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俄國曆史:8張地圖,揭秘俄國從擴張征服到混戰時期的前因後果

作者:蘭子記
俄國曆史:8張地圖,揭秘俄國從擴張征服到混戰時期的前因後果

文 | 蘭子記

編 | 蘭子記

話說,在漫長歲月的長河中,地圖被譽為诠釋曆史脈絡、洞察先人名言的重要工具,其價值無法用物質尺度進行衡量。

地圖如同探索未知世界的指南針,引領我們穿越時空的旋渦,感受每個時代的獨特印記。

今天,我将以“1300年的蒙古帝國”為起點,通過8張珍貴的曆史地圖,淺談俄國那些不為人知的經濟、文化混戰史。

俄國曆史:8張地圖,揭秘俄國從擴張征服到混戰時期的前因後果

截至1300年的蒙古帝國

滄桑的曆史長卷中,素來以堅韌與力量著稱的蒙古民族,在帝國的締造者成吉思汗于十三世紀二十七年駕崩之後,中亞地區的蒙古草原上再度燃起了哈利河和多瑙河兩岸的熱烈戰火。

皈依伊斯蘭信仰的金帳汗國部落,秉持寬廣胸襟,對異教信仰者,謙和待之;對于商業經濟,抱有極大的熱忱和期待,這使得農牧業得以蓬勃發展。

在文明交融的大都市薩萊的掌控下,九個俄羅斯公國臣服于其麾下,成為其治下生息的子民。這段時期,是蒙古民族輝煌壯闊的一頁,也是對恢弘曆史的中肯陳述。

宗教的包容心胸,經濟的繁榮昌盛,軍事的無畏英勇,在這片遼闊土地上交織出一曲激情四溢的篇章。雄渾的奏鳴,綿延千古;璀璨的曆史,彌足珍貴。

俄國曆史:8張地圖,揭秘俄國從擴張征服到混戰時期的前因後果

1240-1462年立陶宛的對外征服

13世紀末期,蒙古征服給歐洲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尤其是立陶宛對東歐地區那飽含侵略性的擴張政策,無疑加劇了本已嚴峻的局勢。

在權力競逐的風雲變幻中,遭受重創的不隻是羅斯諸公國,還有立陶宛和周邊其他國家。最終,立陶宛決定與波蘭王國攜手合作,共同建立天主教王國。

這不僅标志着東歐地區政治格局的根本性改變,也為日後整個歐洲的曆史程序染上了一抹獨特而深遠的印記。

那麼,戒備森嚴的立陶宛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選擇?背後又隐藏着什麼樣的戰略考慮呢?

一,蒙古帝國的入侵。

自1240年代以後,羅斯諸公國因遭到蒙古鐵蹄襲擾而陷入無盡的痛苦之中。蒙古人強力的進攻摧毀了這些脆弱的政權,使得整片區域呈現出無政府主義的混亂狀态。

這種混亂給了立陶宛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如獵豹探尋獵物一樣,立陶宛以其敏銳的嗅覺找到了那些遊離在衆多紛争中的脆弱國家,并開始對它們進行無情的掠奪。

随着時間的推移,立陶宛擴張的範圍不斷擴大,嚴重威脅到周邊鄰國的安全。當然,立陶宛這麼做也是有着深刻的考量。

它需要通過對外開拓來增強自身的實力,進而避免被周邊鄰國吞并的命運。

在這樣的背景下,波蘭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立陶宛擴充版圖的首選之地。兩強聯手,共同打造出一個對歐洲曆史産生重要影響的權威王國。

二,這場變革中起到關鍵作用的信仰因素。

基督教作為西方文明的基石,對歐洲的發展和變化産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可以看到,當立陶宛和波蘭達成聯盟時,他們共享一位國王,基督教的信仰成為了他們聯合的紐帶。

信仰的統一讓兩國人民彼此有着深厚的無間聯系,共同建構起一道堅實的防線,有效抵禦外敵入侵及内部紛争。

俄國曆史:8張地圖,揭秘俄國從擴張征服到混戰時期的前因後果

截至1462年天主教的向東傳播情況

在世界宏大背景之下,歐洲大陸可謂如昨日之重制,渾然天成的地域性文化差異與互相對抗在時間的長河中不斷變遷。

在這片充滿神秘色彩的大陸上,古老的羅馬天主教以勢不可擋的态勢在東方拓展其影響力;

