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俄國曆史:8張地圖,揭秘俄國貿易工業與行政體制的發展史

作者:蘭子記
俄國曆史:8張地圖,揭秘俄國貿易工業與行政體制的發展史

文 | 蘭子記

編 | 蘭子記

話說,戰争意味着流血和犧牲,但也伴随着财富和擴張。我們倡導和平,但強大的綜合國力才是捍衛和平的底氣。

所謂,尊嚴隻在劍鋒之上,真理隻在大炮射程之内。

今日的俄羅斯固若金湯,但在數百千年,這隻強壯的毛熊,又何嘗不是“千瘡百孔”……

俄國曆史:8張地圖,揭秘俄國貿易工業與行政體制的發展史

1610-1618年波蘭和瑞典的入侵

公元1598年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如同一把開啟潘多拉之盒的鑰匙,伊斯蘭教源自波斯帝國的信仰之力,湧向右方,導緻俄國内部動蕩不安。

同一時期,叔侄三代共同執政的波蘭王國,與搖搖欲墜的瑞典聯邦,趁機伺機而發,雙管齊下,向俄國發起了猛烈攻勢。

這段曆史被後人稱為,波蘭危機。

此戰亂中,北方的諾夫哥羅德王國與首都莫斯科,曾有過短時間被異族勢力控制的記錄。

公元1613年,米哈伊爾·羅曼諾夫登上了曆史舞台,成功将異族侵略者逐出了這兩座重要城市。雖然戰争結束了,但波羅的海的出入口卻已被敵人掌握,損失慘重。

考慮到各種因素,這場起源于政治鬥争,最終化身為大規模戰役的風波并未完全停止,波蘭人繼續對俄羅斯充滿威脅。

作者認為,這場災難性的敗仗,使俄國喪失了部分波羅的海的戰略土地,更嚴重地破壞了原有的軍事體系。

縱觀曆史,不難發現,風雲變幻猶如大雨中的蜉蝣,毫不停歇。

曾經的強者,也許會在一夕之間變得頹廢不堪;而那些看似已無力回天的弱者,卻可能因為一股奇迹般的力量而煥發出新的生機。

曆史雖然無情,但也是以留下了無數璀璨的寶藏等待我們挖掘。

俄國曆史:8張地圖,揭秘俄國貿易工業與行政體制的發展史
俄國曆史:8張地圖,揭秘俄國貿易工業與行政體制的發展史

1640年——1667年,俄羅斯向西擴張示意圖

1648年和1670年的社會動蕩

1648年到1670年,這是一個對于俄國社會的巨大沖擊比翼頻發的時期,諸多深遠影響至今仍如利劍懸頂。

在這個動蕩不安的年代裡,無數普通群眾為了争取自身的權利和生存空間,不惜絕地反擊,勇敢地站上了曆史的舞台。

自1648年起,許多俄國重要城鎮紛紛爆發出激烈的起義運動,無聲硝煙的戰火四處蔓延。

人力、物力、财力、智慧等各種資源短缺,已經将市民們逼入了絕境,他們再也無法忍受這種非人生活。

于是,各方勢力團結一緻,共同推翻過去種種不平等的屈辱,為捍衛廣大商人和城市居民的權益制定出一系列新的法律規範。

這場為了自由和平等而進行奮鬥的鬥争,在1670年達到了高潮。

當時,一位名叫斯捷潘·拉辛的頓河哥薩克人,激發起全俄全民的起義風暴。他毫不畏懼,堅決捍衛每一個被壓迫者的尊嚴,這位頓河人民心中的英雄,集合了全俄廣大人民的力量。

對貧困不堪的農民來說,他們飽受地産主的剝削;對生意屢遭挫折的商人而言,他們身披枷鎖,任人為宰割。

在拉辛的引導下,他們從各地彙聚而來,同商人、小官僚,以及伏爾加河、頓河及頓涅茨河流域的所有失去經濟基礎的群眾們,共同組成了一個堅強無比的隊伍。

然而,這股強大如鋼鐵的抵抗力量,終究未能永久持續。

短短三年後,也就是1671年,這場波瀾壯闊的起義運動終于劃上休止符。

拉辛雖然英勇抗争,無奈組織上司的領袖在莫斯科被判處絞刑,壯志未酬的拉辛永遠倒在了劊子手的刀下。

作為一名旁觀者,我不禁感歎,這樣一位充滿熱情與正義的鬥士為何不能赢得最終的勝利?

