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俄國曆史:7張地圖,揭秘公元880年—1500年俄國的文化擴張風雲

作者:蘭子記
俄國曆史:7張地圖,揭秘公元880年—1500年俄國的文化擴張風雲

文 | 蘭子記

編 | 蘭子記

話說,地圖作為追溯曆史,汲取先人之經驗的階梯,可謂“無價之寶”。

這7張珍貴的俄國曆史地圖,您可曾見過?

今天,我将以公元880年的斯拉夫人和諾曼人為起點,通過7張生動的曆史地圖,從新的研究角度出發,一同品味曆史的迷人芳香。

俄國曆史:7張地圖,揭秘公元880年—1500年俄國的文化擴張風雲

截至公元880年的斯拉夫人和諾曼人

瓦蘭人,源自歐洲大陸北部的一支神秘族群。

他們在漫長曆史長河中不斷遷徙,最終選擇定居在羅斯—— 後來被譽為俄羅斯曆史發源地的基輔。他們的到來,徹底改寫了這片土地的命運。

諾曼人中最具影響力的貴族是留裡克大公,他于公元860年率領大軍進軍君士坦丁堡,見證并參與了許多重要曆史事件。

君士坦丁堡的征服隻是其中之一,在他統治期間,他成功從異族手中奪回了這座城市,為自己赢得了崇高的聲望。此後,他成為了瓦蘭人的領袖人物。

時間推移到公元9世紀末期(約莫公元880年),留裡克大公的後繼者奧列格親王決定在基輔這個地方建立一座新的都城。

在他的帶領下,瓦蘭人大規模遷往基輔,迅速占據了這片豐饒富庶的土地,開始揮灑智慧與勇氣,書寫屬于他們的傳奇篇章。

正因為如此,基輔逐漸搖身一變,變成一個充滿活力的新大都市。

諾曼人和斯拉夫人在這個過程中,漸漸磨合出了一種叫作“基輔羅斯”的全新政治實體。

這個新生事物不僅展現出了綿延悠久的斯拉夫文化傳統,還融入了北方的諾曼亞文化元素。

是以,這種跨文化交流引發了一場重大的社會變革,奠定了今天現代俄羅斯的基礎。

斯拉夫人從原本散亂的小型部落,經過瓦蘭人的洗禮,逐漸發展壯大,崛起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然而,瓦蘭人也并非移居而來就立即掌握了基輔羅斯的絕對上司權,他們需要克服斯拉夫人固有的分離主義心态,以實作整個區域的全盤整合。

這種所謂的“瓦蘭人”,其實就是我們如今所稱的“羅斯人”。

是以,可以說本段曆史經典記載着斯堪的那維亞與斯拉夫兩種古老文明的碰撞曆程,記錄着羅斯民族強大意識形态的形成。

瓦蘭人的史詩性征服路線,一直延續至公元12世紀仍未完全結束。直至這時,他們所留下的遺産已經深深烙印在俄羅斯的曆史長卷之中。

俄國曆史:7張地圖,揭秘公元880年—1500年俄國的文化擴張風雲

公元880-1054年的基輔羅斯

我們都知道,基輔羅斯是由諾曼民族的後代留裡克所建立。

他們在長達兩百多年的時間裡,成功地維持了穩定的政治格局,盡管其間也曾出現過短暫的内部紛争。

這樣的穩定性為赫赫有名的諾曼王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以專注于對國家進行組織和擴充,使得這個新生的王國迅速崛起。

真正使基輔羅斯開始走入人們視線的,還是留裡克家族與拜占庭帝國皇室之間的聯姻。

通過這段婚姻關系,諾曼王朝最終選擇了信仰基督教。

從那時起,基督教深刻影響和改變了基輔羅斯的社會和文化生活,引發了許多思想啟蒙和互相融合。

談到基輔羅斯,不得不提及的就是世稱“弗拉基米爾”的那位統治者。他大力倡導宗教自由,并積極推行法治建設,這對整個國家的發展産生了深遠影響。

在弗拉基米爾的上司下,基輔羅斯成為了衆多歐洲半島國家中的佼佼者,影響力不言而喻。

為了加強對臣民的管理和維護權力秩序,弗拉基米爾在雅羅斯拉夫任期内,整合了各方智慧,制定了首部俄羅斯法典,這一舉動不僅彰顯出他對于法制建設的重視,同時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基輔羅斯的社會穩定。

