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林則徐病逝,鹹豐皇帝和左宗棠都送了挽聯,誰寫得好?

作者:蜀山史道

前言

一位文官風範,一場喪禮的交彙,鹹豐年間,林則徐的病逝成為時局中一抹深刻的悲情。然而,在這個悲傷的時刻,卻引發了一場無聲的文學對決。鹹豐皇帝和左宗棠兩位宦官領袖,竟然親自為林則徐撰寫挽聯,而這兩幅挽聯又究竟哪一篇更為動人、更具文學才情,成為了朝野間熱議的話題。

林則徐,以“赴湯蹈火,肆意忠言”的忠臣形象深入人心。然而,他的病逝卻讓整個朝野為之黯然。在這個時刻,鹹豐皇帝和左宗棠分别為他撰寫了挽聯,而這兩位宦官領袖的文學造詣,也讓人頗感好奇。究竟是鹹豐皇帝的深情厚誼更為感人,還是左宗棠的文學修養更勝一籌,這場文學較量成為了當時朝野矚目的焦點。

在這兩幅挽聯中,究竟流淌着怎樣的文字之美?鹹豐皇帝以其身為皇帝的威嚴和深情厚誼,還是左宗棠以其将軍之氣和文人雅緻,誰能夠更好地表達對林則徐的思念和哀痛?這個問題,成為了當時文學界争論的焦點,也是曆史書頁上一個引人深思的篇章。

林則徐病逝,鹹豐皇帝和左宗棠都送了挽聯,誰寫得好?

一、少年林則徐,一表人才、聰慧過人

林則徐,這個深受國人愛戴的名字,如雷貫耳。他一生忠心報國,兩次出任欽差大臣,嚴禁鴉片輸入,一度令中英貿易陷入僵局。可他的努力,終究未能改變大清國運的頹壞。

1810年,林則徐出生于一個書香門第。父親林可亨是進士出身,母親也是知書達理的淑女。林則徐自幼聰慧過人,7歲能作詩,10歲就熟讀四書五經,被稱為“神童”。他的成長軌迹似乎注定會很順利,最終也必将沐浴功名。

可命運的齒輪卻在他15歲那年悄然轉動——林可亨病逝于家中。一時間,這個書香世家頓時天翻地覆。林則徐不得不放下學業,輾轉各地找工作謀生。

也就是從那時起,林則徐開始接觸社會的冷暖和世态炎涼。

1826年,清廷選派欽差大臣前往廣州,嚴禁鴉片貿易。這個任務最終落在年僅27歲的林則徐身上——他被任命為主要協助者。

這是林則徐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

林則徐病逝,鹹豐皇帝和左宗棠都送了挽聯,誰寫得好?

二、“虎門銷煙”後,林則徐一時間名聲大振

1839年2月,道光皇帝再次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禁煙。令人沒想到的是,林則徐上任後第一件事,就是鐵面無私地押毀了全體外國商人的鴉片物資,共20283箱。

這就是驚動中外的“虎門銷煙”。

“夷人抱怨貿易停頓,實則欲保其流毒也。”面對英國公使的壓力,林則徐毫不退縮。為了禁絕鴉片禍害,他甯可一時停止中英貿易,也絕不妥協。

林則徐的堅決果斷,赢得了朝野的一緻誇獎。道光皇帝連續四次禦筆贊賞他“勤勞”“得力”。林則徐也迅速成為國人心目中的第二個赫赫戚繼光。

然而好景不長,1840年7月,英軍開戰報複。第一次鴉片戰争就此拉開序幕。

“大事已去,力未逮,無能為力。”面對來勢洶洶的英軍,林則徐也無能為力。他隻能眼睜睜看着英軍占領廣州、香港,還在各地焚掠殺戮。

林則徐心如刀絞。他上書請求朝廷禦敵,卻隻收到冷淡乃至懷疑的回應。這種打擊,讓他痛不欲生。

林則徐病逝,鹹豐皇帝和左宗棠都送了挽聯,誰寫得好?

