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有人說無湘不成軍,有人說無川不成軍,哪種說法是對的?

作者:蜀山史道

前言

在曆史的長河中,巍巍山河孕育了許多雄壯的軍事傳說,而其中的兩片熱土——湖南與四川,成為了戎馬紛飛、激戰連連的焦點。在這片充滿傳奇的土地上,有人信奉“有湘不成軍”,有人則堅信“無川不成軍”,這樣的辯論成為了時光深處的謎。

無論是湖南的英雄豪傑,還是四川的鐵血兒女,都為這片土地增光添彩,使其成為了中華兒女奮勇拼搏、捍衛疆土的象征。在這場史詩般的征程中,有人堅信:“有湘不成軍”,強調湖南的英勇;而有人則堅守:“無川不成軍”,突顯四川的堅韌。這場對誰更具軍事價值的争論,成為曆史的獨特符号,激起了人們對于這片土地的熱切思索。

讓我們一同穿越時光的長河,聆聽這兩地戎馬激蕩的傳奇,解開“有湘不成軍”和“無川不成軍”的神秘面紗。或許,正是在這場辯論中,我們能夠找到那段戰火紛飛歲月中,湖南與四川兩地英勇子弟共同譜寫的篇章。

有人說無湘不成軍,有人說無川不成軍,哪種說法是對的?

一、晚清湘軍:無它,不成其軍

湘軍的前身,要追溯到太平天國運動這場近代中國曆史上罕見的大規模農民戰争。這場戰争從1850年開始,持續了整整14年,是繼清朝滅亡之前,晚清王朝面臨的最嚴峻的威脅。

起初,曾國藩還在安徽滁州養病。他剛剛完成了 林則徐在禁煙運動中留下的爛攤子,心力交瘁。此時此刻,他萬萬沒有想到,一場幾乎摧毀清王朝的狂瀾,已經在不遠的南方洶湧而來。

有人說無湘不成軍,有人說無川不成軍,哪種說法是對的?

太平天國,一觸即發

1851年,金田起義爆發。曾國藩愕然。他預感到,這會是一場前所未有的變亂。

起義軍很快攻占了武昌。此役之後,太平天國正式建立。一個自成體系的農民政權,在長江中下遊崛起。他們向北進攻,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一路高歌猛進。

到1853年,太平軍已經攻占了南京,定都于此,大肆宣傳“天朝田禾豐登,普天同慶”的口号。一時間,打着反清複明的旗幟,其聲勢浩大,企圖重演二百年前明朝殘餘勢力南明政權的曆史。

此時此刻,曾國藩心中暗暗歎息。他清楚地意識到,如此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軍,它摧枯拉朽的勢頭,已經遠非當今朝廷那些錦衣玉食的禁衛軍。

曾國藩毅然請求朝廷,獲準回湖南募兵。

一支嶄新的地方武裝,即将誕生。

有人說無湘不成軍,有人說無川不成軍,哪種說法是對的?

少小離家,湘水歸來

1856年,曾國藩回到家鄉嶽陽,在此開始招募新軍。

起初,軍隊隊伍很小,隻有3000人左右。但曾國藩并不氣餒。他決定就地打拼,一鼓作氣,再而血戰。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鬓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是一首家喻戶曉的唐詩,形象描繪了人生離合悲歡的無常。當曾國藩憑借着一個湖南土著的身份,聲名遠揚地歸來的時候,他能否想到,一個全新的時代已經來臨。

也許,正是因為天時地利人和的完美結合,這支地方武裝才成為日後“無它不成其軍”的堅實基石。

曾國藩果斷任用族弟曾國荃為主将,命其率領這支 3000 人的隊伍北上,投入與太平軍的戰鬥。

很快,這支小部隊就通過多次戰鬥獲得長足發展,壯大為一支兩萬多人的湘軍。在此基礎上,曾國藩又擴充組建了一支楚軍。左宗棠就是這個時候嶄露頭角,為日後成為湘軍第一猛将打下基礎。

與此同時,受曾國藩影響,李鴻章在安徽也組建了一支淮軍。

到1858年,曾國藩北上湖北,與湘楚淮三軍會師武漢。至此,太平天國面對的,已經不是之前那個讓其幾乎兵不血刃就占領了半壁江山的灰色朝廷軍隊,而是三支勢如破竹的擁有強大軍事實力的地方武裝集團。

有人說無湘不成軍,有人說無川不成軍,哪種說法是對的?