在那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時代裡,基輔羅斯的統治者們不僅僅關注于政權的鞏固和法制的健全,還懷揣着一顆熱愛文學和藝術的心。

衆所周知,基輔藝術裝飾相當精美,猶如璀璨的明珠照耀着北方土地。

與此同時,基輔羅斯境内的教堂和修道院等建築,無不是那個時代的藝術瑰寶。這些宏偉壯麗的建築,見證了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引領了一股崇尚藝術與文化的新風潮。

俄國曆史:7張地圖,揭秘公元880年—1500年俄國的文化擴張風雲

截至公元1000年的基督教和斯拉夫人

在這個多元文化共存的時代,不同宗教信仰的融合與沖突,具有極高的史學研究價值。

尤其是涉及到東西方偉大文明的交融與碰撞時,其深遠的曆史影響和複雜性更是引人入勝。

首先,讓我們追溯至公元7世紀初的歐洲大地上。

彼時,東羅馬帝國憑借着強大的軍事實力逐漸征服了西歐,基督教随之得以廣泛傳播并深入人心。

在此背景下,斯拉夫世界中的諸多民族紛紛選擇遵循天主教會的教義,可以說是奠定了當今歐洲各國多元文化的基礎。

然而,這種現象卻引起了激烈的争論,并最終導緻了斯拉夫世界内部的分裂狀況。

具體來看,早在公元700年,克羅地亞民族就已經開始接受并信奉羅馬天主教;而到了公元999年間,波蘭民族同樣選擇投入羅馬天主教堂的懷抱。

值得注意的是,與此同時期,部分塞爾維亞族人、保加利亞族人及俄羅斯族人都已相繼轉向東方,投向了東正教的懷抱。

這一系列轉變無疑使得斯拉夫社會内部的分化變得愈發顯著,進而暴露出俄羅斯人民族與波蘭民族之間,以及塞爾維亞同克羅地亞兩民族間難以消弭的裂痕與誤解。

俄國曆史:7張地圖,揭秘公元880年—1500年俄國的文化擴張風雲

1200-1600年俄羅斯修道院的繁榮

曆史長河中,歐洲城市修道院的建造浪潮在公元1200年至1350年這一時段,達到了鼎盛時期。在此期間,衆多修道院紛紛落成,成為後世敬仰的文化瑰寶。

然而,這些偉大的建築并非在平坦無垠的平原上拔地而起,而是蜿蜒曲折、錯落有緻地分布在各個角落。

其中,大多數都是建在鄉村或者人迹罕至的地域,也即所謂的“沙漠”地帶。

可以想象,那些在人煙稀少之處辛勤耕耘、默默祈禱的修道士們,是如何以堅定不移的信仰精神以及無盡的智慧與毅力,将心中的夢想逐漸變為現實。

從1350年至1450年這段時期裡,又有超過150家嶄新的修道院陸續建成。

這時候,我們可以看到,加利奇和烏拉爾山脈之間已經矗立起一片建築群,這裡正是由那些多年來克服種種困難、矢志不渝的人們所建立。

衆所周知,自古以來,土地就是人類社會活動的重要載體。

是以,我們不禁要問,那些在土地上辛勤勞作的修道士們,又是如何成功獲得這麼多的土地資源呢?

答案或許隐藏在15世紀末期……

彼時,越來越多的村莊被納入了修道院的領地範圍,這些村子的一部分土地歸修道院所有,而剩餘部分則屬于其他村民。

可以說,那些地區的大多數居民本是異教徒。然而,随着時間的推移、王朝不斷更疊,村莊逐漸落入了基督教的掌控之下,也就更加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修道院的一部分。

此外,一直到16世紀末期,修道院依然是俄羅斯最大的地産控制者之一。

據一份16世紀後期的報告顯示,當時俄羅斯許多最優質的土地都依然掌握在修道院手中,而且它們還在繼續擴充自己的地盤。由此可見,修道院在當時的影響力是多麼巨大!

