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同濟大學附屬上海第四人民醫院(以下簡稱"四醫院")正式揭幕,并已成為百年鼎盛名,可以說是一扇雙喜之門,開啟了發展曆程的新篇章。
1921年秋,日本醫學博士Ton Miyako Kwan在虹口區四川北路橫須賀大橋北側開設了富民醫院,這是四家醫院中最早的前身。魯迅住在虹口的時候,經常來富民醫院就醫,兒子周海英就在這裡出生了。五四運動學生代表、中國共産黨早期黨員秦德軍在這裡住院時,毛盾曾來探望過這裡。周恩來總理的妻子鄧英超、國務院原副總理、國務委員、國防部長張愛平将軍也在這裡住院。可以說,四院的近百年,許多著名名人都有曆史原因,四院的100年見證了黨和國家的曆史。

近百年來,四大院的規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最初發展到隻有100張床位到900張,員勞工數從100人增加到1300人,占地面積從最初的6000平面到現在建立的庭院面積20663平方米,從各個層面都呈現出持續良好的發展态勢。2018年2月,虹口區人民政府與同濟大學簽署共建協定,建設同濟大學醫院。經過三年的不懈努力,科研教學内容不斷完善,四家醫院于2021年6月正式被準許為同濟大學醫院。在區政府的關心和支援下,在市衛健委、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專業上司下,在同濟大學的大力支援下,四院承擔起了人民的殷切希望,踏上了新的征程。
儀式和揭幕儀式結束後,老從業人員和上司參觀了醫院曆史展覽,氣氛熱烈。看到醫院裡的舊物件,認出照片中的年輕人和他們的老同僚,仿佛穿過了時間的大門,讓許多人想起了他們以前在四家醫院工作留下的美好回憶。
一位20多年前擔任四院副院長的老上司,今天是第一次來到新院區,參加儀式,參觀了醫院的曆史紀念館,他熱情地說,從原來的四川北路,簡約、狹窄的舊院區到新的院子區, 離不開區政府長期的大力支援和關懷,更是凝聚着幾代人四人的努力。曾經受住戶條件、場地限制,連現代醫療裝置的地方都沒有,很多事情都不敢做,心中缺乏實力的時期就不複存在了。新醫院區的設施和資源完善,加上與同濟大學的緊密聯系,醫院治療患者的能力顯著提高。現在有四棟房子,隻有光明的未來。作為四家醫院的新老員工,參加活動的每個人也感到非常自豪和高興。
群衆有"醫療"可以依靠,幸福更有保障。同濟大學附屬上海第四人民醫院,作為虹口地區北部地區最大的綜合醫院,根據虹口區老年人口人群現狀,以老年相關疾病的診治為臨床特色,努力打造上海北部地區重要的醫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