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遼甯東南部“三角抗區”群眾抗日武裝鬥争

一、遼東南"三角防日區"人民抗日武裝鬥争概述

9月27日,1931年9月18日事件後,東北各界愛國人士在北平成立了"東北人民抗日救國大會",作為協會執行委員會之一,燕岩族愛國将軍黃先生将軍積極發動和部署了人民抗日武裝力量——"東北義勇軍"。從1931年9月到1932年4月,東北三省154個縣中的93個縣成立了抗日組織,抗日叛軍總數達到50萬左右,反日軍區各部委的反日活動形成了各種規模各異的"抗日區"。遼甯省約有30萬起義軍,有58支路線軍和27支獨立支隊,官方編号。從1931年9月18日到1939年的八年間,在遼甯省最早、持續時間最長的地區之一延岩湧現了幾個由人民自發組織的抗日隊。由于雁岩縣位于南曼(神達)鐵路以東,安豐(神丹)鐵路以南,丹東以三角為中心,西臨大連海岸線,山地茂密,地形複雜,農村群衆抗日熱情高漲,有利于後敵遊擊戰的發展, 是以,以延岩山為基地的抗日部奕軍位于南曼和安豐鐵路之間,在延岩及周邊的本溪、鳳城、安東(今丹東)、莊河等縣,日軍僞軍頻頻發動攻擊,嚴重幹擾日軍的運輸生命線 一度在遼甯東南部形成"三角抵抗區", 以燕燕為中心。"三角抵抗區"就像一把鋼刀插在敵人的統治腹地,對南曼的日本僞政權構成巨大威脅,對日本僞政權造成沉重打擊。

二、"三角防日區"三大抗日武裝團體的崛起與發展

1、鄧鐵梅和他的"東北人民自衛隊"

遼甯東南部“三角抗區”群眾抗日武裝鬥争

鄧鐵梅

鄧鐵梅,原名鄧家師,字鐵梅,遼甯省本溪縣。1916年,遼甯省奉天進階警官學校考入警察界,1928年任遼甯省鳳城縣警察局局長。1929年任遼甯省公安督察。1931年,他成為牡丹河城的警察局長,被免職,一個人去錦州生活。918事件後,在黃賢生将軍的影響和支援下,鄧鐵梅前往燕岩組建抗日隊。1931年10月,在燕岩縣朝陽鄉小坑溝村古家中召開的東北人民自衛隊(以下簡稱"自衛隊")成立大會上,鄧鐵梅提出:"武裝抗日,保衛家鄉"。反日綱領,并提出:"抗日救贖,保護人民至上;沒有妥協,沒有敵人;不擾亂人民,不取笑婦女"《公約》第三章和"不愛錢,不怕死,軍民融合;抗日救贖,收複失地,殺奴的軍紀和行動計劃。由于"自衛軍"的建立,符合廣大群眾的抗日意願,到1931年底,隊伍擴大到1500多人,組建了三個旅和一支精銳大刀隊。"自衛軍"以尖山窯鎮(今燕岩縣營鎮)為基地,活動遍及安東、燕岩、鳳城三縣。1931年12月26日晚,"自衛隊"在鳳城嚴重破壞日軍僞衛兵,擊斃50餘名日軍僞軍,繳獲各類火炮、迫擊炮300餘門,彈藥大量。鳳城突襲戰役是九一八事件以來遼甯人民對日軍的首次大規模武裝抵抗,在遼甯和全國引起巨大震動和反響,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抗日救國的決心。這場戰役結束後,"自衛軍"軍魏初震,随後在鳳城、鹽岩、壯河地區通過規模100多場戰役,隊伍不斷壯大和發展。1932年初,自衛隊擴大到九個團。同年3月,"東北人民抗日救世大會"派苗克秀等人到"自衛隊"進行檢查,随後"自衛隊"被編入"東北人民抗日救世軍28路軍"鄧鐵梅擔任司令。鄧鐵梅部"自衛隊"在其鼎盛時期擁有3萬多兵力,是"九一八"事件在東北地區建立較早、更有影響力的抗日軍,也是東北義勇軍的一支強隊。

2、劉景文率領抗日武裝力量

劉景文,字外西,原安東、延仁、本溪、莊河、延妍等九縣聯合防衛警長。918事件後,他成為僞燕燕縣安全維護局局長。1932年3月1日,僞滿洲國成立後,他擔任僞燕妍縣知府、警察局局長,為加強對縣公署的控制,僞燕岩縣公辦的指導官派日本人到村裡招攬、監視劉景文。鄧鐵梅的"東北人民自衛隊"成立後,劉曉波深受感動和羞愧。1932年5月,劉景文率領僞燕縣公安大隊和新自衛隊3000多人抗日,接受"東北人民抗日救世大會"為"東北人民抗日救世軍第56路軍"劉景文被任命為第7軍總司令、第56路軍司令員。劉景文的部鼎盛時期下轄九個旅,1萬多人,是遼甯南部地區抗日運動的重要力量。劉部以燕岩縣為基地,在"三角反區"及周邊山巒、蜂嶺、虎門山、封閉山、綠樁、東坡子等地大小百餘場戰役,給日軍僞軍重拳。