俄國曆史:7張地圖,揭秘公元880年—1500年俄國的文化擴張風雲

1054-1238年基輔羅斯的分裂

在浩瀚的曆史卷軸中,文化多元與權力鬥争交織的場景屢見不鮮,基輔羅斯便是其中一例。

1054年,格奧爾吉區斯拉夫王公雅羅斯拉夫駕崩,恰似巨石投入湖面,激起軒然大波。

膝下子嗣為争奪王位紛争不斷,使這個曾以繁榮富饒聞名遐迩的王國逐漸走向瓦解的邊緣。

自此以後,羅斯國土的命運便與兄弟間的恩怨情仇緊密相連。這段孽緣猶如影子般的存在,讓這個強大的王國始終無法擺脫動蕩不安的局面。

1113年至1125年間,弗拉基米爾·莫諾馬赫成功推行改革,領兵平定内亂,實作了短期統一。然而好景不長,羅斯很快又陷入四分五裂的困境,戰争頻發,整個國家處于風雨飄搖之中。

盡管如此,人們從未放棄尋找和平的曙光,直到1254年才由教皇正式承認加利西亞和沃倫公國的獨立地位。此後曆經百年的磨砺,直到蒙古人的侵入才暫時告一段落。

1307年開始,波洛茨克公國受到立陶宛大公國控制,内心深處的獨立意識逐漸淡薄,羅斯的曆史掀開了新的篇章。

這場曆時久遠的混亂與分裂,映射着古代社會的種種弊端。政治腐敗、經濟凋敝以及宗教紛争等因素互相交織,使得羅斯的社會體系愈發脆弱不堪。

然而,即使面臨着重重困難,羅斯人民依然堅持鬥争,争取自己的權益,努力維護國家的統一。正因為有這些心懷信念,不畏艱險的鬥士,才得以書寫基輔羅斯曆史上那一段段精彩絕倫的故事。

回顧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我們不禁感歎,每個人的生命都如昙花一現,但國家的命運卻需要經過漫長歲月才能給出答案。

隻有在不斷變革與進步的過程中,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進而創造美好的未來。

俄國曆史:7張地圖,揭秘公元880年—1500年俄國的文化擴張風雲

997-1478年的諾夫哥羅德共和國

在悠久的曆史中,有許多輝煌的文明和獨特的政權誕生,然而,在衆多的榮光背後,也同樣有着傷痕累累的印記。

諾夫哥羅德共和國,這個名字相信對于很多讀者來說,都是陌生的。

這座位于現在的俄羅斯境内東部的城市,以其古老且充滿魅力的建築、豐富的文化藝術遺産以及充滿故事的曆史而聞名于世。

然而,曆史的長河賦予了這片土地榮耀與磨難并存的經曆,使得這個國家在三百餘年間充滿傳奇色彩。

公元997年,諾夫哥羅德脫離了當時處于統禦地位的基輔羅斯,獲得了相應的政治自治權力。自此之後,這個規模并不算龐大的共和國便開始了獨立發展的道路。

諾夫哥羅德的發展得益于它所處的貿易要沖地理位置,使得這個國家逐漸成為了重要的國際商業中心。此外,城市内博物館衆多,儲存着豐富的文物古迹,使人們能領略到古代歐洲文化的博大精深。

然而,在那個複雜多變的時代,任何國家的繁榮昌盛都無法避免鬥争與磨難。尤其是在當時波蘭立陶宛聯盟對東北方觊觎論略已久,屢次發動侵略戰争。

但諾夫哥羅德人民憑借堅定的意志和勇氣,在面對強敵時從未放棄抵抗。在國家危急存亡之秋,諾夫哥羅德人民甚至在蒙古入侵等重大軍事沖突中取得了勝利。

這份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使得諾夫哥羅德共和國在亞歐大陸上馳騁不斷,譜寫了一曲壯麗的史詩篇章。

然而,輝煌的日子并未持續太久。

随着1478年末代拼命反抗瑞典國王并最終光榮失敗的阿列克謝·特洛菲莫維奇大公之死,這标志着長達242年之久的諾夫哥羅德共和國的曆史告終。

直到1478年這座城市被并入伊凡三世統治的莫斯科公國,被迫放棄獨立自治的地位。

一切繁華終究如煙消雲散,諾夫哥羅德位于沃爾霍夫河流域東岸的那座古城,曆經數百年的風雨洗禮後,其獨特的風韻依然煥發着不息的生機。

俄國曆史:7張地圖,揭秘公元880年—1500年俄國的文化擴張風雲

900-1500年日耳曼人的東擴和波羅的海諸國

在探讨歐洲曆史和文化的諸多議題時,常常繞不開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日耳曼民族。