三、林則徐的悲慘人生

1842年8月29日,《南京條約》簽訂,清廷割讓香港給英國,賠償白銀2100萬兩。鴉片戰争以慘痛失敗告終。

随後,道光皇帝迫不及待地撤銷了林則徐的職務。年僅44歲的他,從風頭無兩的欽差大臣一跌入塵土,甚至被朝廷懷疑叛變。這無疑是林則徐一生的最大打擊。

“臣以死明志節,不敢望宥免之恩。”林則徐上疏請求明确自己的罪責,卻隻收到冷漠的回應。在這種失望無助的心境下,他選擇了歸隐。

一時間,這個在民間幾乎被視為神一般的人,從公衆視野中消失了。

林則徐在廣東家中隐居近十年。這十年,他過着極為簡樸的生活。起初,他試圖通過農耕來排解心中的苦悶,但最終也難以忘懷。他隻能一個人在深夜中長歎,傾訴衷腸。

這期間,林則徐的母親和妻子先後過世,兒子林聰彜也漸漸成人。可無論生死悲歡,他都無法完全融入這甯靜的鄉村生活,心底那股報國救民的熱忱仍在燃燒。

也許,這就是他一生的宿命。

林則徐病逝,鹹豐皇帝和左宗棠都送了挽聯,誰寫得好?

四、林則徐,最後的出征

1848年冬,太平天國運動在廣西爆發。清廷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急需人才平叛。這下林則徐的機會來了。

1849年5月,58歲高齡的林則徐重新起用,出任欽差大臣,率軍前往江西、廣西征剿太平天國軍。他連夜趕路奔赴前線,可還是晚了一步——湘軍的曾國藩已經攻下蘇杭。

此時此刻,林則徐内心無比複雜。他為國家亂局終于看到曙光而欣慰,也為自己無法建更大功勳而遺憾。可無論如何,他已沒有退縮和躲藏的理由。

于是,林則徐繼續西進,一路節節取勝。太平天國節節敗退。在群眾心目中,林則徐就像一位戰神,無所不能。

終于,在 1850年,60歲高齡的林則徐接到了最後一個任務委派——前往廣西會同左宗棠剿滅太平天國殘部。

這一次,是林則徐人生最後的出征。

林則徐病逝,鹹豐皇帝和左宗棠都送了挽聯,誰寫得好?

五、林則徐,不歡而散的一生

1850年10月10日清晨,林則徐踏上了赴廣西剿匪的路途。可他已不是當年的身手了。

一路奔波勞頓讓林則徐的病情加重。等他趕到廣東普甯時,已然病入膏肓。10天後,他在行館病榻上咽下最後一口氣,永遠地阖上了眼睛。

普甯行館,一位忠心報國的老臣,就這樣在異鄉孤獨離世。

林則徐的突然病逝讓朝野震驚。鹹豐帝痛不欲生,他親自下诏祭奠,追贈林則徐太子太傅,并親筆書寫挽聯以示哀悼。

這種待遇,在清朝數一數二。由此可見鹹豐帝對林則徐的看重與不舍。

林則徐病逝,鹹豐皇帝和左宗棠都送了挽聯,誰寫得好?

結語

鹹豐帝“英雄淚灑異域”的哀悼之情,也折射出林則徐這一生跌宕起伏、不歡而散的命運。

他本可沐浴榮光,卻在中年黯然失勢;他本可赢得千秋功名,卻在最後關頭功虧一篑。

林則徐死後,朝野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批評他的人認為他是戰争的導火索和禍首,稱他為“禍水英雄”;而支援他的人則将他視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敢于反抗帝國主義的民族英雄。

無論褒貶,林則徐确實改變了中國現代史的程序。他與那一袋袋鴉片相連,成為中國的重要符碼。

也許正如左宗棠所說:“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林則徐雖未能親眼見證最後的勝利,但他首開中國反抗外來侵略的先聲,将是中國曆史上一段永遠難忘的激昂篇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