然而,在它的南面,同樣古老而強大的俄羅斯東正教會卻面臨着來自西歐瑞典、立陶宛等國家的沉重壓力,使得原本覆寫整個羅斯地域的東正教信仰逐漸向莫斯科縮減與聚集。

除此之外,另一個神秘而令人矚目的勢力正在悄無聲息地上升:

位于巴爾幹半島的保加利亞,這個曾經大部分信仰東正教的地方現在卻被羅馬天主教穩若磐石般占領。

這種競争的激烈程度以及地域沖突的複雜程度,讓人不禁感歎,全球化與曆史因素對人們生活産生的深刻影響。

同時,西方勢力還在地中海地區東部發起了對伊斯蘭教勢力的攻擊,以此拓展他們在這裡的影響力。

如此看來,無論是非洲熱帶雨林還是北美陽光明媚的沙灘,全球事務都在以一種微妙且複雜的方式互相滲透、影響着。

作者認為,這些文化、宗教之間的沖突與共存可以看作是地球有機體為适應環境變化而進行的自然調節,類似于生物群落的演替,不同的部落、地域文化通過磨合與合作,共同促進種族文化的發展,進而使地球變得更好。

在現實與虛幻之間遊走,我們應該對曆史給予充分承認,尊重每個人的信仰與文化傳統,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世界舞台上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并在曆史的洪流中找到自我認同感。

俄國曆史:8張地圖,揭秘俄國從擴張征服到混戰時期的前因後果

1261-1533年莫斯科公國的興起

時間定格在1147年,這是人類曆史上首次提及“莫斯科”這座城市的年份。

從那時起,這個位于歐亞大陸交界處的小城開始嶄露頭角,逐漸躍居為歐洲政治、文化和商業中心之一。

從1261年至1533年的這段時期内,羅斯諸公國紛紛服從于莫斯科公國的權威,一度形成了繁榮穩定的局面。

其中,1310 年的莫斯科更是榮幸地成為了東正教的主要主教教區,彰顯出其在宗教領域的重要地位。再後來,德米特裡大公在著名的庫利科沃戰役中,力挫強敵金帳汗國的軍隊。

經過漫長而艱苦的努力,莫斯科公國終于在1480年成功實作獨立自主,從此徹底擺脫了蒙古人的統治桎梏。

十五世紀末至十六世紀初的莫斯科公國可謂鐵騎突出,戰功赫赫,一路攻城掠地,将世界版圖納入自己的掌控之中。

1487年,莫斯科公國成功征服了實力雄厚的諾哥爾達尼魯克共和國;1489年,又吞并了具有豐富資源的維亞特卡;1510年,它的勢力範圍擴充至普斯科夫公國;到1521年,霸道的伊凡四世甚至兵不血刃地拿下了梁贊公國。

然而,莫斯科公國并不滿足于此,他們在1514年對來自波蘭的立陶宛大軍發起猛烈進攻,不僅一舉擊退對方,還成功收複了失陷已久的斯摩棱斯克。

由此可見,莫斯科公國的廣袤疆域和雄渾國力可見一斑。

然而,正是這份強大讓伊凡四世變得自負和剛愎自用。他對臣民實行恐怖統治,濫殺無辜,殘暴至極。

據史書記載,他曾在一夜之間殺死了三千人,這種慘無人道的行為激怒了全國人民,最終導緻了起義的爆發。盡管伊凡四世采取了極端措施來鎮壓,但人民反抗的決心從未動搖過。直到1584年,繼任者費奧多爾·伊萬諾維奇才最終平息了這場内亂。