三湘血戰撲滅太平天國

在曾國藩的指揮下,湘軍很快攻占武昌,此後的兩年時間裡,又相繼奪取了安慶、南昌等城池。

與此同時,李鴻章指揮淮軍,也在長江下遊立下汗馬功勞。太平天國的東線防線被攻破。形勢對其極為不利。

然而就在此時,曾國藩接連與李鴻章在統帥權問題上發生争執。兩人關系一度陷入低谷。

此時此刻,曾國藩心中不無怨憤。他認為自己随後發揮的戰略作用被嚴重低估。但多年經營湖南家族勢力的政治手腕與定力,讓他沒有将這股子怒火表露出來。

1864年6月,湘軍猛将左宗棠攻克天京。至此,太平天國宣告覆亡。

站在曆史的交彙點上回望,不難看出,正是湘軍,尤其是左宗棠率領的那支楚軍,奠定了撲滅太平天國的決定性基礎。沒有這支軍隊,北伐太平天國必然無法收複失地。與此同時,也正是在這場與太平天國長達14年的戰争中,湘軍将領不斷成長,為日後各路地方勢力崛起奠定了基石。

無湘不成軍,正是這一曆史事實的真實寫照。

有人說無湘不成軍,有人說無川不成軍,哪種說法是對的?

二、抗戰川軍:無它,成就輝煌

相較于“無湘不成軍”在晚清的蜚聲大振,“無川不成軍”的輝煌戰史,則彰顯在20世紀30年代末期到40年代的那場浩浩蕩蕩的東方生死戰——抗日戰争中。

最初的七·七事變

1937年7月7日,此後被稱為“七七事變”的盧溝橋沖突爆發。在此之前的幾年裡,随着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東北和華北的漸進擴張,中日之間的戰争前夕氛圍已經愈演愈烈。然而真正拉開抗戰序幕的這一槍,對國民政府軍隊來說,依然突如其來。毫無防備之下,北平及天津相繼淪陷。此後八年,中國軍民将啟程前赴一場慘烈的東方生死決戰。

在戰争爆發之初,蔣介石統帥的國民革命軍一觸即潰。面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氣勢如虹的日軍,這支軍隊不堪一擊。失守區區幾天,首都南京就岌岌可危。

在淞滬會戰中立下汗馬功勞的,正是後來在國共内戰中與蔣介石反目成仇的陳誠部下的第八十八師,而後者絮輕的主力,也在淞滬抗戰中傷亡慘重。

此時此刻。蔣介石意識到,沒有充足的兵源投入,這場戰争注定難以為繼。而在後方,有這樣一支部隊正蓄勢待發——四川的地方武裝,通稱川軍。

有人說無湘不成軍,有人說無川不成軍,哪種說法是對的?

川軍,一飛沖天

抗戰爆發之時,劉湘手下的川軍擁有十餘萬大軍。這原本是一支以四川地區為根據地的地方武裝力量,組織松散,作風跋扈,素有“蜀豪武裝”之稱。然而在戰争到來之際,劉湘第一個請纓,自告奮勇帶領川軍出川抗日。 在随後的歲月裡,川軍先後參與了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長沙會戰等幾乎所有重大戰役。尤其是淞滬會戰,正是川軍一舉橫掃敵軍兩個師團,才為國軍赢得寶貴的喘息之機。

同樣也正是在淞滬會戰中,年僅28歲的川軍師長彭雪楓與日軍展開殊死角鬥,中彈殉國。彭雪楓臨終前那句脍炙人口的遺言“事在人為,我已經盡力了”,為無數抗戰将士點燃鬥志,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此後八年的血與火中,川軍始終立于不敗之地。他們打從四川老遠跋涉千裡,披荊斬棘,隻為在最前線與敵人浴血奮戰。曆史中一度流傳這樣一種說法:“中國雖大,無蜀不可。”正是川軍的不怕犧牲、笑對苦難的頑強作風,鑄就了中華民族百折不撓的抗戰精神。

也正是以,到1945年戰争結束,300餘萬川軍,就有64萬業已在戰場報帳,其中包括一大批為國捐軀的進階将領。可見這支軍隊在戰争中作出的巨大貢獻與犧牲。

無川不成軍,這正是對川軍在抗日戰争中不可或缺角色最真确的寫照。沒有這支民族英雄集團軍的頑強拼搏,中國抗戰的勝利很難在1945年如期而至。

有人說無湘不成軍,有人說無川不成軍,哪種說法是對的?

三、無湘無川,方成中華之難

抗戰結束,新中國成立。當今中華民族正處在曆史最好的時期。

然而昔日的血與火未曾褪色。那場14年與太平天國浴血厮殺的湘軍,和長達8年浴血抗戰、步步殺敵的川軍,在民族危難之時挺身而出,披荊斬棘。正是他們的頑強不屈,鑄就了中華民族在最黑暗時刻不被吞噬的民族精神支柱。

今天,我們回望曆史,緬懷先烈,正視曾經,方得未來。無其英勇,無中華之輝煌;無其犧牲,無中華之複興。這是我們這一代人必須牢記的曆史輪回真理。

有人說無湘不成軍,有人說無川不成軍,哪種說法是對的?

結語

新世紀新階段,我們正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當回顧先輩抗戰老兵用生命開辟的光明大道,我們這些後輩更應秉持愛國主義精神,為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繼續努力奮鬥。

勝利的喜悅難以自已,犧牲的苦難永世難忘。無湘無川,中華難成;有湘有川,中華始榮芳。先烈們用熱血點燃夢想,後人當倍加珍惜,發揚光大。

這就是無湘無川的中國,這就是無數仁人志士以血肉之軀鑄就的偉大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