“向東方擴充”,乃是曆來盤亘于日耳曼人心中的憧憬和向往。時至今日,我們仍能尋覓到這種渴望在他們的各種行動中所留下的深刻印記。

從公元8世紀開始,日耳曼人便踏上了漫長且艱苦的征程,朝着中歐和東歐不斷拓展疆土。

建立在軍事征服基礎上的一系列王國和帝國,如神聖羅馬帝國、條頓騎士團等,皆無不折射出日耳曼人對于疆域擴張的熾熱情懷。

在他們長達數個世紀的征戰史中,波羅的海的出海口無疑成為了日耳曼人夢寐以求的焦點之一。然而,這片充滿誘惑力的寶地卻被堅硬的現實無情地阻止,橫亘其間的便是五百餘年間從未停息過的日耳曼人向東方的進擊。

自歐洲中世紀以來,日耳曼人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他們不僅在政治上嶄露頭角,而且在文化和宗教方面也發揮着獨特的作用。

羅馬天主教會曾借助日耳曼文化的傳播力量,為其改造異教徒信仰的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遺憾的是,在通往波羅的海的道路上,日耳曼人遭受了無法避免的挫折。

随着時間的推移,中世紀的各種道德觀念逐漸轉變,人們的價值取向日益多元。

這時候,歐洲各地的沖突與沖突愈發頻發,尤其表現在波羅的海地區的立陶宛、波蘭、瑞典和普魯士諸國之間。這一趨勢在1772年達到了頂峰,自此之後,戰争、政變、革命等涉及所有國家的動蕩活動持續不斷,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為止。

回顧這段曆史,我們不禁深思:

日耳曼民族為何要執着于赢得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他們的這種追求究竟代表着什麼更深層次的意義?

答案無疑是多重的。

俄國曆史:7張地圖,揭秘公元880年—1500年俄國的文化擴張風雲

結語

在浩瀚無垠的時間長廊中,地圖如同一艘承載文明與曆史的時光機,生動地彰顯出各個地域的獨特文化風貌和社會變革。

其中,最具魅力和影響力的莫過于俄羅斯的曆史地圖。這幅地圖猶如一部長篇叙事詩,以其真實的筆觸描繪出俄羅斯這個現代發達大國,從過去到現在的壯麗畫卷。

俄羅斯的盛衰榮辱,映射出璀璨光輝的文明大幕。

邁入新時代,我們固然要立足當下,面向未來。但千萬記住,曆史不容藐視,更不可忘記。

唯有站在曆史的肩膀上,才能走好未來的路。

參考資料:

(i) MAPS

Atanasiu,A.D.,La Bessarabie (Paris,1919)

Bazewicz,J.M.,Polska w Trzech Zaborach (Warsaw,n,d.)

Bazileva,Z.P.,Rossiiskaya Imperia 1801-1861(Moscow,1960)

British G.H. O.,Constantinople, Ethnographical Map of Caucasus (Constantinople,1920)Fedorovskaya, G,P (publisher), Promyshlennost Rossii 1913;

PromyshlennostSoyuza SSR 1940(Moscow,1962)

Filonenko,W.J.,Volkstumkarte der Krim (Vienna,1932)Kuchborskaya,E.P.,Rossiikaya Imperia 1725-1801(Moscow,1959)Stanford,Edward

Sketch of the Acquisitions of Russia (London,1876)Wyld, James, Wyld's Military Staff Map of Central Asia , Turkistan and Af-ghanistan (London,1878)

(H)ENCYCLOPAEDIAS,REFERENCE BOOKS AND GENERAL WORKSBaedeker,Karl,Russland (Leipzig,1912)Cole,J. P.

Geography of the USSR (London,1967)Florinsky, Michael T,(ed), Encyclopaedia of Russia and the Soviet Union(New York,1961)

Katzenelson,Y.L.and Gintsburg, D. G. (eds), Eureiskaya Entsiklopediya.16 vols (St Petersburg,1906-13)Kubijovyc

Volodymyr (ed), Ukraine: A Concise Encyclopaedia ( Toronto,1963)Pares,Bernard,A History of Russia (London,1926)Parker

W.H.,An Historical Georgraphy of Russia (London,1968)Sumner, S. V.,Survey of Russian History (London,1944)

Utechin, S. V.,Everyman’s Concise Encyclopaedia of Russia (London,1961)Zhukov, E. M. (ed), Sovetskaya Istoricheskaya Entsiklopediya , vols 1- 12(Moscow,1961-69)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