作者看來,莫斯科公國從崛起到衰落的曆程,既是自身文明發展的寫照,也是時代巨變下勇敢者不懈奮鬥的象征。

俄國曆史:8張地圖,揭秘俄國從擴張征服到混戰時期的前因後果

1533-1598年羅斯的擴張

在那個動蕩不安的16世紀初期,歐洲正處在宗教改革和革命的邊緣,位于東歐的俄羅斯帝國也在悄無聲息地崛起。

而曆史的長河中,伊凡四世無疑是這段輝煌篇章中的主角之一。

伊凡四世,這位被尊稱為「全羅斯皇帝」的君主,用自己的鐵腕手段以及出色的軍事才能,奠定了今日俄國世界帝國的雄厚基礎。

伊凡四世早在1533年就已然榮登莫斯科大公之寶座。此後的歲月裡,他憑借卓越的上司力與毫不妥協的政治手腕逐漸成為了整個俄國的核心人物。

1547年,伊凡四世被授予象征無上權威的“全羅斯沙皇”的榮譽稱号,标志着他權力的巅峰。

然而,伊凡四世的野心并不僅限于此。

1552年,他憑借強大的軍事實力,成功擊敗喀山蒙古酋長,正式将喀山納入了自己的領土範圍。緊接着,1556年,阿斯特拉罕汗國也不敵這位俄國枭雄,臣服于他的腳下。

就這樣,僅僅數年間,伊凡四世便完成了對俄羅斯疆土的全方位擴張。

俄國曆史:8張地圖,揭秘俄國從擴張征服到混戰時期的前因後果

1460-1860年的莫斯科與俄羅斯歐洲部分的河流

莫斯科公國,這個坐落在俄羅斯歐洲核心地帶,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而大放異彩。

無與倫比的水路運輸優勢以及陸路完備且短途便利的交通條件,使得莫斯科公國得以縱橫四海,馳騁疆場。

作者認為,以下兩種地理條件構成了莫斯科公國興盛發展的基石。

一,河流運輸系統。

作為俄羅斯歐洲地區的水運交通樞紐,莫斯科公國占據着無可替代的地位。

從這裡出發,無論是波羅的海、白海、喀拉海、黑海還是裡海,盡在掌控之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對伏爾加河上遊的掌握,這也直接意味着,對諾夫哥羅德糧食供給命脈的把持。

自此之後,諾夫哥羅德這座城市的政權被莫斯科公國徹底摧毀。

二,陸路運輸系統。

得益于河流間交通網絡的緊密連接配接,莫斯科公國能夠快速便捷地進行各種商貿往來、殖民拓展、軍事行動乃至革命暴動等等。

這不僅大大加強了莫斯科公國在國内的影響力,對于周邊國家以及世界各地也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曆經數百年的滄桑變遷,無論處于何種時代背景下,河道交通始終是國内外交流活動的首選路徑。

宏觀來說,地理環境對國家興衰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莫斯科公國正是因為占據了優越的地理位置,才得以在複雜多變的曆史程序中立足前茅,綻放光芒。

俄國曆史:8張地圖,揭秘俄國從擴張征服到混戰時期的前因後果

1565-1571年伊凡四世沒收的土地

公元1565年,伊凡四世(亦稱“沙皇帝”)為展示其非凡權勢與卓越上司力,創立了一個獨樹一幟的沙皇領土權貴:沙皇特轄區。

該領域範圍遼闊,囊括了莫斯科以北大部分的俄國肥沃平原,以及重要城市如莫斯科及諾夫哥羅德的部分街區及市郊地帶。

伊凡四世以土地最大掌權者的姿态,對這片地域進行嚴密的掌控和管轄。

為了強化對沙皇特轄區的治理,伊凡四世選拔了6千餘位精銳衛士與支援者遷居至此。此後七年,他頒布了嚴厲苛刻的法令,驅逐了超過1.2萬名土地主們,強硬拆遷其納入自身所有。

正是這些被強行奪取的土地,轉化成了伊凡四世如洪流般的私人資産,他的此類行動可謂是對貴族階層的産業資源,進行了一場深刻的洗劫與摧殘。

即便如此,伊凡四世依然以極度奢華的方式享受着來自多元化私人财産的财源滾滾。這位冷酷無情的君主,借由強悍的政治手腕、軍事力量,堅決捍衛至高無上的地位與權力。

同時,他也展現出了對進步思想探索的開放态度,試圖通過獨特的改革模式來推動社會的發展與興盛,為俄羅斯帝國開辟全新的輝煌篇章。

時至今日,伊凡四世設立的沙皇特轄區早已成為曆史長河中的塵埃,但他所樹立起的堅韌不拔、敢于變革的精神,仍舊激勵着後人不斷探尋自我突破的可能。

如同莎士比亞筆下的“麥克白”,伊凡四世通過無情的鬥争與掠奪,達到了他個人心目中渴望的宏願與榮耀,然而内心深處那份對于真實和平等的渴求,卻始終未能得到真正的滿足。

或許,這才是君主之道最為深沉而無奈的悲哀吧。

俄國曆史:8張地圖,揭秘俄國從擴張征服到混戰時期的前因後果

1598-1613年俄羅斯的混亂時期

在那個飽經滄桑的1598年,沙皇費多爾溘然長逝,卓越非凡的留裡克王朝悄然落下了帷幕,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畫卷就此悄然翻篇。

