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过年迎客的三个下酒菜,个个是硬菜,来拜年喝一杯才让走

作者:村口小酒馆

现在的年没意思,人们开始怀念从前的年。正应了那句失去的才懂得珍惜。怀念什么呢?人们之间的热情,对吃穿的盼望,以及由此带来莫大的欣喜。

过年的习俗各地不一,但拜年的传统任哪都一样。在我们老家,初一的早晨放完烟花,拢完篝火,回屋洗洗脸换新衣,小孩子和没成家的年轻人便出门拜年了。他们拜年十分痛快,问了好鞠了躬,炕头上象征性吃点花生瓜子,待压岁钱一入兜,立马告辞去下一家,心里想着快点结束,趁着母亲没有把压岁钱要走,去小卖部买几挂小鞭炮拆开放。

孩子们全部走完,成了家的小辈儿要去给长辈拜年了。他们拜年分亲疏远近,先去远亲,站站就走,再到近亲,得坐下喝一杯。这顿酒,看着仓促,实则最吸引人。无它,人多,热闹。

初一的早酒又叫迎客酒,不知是不是我的老家独有。此酒定要上好酒,下酒菜也必须是硬菜,把最好的留给客人,是久远的规矩。丰盛的下酒菜有三样,几乎每家都要预备,听我表来。

过年迎客的三个下酒菜,个个是硬菜,来拜年喝一杯才让走

1、羊头肉

大年三十吃猪头肉,初一迎客酒备羊头肉。一个是家人团聚的好胃口,一个是亲朋相会的好滋味。

羊头个小,肉少,但烹制出来下酒最香。入锅前,先用炉火烧铁钩子把毛燎干净,这时羊头的表面微微泛黄,偶有焦糊。清水洗净,放入大锅放调料,村里人家调料少,有啥放啥,除了花椒。

大火烧开,小火闷炖几个小时,羊头肉眼瞅着要脱骨时捞出,沥汤放凉,让肉再次紧实。放到初一早晨热一热,敲开羊头,以蒜汁拌羊脑,称为羊头拌蒜。

看上去羊头肉整个都在,吃起来筷子一拨就下来。平时的羊头肉没这么烂糊,需要使用小刀削着吃,大年初一不见铁器,只好改用筷子了。

初一的早酒,羊头肉最受欢迎,淡淡的焦香融着火气,浓浓的肉香混着各式调味品,却又不压制原有的羊肉味,一口肉一口酒,开年头一天就这么豪爽。

过年迎客的三个下酒菜,个个是硬菜,来拜年喝一杯才让走

2、酱肉冷盘

我儿时的农村人平时很少吃牛肉驴肉之类的大牲畜肉,一来节俭成性不舍得,二来有不食出力牲口的古老习惯。到了年底,这项规矩破除,用老人的话说,生活好了,也就无所谓了。让原本以为乡人心善不忍心吃牛马驴骡的我,大跌眼镜。

酱肉冷盘多为牛肉,间有其它肉类。当时的乡间流传着关于最好吃的肉的一句话:骡子肉,驴香香,牛头肉,马板肠。排名有先后。

日子紧吧的乡亲们,尽管自家宰了猪羊,也要抠搜着买点牛肉,为的就是初一早晨这一顿酒。穷的什么都没有的人,最好面子。

为啥不买骡子肉驴肉和马肉呢?它们贵啊。谁家餐桌上的冷盘有了这几样,那一定是有老万全附近的亲戚,当地擅做釜肉,用的全是大牲畜。

得来不易的东西,做起来格外用心。酱出来的肉,放凉了也能散出香味。会过日子的主妇们,施展精妙的刀工,硕大的盘子看上去铺满了肉,实际上切不了几块。余下的,留给自家人。面子这东西,你要走心,也有性价比。

来拜年的人,被按着坐下先吃酱肉和花生米,好似在打发时间,又好似在开胃。先垫吧两口再喝酒,不至于肚里难受。

过年迎客的三个下酒菜,个个是硬菜,来拜年喝一杯才让走

3、猪肘子肉

以前农村到了年下都要宰年猪,除却三十晚上大吃一顿,剩下的家贫者全卖,家富者半留,能吃整个正月。即使家贫者,也要留下猪头猪蹄和半拉肘子,前二者卖不上价,后者是为了犒劳自己。

三十那天,猪头猪蹄猪肘子一起下锅炖好,肘子单拿出来切好盛盆,吃一半。另一半便是初一早晨的餐桌上见了。

在肚子里缺少油水的年头,肘子肉很受欢迎。而且,人们吃肘子喜欢吃半冷不热的,没那么粘手,相当油嘴。

要说羊头肉和酱肉是为了下酒,肘子肉就是为了填肚子。喝酒的人饭量小,可饭量再小也比如今的人大。趁着酒香在腹中回荡,大口大口地吃几块肘子肉,能混个坐下饱。啥叫坐下饱?就是感觉自己吃撑了,站起来走几步发现,好像还能吃。此情此景在大家吃烤肉时最能感受。

初一的拜年酒是没饭酒管够的。可也没有人真的喝多,尽兴就好。毕竟自家人还在等着晌午吃饺子呢。管酒不管饭也是老习俗,过去的老人们,酒饭分开,初一嘛,饭要回家吃,寓意着不在饭吃(要)饭。

往事终成回忆,拜年的早酒彻底消失。寂寥的村子里,不复人来人往的热闹,钢铁丛林里,自带隔阂。有时候我想,若如从前那般,我能吃得下那么油腻的东西吗?答案是能吃下。情义,最解油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