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辽宁东南部“三角抗区”民众抗日武装斗争

一、辽东南"三角防日区"人民抗日武装斗争概述

9月27日,1931年9月18日事件后,东北各界爱国人士在北平成立了"东北人民抗日救国大会",作为协会执行委员会之一,燕岩族爱国将军黄先生将军积极发动和部署了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东北义勇军"。从1931年9月到1932年4月,东北三省154个县中的93个县成立了抗日组织,抗日叛军总数达到50万左右,反日军区各部委的反日活动形成了各种规模各异的"抗日区"。辽宁省约有30万起义军,有58支路线军和27支独立支队,官方编号。从1931年9月18日到1939年的八年间,在辽宁省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延岩涌现了几个由人民自发组织的抗日队。由于雁岩县位于南曼(神达)铁路以东,安丰(神丹)铁路以南,丹东以三角为中心,西临大连海岸线,山地茂密,地形复杂,农村群众抗日热情高涨,有利于后敌游击战的发展, 因此,以延岩山为基地的抗日部奕军位于南曼和安丰铁路之间,在延岩及周边的本溪、凤城、安东(今丹东)、庄河等县,日军伪军频频发动攻击,严重干扰日军的运输生命线 一度在辽宁东南部形成"三角抵抗区", 以燕燕为中心。"三角抵抗区"就像一把钢刀插在敌人的统治腹地,对南曼的日本伪政权构成巨大威胁,对日本伪政权造成沉重打击。

二、"三角防日区"三大抗日武装团体的崛起与发展

1、邓铁梅和他的"东北人民自卫队"

辽宁东南部“三角抗区”民众抗日武装斗争

邓铁梅

邓铁梅,原名邓家师,字铁梅,辽宁省本溪县。1916年,辽宁省奉天高级警官学校考入警察界,1928年任辽宁省凤城县公安局局长。1929年任辽宁省公安督察。1931年,他成为牡丹河城的警察局长,被免职,一个人去锦州生活。918事件后,在黄贤生将军的影响和支持下,邓铁梅前往燕岩组建抗日队。1931年10月,在燕岩县朝阳乡小坑沟村古家中召开的东北人民自卫队(以下简称"自卫队")成立大会上,邓铁梅提出:"武装抗日,保卫家乡"。反日纲领,并提出:"抗日救赎,保护人民至上;没有妥协,没有敌人;不扰乱人民,不取笑妇女"《公约》第三章和"不爱钱,不怕死,军民融合;抗日救赎,收复失地,杀奴的军纪和行动计划。由于"自卫军"的建立,符合广大民众的抗日意愿,到1931年底,队伍扩大到1500多人,组建了三个旅和一支精锐大刀队。"自卫军"以尖山窑镇(今燕岩县营镇)为基地,活动遍及安东、燕岩、凤城三县。1931年12月26日晚,"自卫队"在凤城严重破坏日军伪卫兵,击毙50余名日军伪军,缴获各类火炮、迫击炮300余门,弹药大量。凤城突袭战役是九一八事件以来辽宁人民对日军的首次大规模武装抵抗,在辽宁和全国引起巨大震动和反响,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决心。这场战役结束后,"自卫军"军魏初震,随后在凤城、盐岩、壮河地区通过规模100多场战役,队伍不断壮大和发展。1932年初,自卫队扩大到九个团。同年3月,"东北人民抗日救世大会"派苗克秀等人到"自卫队"进行检查,随后"自卫队"被编入"东北人民抗日救世军28路军"邓铁梅担任司令。邓铁梅部"自卫队"在其鼎盛时期拥有3万多兵力,是"九一八"事件在东北地区建立较早、更有影响力的抗日军,也是东北义勇军的一支强队。

2、刘景文率领抗日武装力量

刘景文,字外西,原安东、延仁、本溪、庄河、延妍等九县联合防卫警长。918事件后,他成为伪燕燕县安全维护局局长。1932年3月1日,伪满洲国成立后,他担任伪燕妍县知府、公安局局长,为加强对县公署的控制,伪燕岩县公办的指导官派日本人到村里招揽、监视刘景文。邓铁梅的"东北人民自卫队"成立后,刘晓波深受感动和羞愧。1932年5月,刘景文率领伪燕县公安大队和新自卫队3000多人抗日,接受"东北人民抗日救世大会"为"东北人民抗日救世军第56路军"刘景文被任命为第7军总司令、第56路军司令员。刘景文的部鼎盛时期下辖九个旅,1万多人,是辽宁南部地区抗日运动的重要力量。刘部以燕岩县为基地,在"三角反区"及周边山峦、蜂岭、虎门山、封闭山、绿桩、东坡子等地大小百余场战役,给日军伪军重拳。