3、苗可秀、趙薇等"少年鐵血軍"上司

遼甯東南部“三角抗區”群眾抗日武裝鬥争

趙薇的母親(雙槍老婦人)

1933年3月中旬,日本僞軍在"三角反區"(後來詳述)進行第一次重大"森林砍伐"(後詳述)後,時任鄧鐵梅部總法律顧問的苗克秀在燕岩哨兵河紅旗溝與趙偉、趙偉、劉壯飛、白成潤、劉天福等人秘密會面。通過對"三角抗日區"抗日鬥争的分析,大家一緻認為:面對強敵,必須堅持長期鬥争,建立一支思想堅強、紀律嚴明、好鬥的骨幹隊伍。決定組建"抗日遊騎兵隊"。由劉壯飛、白成潤擔任副隊長。由于精益的人才、紀律、戰鬥的勇氣,這支最初隻有十幾個人的團隊到年底達到百多人,被雁雁人稱為"模範團隊"。在此團隊的基礎上,1934年2月1日,缪可秀邀請趙偉、趙偉、劉莊飛、白成潤、王嶽、唐光軒、石少謙、趙恩澤、盛梅五世等,到堍岩哨兵河三道虎嶺開會,決定組建"少年鐵血軍"(以下簡稱"鐵血軍"), 以"黑鐵紅血精靈"的防日救贖為目的。"鐵血軍"是一支愛國青年作為抗日隊伍的主力軍。其中有燕堰、鳳城、本溪、莊河等地中國小的師生,原鄧鐵梅部"自衛隊"的年輕學員和士兵,還有許多青年知識分子和青年農民。如隊長、副隊長有梁大光、白福田、曹大元、石紹謙、唐光軒、王景靜等人在大學、大專畢業或學習。

鄧小平和劉曉波在"三角反政府區"進行多次"伐木"後被迫散去。1935年2月,缪克秀收編了鄧小平和劉的其餘軍隊。1936年1月,趙偉、餘勝堂、白成潤、曹國師等"鐵血軍"上司人在倪岩縣紅旗營鎮二路溝村舉行會議,宣布成立中國第一個敵後人民抗日政權"遼南臨時政府",選舉趙偉為政府主席和"鐵血軍"總司令。王鳳閣、梁錫福、孫守山、朱海山、黃錫山等都是各條路線的總司令。以上部隊加上"鐵血軍"部門,使"鐵血軍"從最初的100多人建設到12000多人。劃分為6個行政區域,每個行政區的首長還擔任軍事指揮部,而"鐵血軍"也積極與南韓抗日武裝力量接觸,組成"中朝抗日盟軍",開創了"二戰"時期,兩個被占領國聯合抗日戰争的先例。"鐵血軍"曆經公路上常年大大小小的戰役300多次,打死傷日本僞軍警4000餘人,俘虜2000餘人。在易永軍的艱難時期再次掀起了"三角抗日區"人民抗日鬥争的高潮。

三、日軍僞軍對"三角反區"的五大"造林"與反日武裝殘餘勢力的持續戰鬥

由于"三角抵抗區"的存在,嚴重威脅到南曼日軍的後方運輸線。為了消滅叛軍的"三角抵抗區",日本東莞軍從1932年到1935年,燕岩"三角抵抗區"進行了一些大規模的軍事"森林砍伐"。1932年12月13日,日本僞當局以關東軍第2師團和獨立衛隊第3、4旅為主力,從本溪和安東共率領1萬多名士兵,向"三角抵抗區"發動了兩個方向的攻擊。由于日軍僞軍肆虐,而"三角反區"的各叛軍缺乏應對大規模"砍伐森林"的經驗,在初期采取各地設防、正面攻擊的方法,分散了部隊,使龍王廟、尖山窯等叛軍據點都已不複存在。叛亂分子被迫在馬道古附近移動。12月底,經過一番休息,重新确立了作戰政策,鄧鐵梅和缪克秀指揮一千多人的彜勇軍在莊河大刀隊中與駐紮在文家街的日軍僞軍展開反擊,日軍撤退到紅花嶺,義勇軍以制勝的追擊, 擊斃10多名日軍,并一鼓取鋒利的山窯,這場戰役被稱為紅花嶺戰役。同時,劉景文率部在閉山戰役中擊斃了30多名日軍官兵,擊斃日軍不到50人,僞軍100餘人,俘虜了日本僞遼陽參贊程澤之和12名日軍,僞軍投降500餘人。在叛軍擊敗日本僞軍第一次大"砍伐森林"後,日本僞軍在"三角抵抗區"實施了不人道的"三光"政策,并在叛軍經常行動的地區進行了房屋收集和創造無人區。此時,道路叛軍在困難的情況下仍有2萬多人繼續戰鬥。