俄國曆史:8張地圖,揭秘俄國貿易工業與行政體制的發展史

1478-1710年俄羅斯向東擴張的情況

自古以來,探索未知世界就是人類矢志不渝的精神追求。

越過烏拉爾山脈的第一支俄國開拓者們便是最好的例證。他們的勇氣與毅力,讓我們看到了人類非凡的冒險精神以及對生存環境的執着。

回溯至15世紀,伊凡四世進行了殘酷的政治鬥争,甚至采取了恐怖手段,導緻成千上萬的諾夫哥羅德平民不得不選擇逃往東部的西伯利亞地區。正是那時,他們開始了與惡劣自然環境抗争的曆程。

時光荏苒,到了17世紀初,哥薩克發動了兩次重要的起義運動:分别由博洛特尼科夫将軍于1606年、斯捷潘·拉辛于1670年上司。

這些起義運動,使得越來越多的哥薩克人和勞苦大衆投身于西伯利亞廣袤土地的開發建設事業中,因為那裡沒有嚴格的封建制度束縛,為人們提供了自由耕耘的可能。

為了解決居住需求,他們在1619年建立了葉尼塞斯克市,随後又沿着勒拿河及阿穆爾河的流域向前探尋,試圖在冰封的荒野中開辟出可供開墾的良田。

自此,俄羅斯族裔在烏拉爾山脈以東落戶的人口逐漸增多。

據資料記載,直至1700年代初期,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已經居住了近二十萬名戰鬥民族的兒女。

而在1710年,彼得大帝更是将西伯利亞納入了自己的第一批屬地管理體系之中,并把首府設立在了托博爾斯克市政府所在地。

俄國曆史:8張地圖,揭秘俄國貿易工業與行政體制的發展史

1700-1800年的貿易和工業

18世紀,俄羅斯脫胎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社會,其主要經濟形式主要以農業為主。

據史書記載,1796年,俄羅斯的城市化水準僅為4%。

足以可見,其城鎮化建設處于起步階段。

然而,盡管當時的俄羅斯社會經濟環境相對滞後,但卻在彼得大帝的推動下,工業領域異軍突起,其發展勢頭猶如火箭直沖雲霄。

尤其是莫斯科和烏拉爾地區,可謂是那個時代的經濟新星。

随着時間的推移,俄羅斯的工業化建設逐漸深入人心,各行各業的發展也日益蓬勃。

資料顯示,從1725年到1800年,僅在短短的七十五年内,俄羅斯的各類工廠數量就從原本的250家躍升至2000多家,如此驚人的增速無疑預示着俄羅斯工業化程序的全面鋪開。

同時,許多來自其他國家的商品湧入俄羅斯市場,這些貿易活動不僅促進了俄羅斯當地的商業繁榮,也使得俄羅斯成為中國和印度等亞洲大國向北歐出口産品的關鍵樞紐。

俄國曆史:8張地圖,揭秘俄國貿易工業與行政體制的發展史

1721-1945年俄國向西擴張和波羅的海地區

在漫長且充滿變數的曆史長河中,許多國家都經曆了領土變更和邊界重新劃定的過程。

政局變換,民族沖突,經濟困境等各種因素,都會對一個國家的版圖産生強烈影響。

作者想先來聊聊關于波羅的海無冰海域的出入口,以及關于設立聖彼得堡領地保護區的相關計劃。

在這個大原則之下,俄羅斯推進了對于瑞典(1721年)、波蘭(1772年至1795年)乃至德國(1945年)所擁有領土的瓜分與吞噬。

然而,基督教世界的自滿情緒并沒有持續太久。

在1917年至1939年間,由于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波蘭宣告獨立,俄羅斯的海岸線在納爾瓦以東僅剩下一隅。

盡管局勢艱難,但這并不影響俄羅斯人對廣闊領土的渴望。

二次大戰結束之後,蘇聯的主權疆界沿着波羅的海更加向西方拓展,進而使得其海岸線達到了俄羅斯的曆史之最。

俄國曆史:8張地圖,揭秘俄國貿易工業與行政體制的發展史

1724年俄國的省份和人口

作為一位曆史愛好者,我在此與大家分享一個關于俄羅斯帝國發展曆程中的重要事件:行政省份的開創以及由此引發的影響。

此過程不僅塑造了原有的行政區劃,也孕育出一種全新的制度架構,對于本國人民及其後世産生深遠且持久的影響。

早在17世紀末期,處于封建割據狀态下的俄國無法有效地進行國家治理。

利用這一背景,彼得大帝于1709年展開一項宏偉的計劃,建構全國性的行政網絡,以完善國家統治的基礎。從此,行政省份這一龐大的組織體系正式登上曆史舞台。

經過精心規劃,這些省份分别承擔“軍事、财政以及司法”等多重職能,省委總督則對彼得大帝直屬于命,進而實作對國家深入而全面的管控。

與此同時,行政省份的組織架構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組織層次過多、職責交叉不明。

為了解決這些難題,葉卡捷琳娜女王決定對行政省份的構成做進一步的調整,将規模較小的省份獨立出來。

這一舉措重新确立了行政體制的平衡性和權威性,同時也推動了官僚體系的加速發展及複雜化程序。

自1725年起,俄羅斯開始實行相關法例,要求朝廷官員以及貴族家族在聖彼得堡定居生活。這無疑為這座城市注入了更多的活力,使得其居民數從1788年的20餘萬增長至當時的40餘萬人次。