3、苗可秀、赵薇等"少年铁血军"领导

辽宁东南部“三角抗区”民众抗日武装斗争

赵薇的母亲(双枪老妇人)

1933年3月中旬,日本伪军在"三角反区"(后来详述)进行第一次重大"森林砍伐"(后详述)后,时任邓铁梅部总法律顾问的苗克秀在燕岩哨兵河红旗沟与赵伟、赵伟、刘壮飞、白成润、刘天福等人秘密会面。通过对"三角抗日区"抗日斗争的分析,大家一致认为:面对强敌,必须坚持长期斗争,建立一支思想坚强、纪律严明、好斗的骨干队伍。决定组建"抗日游骑兵队"。由刘壮飞、白成润担任副队长。由于精益的人才、纪律、战斗的勇气,这支最初只有十几个人的团队到年底达到百多人,被雁雁人称为"模范团队"。在此团队的基础上,1934年2月1日,缪可秀邀请赵伟、赵伟、刘庄飞、白成润、王岳、唐光轩、石少谦、赵恩泽、盛梅五世等,到堍岩哨兵河三道虎岭开会,决定组建"少年铁血军"(以下简称"铁血军"), 以"黑铁红血精灵"的防日救赎为目的。"铁血军"是一支爱国青年作为抗日队伍的主力军。其中有燕堰、凤城、本溪、庄河等地中小学的师生,原邓铁梅部"自卫队"的年轻学员和士兵,还有许多青年知识分子和青年农民。如队长、副队长有梁大光、白福田、曹大元、石绍谦、唐光轩、王景静等人在本科、大专毕业或学习。

邓小平和刘晓波在"三角反政府区"进行多次"伐木"后被迫散去。1935年2月,缪克秀收编了邓小平和刘的其余军队。1936年1月,赵伟、余胜堂、白成润、曹国师等"铁血军"领导人在倪岩县红旗营镇二路沟村举行会议,宣布成立中国第一个敌后人民抗日政权"辽南临时政府",选举赵伟为政府主席和"铁血军"总司令。王凤阁、梁锡福、孙守山、朱海山、黄锡山等都是各条路线的总司令。以上部队加上"铁血军"部门,使"铁血军"从最初的100多人建设到12000多人。划分为6个行政区域,每个行政区的首长还担任军事指挥部,而"铁血军"也积极与韩国抗日武装力量接触,组成"中朝抗日盟军",开创了"二战"时期,两个被占领国联合抗日战争的先例。"铁血军"历经公路上常年大大小小的战役300多次,打死伤日本伪军警4000余人,俘虏2000余人。在易永军的艰难时期再次掀起了"三角抗日区"人民抗日斗争的高潮。

三、日军伪军对"三角反区"的五大"造林"与反日武装残余势力的持续战斗

由于"三角抵抗区"的存在,严重威胁到南曼日军的后方运输线。为了消灭叛军的"三角抵抗区",日本东莞军从1932年到1935年,燕岩"三角抵抗区"进行了一些大规模的军事"森林砍伐"。1932年12月13日,日本伪当局以关东军第2师团和独立卫队第3、4旅为主力,从本溪和安东共率领1万多名士兵,向"三角抵抗区"发动了两个方向的攻击。由于日军伪军肆虐,而"三角反区"的各叛军缺乏应对大规模"砍伐森林"的经验,在初期采取各地设防、正面攻击的方法,分散了部队,使龙王庙、尖山窑等叛军据点都已不复存在。叛乱分子被迫在马道古附近移动。12月底,经过一番休息,重新确立了作战策略,邓铁梅和缪克秀指挥一千多人的彝勇军在庄河大刀队中与驻扎在文家街的日军伪军展开反击,日军撤退到红花岭,义勇军以制胜的追击, 击毙10多名日军,并一鼓取锋利的山窑,这场战役被称为红花岭战役。同时,刘景文率部在闭山战役中击毙了30多名日军官兵,击毙日军不到50人,伪军100余人,俘虏了日本伪辽阳参赞程泽之和12名日军,伪军投降500余人。在叛军击败日本伪军第一次大"砍伐森林"后,日本伪军在"三角抵抗区"实施了不人道的"三光"政策,并在叛军经常行动的地区进行了房屋收集和创造无人区。此时,道路叛军在困难的情况下仍有2万多人继续战斗。

