民隻能利用社交軟體跟英國房東聯系。

結果社交軟體上,英國猥瑣男蜂擁而至,到處勾搭烏克蘭女難民。

一邊是社會庇護系統存在太少必要的性别區隔,另一邊卻是社會文化存在太多可怕的性别區隔。

“研究發現,印度男性更有可能在夜間發生的地震中幸存下來,'因為他們會在溫暖的夜晚睡在室外和屋頂上,而這對大多數女性來說是不可能的'。”

“在斯裡蘭卡,遊泳和爬樹技能‘基本上’隻教授給男人和男孩;是以,當2004年12月海嘯來襲時(女性的死亡人數是男性的4倍),他們更有能力在洪水中幸存下來。”

在孟加拉國,婦女跑步、爬樹和遊泳同樣不受歡迎,而她們的傳統服飾紗麗還可能會阻礙她們的逃生行動。

“日本大地震後,我在避難所被性侵害”

圖源:BBC,暴風雨後的孟加拉國

正如《看不見的女性》引用莫林·福德姆語:殺死她們的不是災難,而是性别——以及一個沒有考慮到性别如何限制了女性生活的社會。

而很長一段時間裡,那些悲劇甚至無法言說。

沒人聽,更沒有人相信。

就像日本女性的眼淚和呐喊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裡,都被視為騙局和謊言。

為此,她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用真實的悲劇去證明悲劇的真實,一次又一次。

直至今日。

記得看到一個文章,一位日本女性告訴自己老公,日本地震期間性侵害的事實。

對方的第一反應是質疑,怎麼可能會有這種事情?

她很難過,她說我隻能相信,哭泣着相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