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年沒意思,人們開始懷念從前的年。正應了那句失去的才懂得珍惜。懷念什麼呢?人們之間的熱情,對吃穿的盼望,以及由此帶來莫大的欣喜。
過年的習俗各地不一,但拜年的傳統任哪都一樣。在我們老家,初一的早晨放完煙花,攏完篝火,回屋洗洗臉換新衣,小孩子和沒成家的年輕人便出門拜年了。他們拜年十分痛快,問了好鞠了躬,炕頭上象征性吃點花生瓜子,待壓歲錢一入兜,立馬告辭去下一家,心裡想着快點結束,趁着母親沒有把壓歲錢要走,去小賣部買幾挂小鞭炮拆開放。
孩子們全部走完,成了家的小輩兒要去給長輩拜年了。他們拜年分親疏遠近,先去遠親,站站就走,再到近親,得坐下喝一杯。這頓酒,看着倉促,實則最吸引人。無它,人多,熱鬧。
初一的早酒又叫迎客酒,不知是不是我的老家獨有。此酒定要上好酒,下酒菜也必須是硬菜,把最好的留給客人,是久遠的規矩。豐盛的下酒菜有三樣,幾乎每家都要預備,聽我表來。
1、羊頭肉
大年三十吃豬頭肉,初一迎客酒備羊頭肉。一個是家人團聚的好胃口,一個是親朋相會的好滋味。
羊頭個小,肉少,但烹制出來下酒最香。入鍋前,先用爐火燒鐵鈎子把毛燎幹淨,這時羊頭的表面微微泛黃,偶有焦糊。清水洗淨,放入大鍋放調料,村裡人家調料少,有啥放啥,除了花椒。
大火燒開,小火悶炖幾個小時,羊頭肉眼瞅着要脫骨時撈出,瀝湯放涼,讓肉再次緊實。放到初一早晨熱一熱,敲開羊頭,以蒜汁拌羊腦,稱為羊頭拌蒜。
看上去羊頭肉整個都在,吃起來筷子一撥就下來。平時的羊頭肉沒這麼爛糊,需要使用小刀削着吃,大年初一不見鐵器,隻好改用筷子了。
初一的早酒,羊頭肉最受歡迎,淡淡的焦香融着火氣,濃濃的肉香混着各式調味品,卻又不壓制原有的羊肉味,一口肉一口酒,開年頭一天就這麼豪爽。
2、醬肉冷盤
我兒時的農村人平時很少吃牛肉驢肉之類的大牲畜肉,一來節儉成性不舍得,二來有不食出力牲口的古老習慣。到了年底,這項規矩破除,用老人的話說,生活好了,也就無所謂了。讓原本以為鄉人心善不忍心吃牛馬驢騾的我,大跌眼鏡。
醬肉冷盤多為牛肉,間有其它肉類。當時的鄉間流傳着關于最好吃的肉的一句話:騾子肉,驢香香,牛頭肉,馬闆腸。排名有先後。
日子緊吧的鄉親們,盡管自家宰了豬羊,也要摳搜着買點牛肉,為的就是初一早晨這一頓酒。窮的什麼都沒有的人,最好面子。
為啥不買騾子肉驢肉和馬肉呢?它們貴啊。誰家餐桌上的冷盤有了這幾樣,那一定是有老萬全附近的親戚,當地擅做釜肉,用的全是大牲畜。
得來不易的東西,做起來格外用心。醬出來的肉,放涼了也能散出香味。會過日子的主婦們,施展精妙的刀工,碩大的盤子看上去鋪滿了肉,實際上切不了幾塊。餘下的,留給自家人。面子這東西,你要走心,也有成本效益。
來拜年的人,被按着坐下先吃醬肉和花生米,好似在打發時間,又好似在開胃。先墊吧兩口再喝酒,不至于肚裡難受。
3、豬肘子肉
以前農村到了年下都要宰年豬,除卻三十晚上大吃一頓,剩下的家貧者全賣,家富者半留,能吃整個正月。即使家貧者,也要留下豬頭豬腳和半拉肘子,前二者賣不上價,後者是為了犒勞自己。
三十那天,豬頭豬腳豬肘子一起下鍋炖好,肘子單拿出來切好盛盆,吃一半。另一半便是初一早晨的餐桌上見了。
在肚子裡缺少油水的年頭,肘子肉很受歡迎。而且,人們吃肘子喜歡吃半冷不熱的,沒那麼粘手,相當油嘴。
要說羊頭肉和醬肉是為了下酒,肘子肉就是為了填肚子。喝酒的人飯量小,可飯量再小也比如今的人大。趁着酒香在腹中回蕩,大口大口地吃幾塊肘子肉,能混個坐下飽。啥叫坐下飽?就是感覺自己吃撐了,站起來走幾步發現,好像還能吃。此情此景在大家吃烤肉時最能感受。
初一的拜年酒是沒飯酒管夠的。可也沒有人真的喝多,盡興就好。畢竟自家人還在等着晌午吃餃子呢。管酒不管飯也是老習俗,過去的老人們,酒飯分開,初一嘛,飯要回家吃,寓意着不在飯吃(要)飯。
往事終成回憶,拜年的早酒徹底消失。寂寥的村子裡,不複人來人往的熱鬧,鋼鐵叢林裡,自帶隔閡。有時候我想,若如從前那般,我能吃得下那麼油膩的東西嗎?答案是能吃下。情義,最解油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