1933年4月,不愿辜负的日军伪军和集中优势部队在"三角反区"上进行了第二次大"伐木"、"砍伐森林",日军在延岩县结束,建立了日军伪军事据点和伪警察局,建立了"保障制度",实行了"坐法"。叛军与人民的联系被切断,公路叛军被限制在龙王庙以北和白旗城堡以南的地区。随后兵力逐渐缩减,在日军伪军事密集火力攻击下,各叛军多次死伤,被迫移动,开展小部队游击活动。

然后,在1933年7月下旬,日本伪军对"三角抵抗区"进行了第三次"森林砍伐",包围了驱散其活动的叛乱分子。1934年1月,进行了第四次"伐木",手段更加凶猛。在敌人的残酷砍伐下,叛军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许多士兵死于寒冷和饥饿。为了保持"三角抗日火力",1934年1月,邓铁梅在燕岩广场召开会议,决定将"自卫队"围捕到零,与敌人进行小规模游击战。1934年5月,邓铁梅因病无法随军出战。27日被秘密派往凤城县、萧彩沟张家宝子(今燕岩县营子乡)亲戚家养病,意外被日本伪"暗杀队"调查。邓铁梅于1934年5月30日被捕,9月28日被日军秘密杀害,时年43岁。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在著名的《八一救国宣言》中称邓铁梅为"为拯救国家而牺牲的民族英雄"。

日军四次"造林"、"三角防日区"反日武装人数锐减后,部队分散。刘景文的第56路军从成立之初的1万多人减少到700多人,1934年刘景文离开了军队。其余由任福祥、曹国师领导加入"铁血军"。1934年秋进入后,以燕岩山哨河和三虎岭为基地的"铁血军",在燕岩、凤城、庄河等县交界处的深山和茂密森林中,运用灵活的游击战术,将日军伪军圈开。缪可秀总结了过去失败的教训,意识到需要团结其他抗日势力,共同作战。1934年秋,赵薇和刘庄飞越安丰铁路,与反联盟的杨靖宇势力取得联系。后来,由于安丰路东侧的杨景宇部门被封锁,无法实现联合作战。1935年春,日本伪政权再次向"三角抵抗区"调动了大量日本伪军,1935年6月21日,苗克秀在杨河小南台朱家第二院被捕,1935年7月25日被杀害。苗可秀牺牲后不久,"铁血军"刘庄飞、赵薇两位主要领导人殉难,赵薇被任命为"铁血军"总司令。1936年夏天,赵维金,由白俊石担任总司令,于胜堂作为第一指挥部,继续向"三角抵抗区"过渡。赵庆吉、白俊石、曹国师、关宝恒等"铁血军"其余回声,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顽强地坚持战斗。1937年赵庆吉、余胜堂先后被捕被杀,1937年曹国师离队受伤,1938年关宝恒被杀,总司令白俊石最后只有几个人,白天住在地窖里,晚上外出活动,维持"三角抗日区"的抗日火力。1939年春,白俊石准备潜入安丰东路,寻找杨景宇,途中夺取敌人的英勇牺牲。从此,"少年铁血军"不复存在。

结论

在中华民族的紧要关头,燕岩各族人民以抗日救国为己任,自发组织参加了抗日武装斗争。在抗日起义军中,有贫苦农民,有热血青年学生,有爱国知识分子,有退休的老军警,有开明的士绅,有从军营冲出来的原东北官兵,有自动改变路线的绿林队,还有各省, 外国各县转向义勇军的爱国战士。他们在国家毁灭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了同一个目标——驱逐日本侵略者并放弃自己的生命,鲜血斗争,与各地抗日武装团结,凝聚成抗日洪流,为民族解放事业取得了不朽的成就。这也使得以燕岩为中心的辽东南"三角抗日区"人民武装斗争成为盛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一部分,用鲜血和生命铸造了民族的不朽灵魂;

作者: 王立伟

(原发表于"918事件与中华民族觉醒"研讨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