自那以後,整整15個寒暑歲月裡,滄海桑田,人事變遷,無人能獨霸江湖,黃袍加身成為帝國的主宰者。

公元1601年至1603年間,天災人禍交織,政治動蕩不安,一場肆虐橫行的饑荒連同聲勢浩大的戰火一并綻放,給俄國這片土地帶來更深重的創傷和洗禮。

那時的俄國,恰如漂泊在狂風暴雨中的孤舟,搖擺不定,危機四伏。

一,饑荒無情地吞噬着無數的生靈,如同洪水猛獸般毫不留情;

二,政治的瀕臨崩潰,讓整個國家陷入了無盡的恐慌與憂慮之中。

這猶如雪上加霜的困境,激起了底層人民心中積壓已久的怒火和反抗精神,是以,在這個曆史的關頭,爆發了兩次重大的起義運動:

1:俄羅斯廣大農民發起的抵抗行動,他們奮勇向前,抵擋不住;

2:伏爾加河畔非俄羅斯部落組成的精銳部隊的激烈抨擊。

風暴過後,留下滿目瘡痍的景象,原本輝煌燦爛的都城莫斯科,此時已是破敗不堪,荒涼冷清。然而,明暗交替,瞬息萬變,曆史的車輪不斷前進。

終于在公元1613年,米哈伊爾·羅曼諾夫乘風破浪,力挽狂瀾,挺立在寒冬之中,他光榮地加冕為君王,将亂世飄零的國家再次拉回了安定祥和的光明之途。

羅曼諾夫王朝的宏偉序幕就這樣拉開了,曆經歲月的變遷,直到1917年塵埃落定。

蓦然回首,望過那段充滿傳奇色彩的過往煙雲,不禁感慨萬分,昔日的蒼勁之花,如今已化為今日的飄渺月光,留給我們無盡的遐想。

俄國曆史:8張地圖,揭秘俄國從擴張征服到混戰時期的前因後果

結語

地理地圖猶如一艘載滿文明與曆史積澱的帆船,以其鮮活而生動的形式展示了世界各地豐富多彩的人文特色以及社會變遷。

這一個個身臨其境般的曆史場景,如史詩畫卷般展開,讓我們不僅能夠感受到俄羅斯豐富多元的曆史特色,也能深刻洞見它的成長之路及其發展脈絡。

同時,每一處地域的變化都伴随着一段厚重而深邃的曆史滄桑,這些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也是文明程序的見證。

以俄羅斯為例,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曾經上演過無數次繁華和消逝,每一次榮辱興衰都搭建起一座座璀璨輝煌的文明豐碑。

每一張地圖,都是一段曆史。

參考資料:

(V) ARTICLESAnon,“How the Bear Learned to Swim’, The Economist (London, 24-30 0ctober 1970)

Bealby, John Thomas, Kropotkin, Prince Peter Alexeivitch, Philips, Walter Ali-son and Wallace, Sir Donald Mackenzie,"Russia’,The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Eleventh edition,London and New York,1910)

Carsten,F. L.,The Reichswehr and the Red Army 1920 - 1933,Suruey(London,1962)

Dziewanowski,M.K.,Pilsudski's Federal Policy 1919-21’, Journal of Cen-tral European Affairs (London,1950)Footman, David,Nestor Makno’, St Antony s Papers No. 6: Soviet AffairsNo.2(Oxford,1959)

Lobanov - Rostovsky,A.,Anglo - Russian Relations through the Centuries’Russian Review,vol 7 (New York,1948)

Parkes, Harry,“Report on the Russian Caravan Trade with China, Journalofthe Royal Geographic Society,vol 25 (London,1854)

Stanhope, Henry,Soviet Strength at Sea’ The Times (London,, 25 January1971)Sullivan, Joseph L.,“Decembrists in Exile’, Haruard Slavic Studies, vol 4(The Hague,1954)

Russia's Attempts to Open Japan’,Russian Review ,Wildes,Harry Emerson,vol 5(New York,1945)Yakunskiy,V.K.La Revolution Industrielle en Russie’, Cahiers du MondeRusse et Sovietique (the Hague,1961)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