然而,這個原本旨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制度改革帶來的影響遠超預期。

以行政省份為核心的體系不僅鞏固了國家統治的力量,同時還培育出一批優秀的人才。他們運用自身的才智和能力,推動了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步伐,為未來俄羅斯的繁榮昌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石。

行政省份的創新以及對行政體系的改革,無疑是俄羅斯帝國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之一。它不僅改變了國家的政治結構,也為現代俄羅斯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俄國曆史:8張地圖,揭秘俄國貿易工業與行政體制的發展史

1710-1959年俄羅斯的德意志人

在18至19世紀之交的歐洲曆史畫卷中,俄羅斯帝國無疑占據着極其重要的地位。

彼得大帝,于1721年完成了征服波羅的海邊疆地區的壯舉,賦予了俄羅斯第一批規模龐大的德意志人口聚集地。

在此之後的歲月裡,俄羅斯政治家們深知,充足的勞動力對于國家的繁榮至關重要。

于是,當1762年,彼得大帝的繼承人葉卡捷琳娜二世将目光投向了廣袤的農村,她積極為新的移民提供廣闊的土地資源,并賦予他們充分的宗教自由和平等的自治權。

這樣的政策激發了更多的德國農民和工匠來到俄羅斯。尤其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在俄羅斯帝國控制下的波蘭,日益蓬勃的工業化程序吸引了數以百萬計的德國勞工來到這裡尋求更好的生活機遇。

這些德國移民們繼續在俄羅斯南部以及伏爾加河流域奪取土地資源,這樣的趨勢一直延續到了1914年。

根據官方統計資料,截至1897年,俄羅斯境内的德意志人口數量已經達到了驚人的1771000人;到了1959年,這個數字則攀升到了160萬人。

然而,在那段峥嵘歲月中,并非每個人都能享受到平等對待。

在蘇聯上司人斯大林推行的“去德化”運動中,部分德意志族群被迫移居俄羅斯遠東,并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亞。如今,這些遷徙者早已消失無蹤。

歲月如梭,滄海桑田,彼得大帝時期的人口遷移故事已成為了後來移民潮中的經典案例,也深深影響着我們今天對人類遷徙史的思考。

或許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着自己的那個祖國或故鄉,而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二世的故事,無疑給了我們一個堅定的理由去倡導寬容、開放和包容。

因為隻有這樣,才能讓那些遠離故土的人們找到自己的歸屬感,進而為全人類的進步做出貢獻。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我們需要回溯過去,珍視當下,展望未來。

俄國曆史:8張地圖,揭秘俄國貿易工業與行政體制的發展史

結語

世事風雲變幻,曆史滄海沉浮。

随着時間的推移,地圖上的每一個标記,每一寸土,無不銘刻着珍貴的足迹,記錄下了人類文明的輝煌曆程。

地圖,作為古今中外各種資訊的集中展現,展現了人類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脈絡與軌迹。

當我們用欣賞的眼光去品味這份地圖時,就像是在閱讀一部宏大的曆史長卷,不僅能夠清晰地察覺到俄羅斯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曆史傳承,更可以深度洞察其強大的生命力以及咆哮前行的曆史洪流。

每一次滄桑巨變,都會托舉着一條厚重且濃郁的曆史懸疑線,這些都是歲月留下的冷酷印記,也是文明前進的紀念碑。

舉世聞名的俄羅斯,就是這樣一個在浩瀚無垠的大陸上,經曆過無數次繁榮與凋零,榮辱興衰交相輝映的地方。

無論是盛極一時的沙皇彼得大帝的“俄羅斯帝國”,還是貧窮落後的蘇聯時代,那些曆盡艱辛的曲折時光,都塑造出了不可磨滅的精神象征。

參考資料:

(i)ATLASES

Baratov, R. B. (and others), Atlas Tadzhikskoi Sovetskoi Sotsialisticheskoi Respubliki(Dushanbe and Moscow,1968)

Bartholomew,John(ed), The Times Atlas of the World , 5 vols (London, 1959)Bazilevich, K. V., Golubstov, I. A. and Zinoviev, M. A.,Atlas Istorii SSSR3 vols (Moscow,1949-54)

Beloglazova,0.A.(ed),Atlas SSSR(Moscow,1954)Czaplinski, Wladislaw and Ladogorski, Tadeusz, Atlas Historyczny Polski(Warsaw,1968)

Droysens,G.,Historischer Handatlas (Bielefeld and Leipzig,1886)Durov,A.G.(General editor), Atlas Leningradskoi Oblasti (Moscow,1967)Engel,Joseph,Grosser Historischer Weltatlas (Munich,1962)Grosier,L'Abbe,Atlas Generale de la Chine (Paris,1785)Hudson,G.F.and Rajchman, Marthe, An Atlas of Far Eastern Politics (London,1938)

Kalesnik,S.V.(and others),Peterburg-Leningrad (Leningrad,1957)Kosev,Dimiter (and others), Atlas Po Bulgarska Istoriya (Sofia, 1963)Kubijovyc, Volodymyr, Atlas of Ukraine and Adjoining Countries (Lovo,1937)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