1933年4月,不願辜負的日軍僞軍和集中優勢部隊在"三角反區"上進行了第二次大"伐木"、"砍伐森林",日軍在延岩縣結束,建立了日軍僞軍事據點和僞警察局,建立了"保障制度",實行了"坐法"。叛軍與人民的聯系被切斷,公路叛軍被限制在龍王廟以北和白旗城堡以南的地區。随後兵力逐漸縮減,在日軍僞軍事密集火力攻擊下,各叛軍多次死傷,被迫移動,開展小部隊遊擊活動。

然後,在1933年7月下旬,日本僞軍對"三角抵抗區"進行了第三次"森林砍伐",包圍了驅散其活動的叛亂分子。1934年1月,進行了第四次"伐木",手段更加兇猛。在敵人的殘酷砍伐下,叛軍處于極其困難的境地,許多士兵死于寒冷和饑餓。為了保持"三角抗日火力",1934年1月,鄧鐵梅在燕岩廣場召開會議,決定将"自衛隊"圍捕到零,與敵人進行小規模遊擊戰。1934年5月,鄧鐵梅因病無法随軍出戰。27日被秘密派往鳳城縣、蕭彩溝張家寶子(今燕岩縣營子鄉)親戚家養病,意外被日本僞"暗殺隊"調查。鄧鐵梅于1934年5月30日被捕,9月28日被日軍秘密殺害,時年43歲。1935年8月1日,中國共産黨中央在著名的《八一救國宣言》中稱鄧鐵梅為"為拯救國家而犧牲的民族英雄"。

日軍四次"造林"、"三角防日區"反日武裝人數銳減後,部隊分散。劉景文的第56路軍從成立之初的1萬多人減少到700多人,1934年劉景文離開了軍隊。其餘由任福祥、曹國師上司加入"鐵血軍"。1934年秋進入後,以燕岩山哨河和三虎嶺為基地的"鐵血軍",在燕岩、鳳城、莊河等縣交界處的深山和茂密森林中,運用靈活的遊擊戰術,将日軍僞軍圈開。缪可秀總結了過去失敗的教訓,意識到需要團結其他抗日勢力,共同作戰。1934年秋,趙薇和劉莊飛越安豐鐵路,與反聯盟的楊靖宇勢力取得聯系。後來,由于安豐路東側的楊景宇部門被封鎖,無法實作聯合作戰。1935年春,日本僞政權再次向"三角抵抗區"調動了大量日本僞軍,1935年6月21日,苗克秀在楊河小南台朱家第二院被捕,1935年7月25日被殺害。苗可秀犧牲後不久,"鐵血軍"劉莊飛、趙薇兩位主要上司人殉難,趙薇被任命為"鐵血軍"總司令。1936年夏天,趙維金,由白俊石擔任總司令,于勝堂作為第一指揮部,繼續向"三角抵抗區"過渡。趙慶吉、白俊石、曹國師、關寶恒等"鐵血軍"其餘回聲,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頑強地堅持戰鬥。1937年趙慶吉、餘勝堂先後被捕被殺,1937年曹國師離隊受傷,1938年關寶恒被殺,總司令白俊石最後隻有幾個人,白天住在地窖裡,晚上外出活動,維持"三角抗日區"的抗日火力。1939年春,白俊石準備潛入安豐東路,尋找楊景宇,途中奪取敵人的英勇犧牲。從此,"少年鐵血軍"不複存在。

結論

在中華民族的緊要關頭,燕岩各族人民以抗日救國為己任,自發組織參加了抗日武裝鬥争。在抗日起義軍中,有貧苦農民,有熱血青年學生,有愛國知識分子,有退休的老軍警,有開明的士紳,有從軍營沖出來的原東北官兵,有自動改變路線的綠林隊,還有各省, 外國各縣轉向義勇軍的愛國戰士。他們在國家毀滅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為了同一個目标——驅逐日本侵略者并放棄自己的生命,鮮血鬥争,與各地抗日武裝團結,凝聚成抗日洪流,為民族解放事業取得了不朽的成就。這也使得以燕岩為中心的遼東南"三角抗日區"人民武裝鬥争成為盛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争的一部分,用鮮血和生命鑄造了民族的不朽靈魂;

作者: 王立偉

(原發表于"918事件與中華民族覺醒"研讨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