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愛國,才是李顯忠先降金國、再投西夏、終歸南宋的精神支柱?

作者:蜀山史道

前言

他為何三降兩歸?

在動蕩多事的南宋,為何一個出身蘇尾九族的邊将,會前降金後投西夏,又兩次南歸宋朝?他究竟有何過人之處,能屢建奇功,數次大敗金兵?是什麼信念支撐他白骨遍野、破家殉國?

這個人,就是李顯忠。

愛國,才是李顯忠先降金國、再投西夏、終歸南宋的精神支柱?

一、少年英豪初現鋒芒

李顯忠原名李世輔,出生在一個武将世家。他的父親李永奇是宋朝禁軍出身,後投身地方團練,立下赫赫戰功。李世輔從小跟随父親出入軍營,十七歲時已經能馳騁沙場,文武雙全。

1126年,北宋滅亡,金兵南下占領中原。李家父子跟随宋欽宗南渡,在江南繼續效忠南宋。南渡之初,李永奇輾轉流離,颠沛流離。好不容易安頓下來後,他帶領李世輔在鄉間習武,同時聘請儒者教授李世輔諸子百家之學。

李世輔潛心攻讀兵書劍譜,練就一手好武藝。他騎術了得,能一馬當先飛速突進敵陣;弓箭精準,百步穿楊;刀法峻厲,所向披靡。這些武藝為他日後立下赫赫戰功奠定了基礎。

李永奇後被南宋延攬,在陝西團練任職,負責抵禦西夏和金國的侵擾。1137年,金兵進犯陝西延安,李世輔親率十幾騎深入敵後活捉金兵,一戰成名。他身先士卒,馬不停蹄突入重圍。

愛國,才是李顯忠先降金國、再投西夏、終歸南宋的精神支柱?

敵衆我寡之下,李世輔依然神勇無比,所向披靡,成功擒獲金兵十七人,斬殺二十餘人。此戰一舉擊潰金兵虎視眈眈的進攻态勢,使其不敢輕舉妄動。李世輔的大膽進取和卓越戰技,為宋軍立下了汗馬功勞,一時之間聲名遠播。

次年,延安陷落,李家父子不幸被俘。金人有意籠絡,欲招安高武的李家父子以削弱宋朝實力。于是金人安排李永奇任鄜州知州,李世輔則率部被派往東京效力劉豫僞齊政權。

臨行前,李永奇反複叮囑兒子:“你此去東京,務必保全生命。一旦找到機會,馬上回歸大宋!千萬不要回頭看我,更不能惦記我的安危!我身為宋臣,理應報國舍生。你如能回歸大宋,為國盡忠,我也将是以而死無憾恨,你的功名更可萬古流芳!”

“父親教誨,兒子定當牢記。我一定盡快尋機回宋,替您報仇雪恨。請父親保重龍體,望早日康泰!”李世輔跪地承諾。

愛國,才是李顯忠先降金國、再投西夏、終歸南宋的精神支柱?

二、投敵圖報先降金後夏

1139年冬,李世輔奉命護送金帥撒裡曷經過同州。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他決心生擒撒裡曷以示忠心,然後“渡洛、渭,由商、虢歸朝”。李世輔悄然布下天羅地網,在半道埋伏下能戰鬥的全部兵力。

然而,金兵并非等閑之輩,早有防備。李世輔剛剛動手,便遭到金兵埋伏的阻截。兩軍在寒風中展開你死我活的厮殺。李世輔身先士卒,手起刀落,所向披靡。然而我軍寡不敵衆,漸漸不支。李世輔心中惦念父親在鄜州的安危,隻能臨時改變主意,迫使撒裡曷起誓不傷害同州百姓,然後将其從山崖推下。

李世輔趁亂殺出一條血路,但也隻有26人幸免于難。他淚眼朦胧中向南望去,宋朝的方向已無限遙遠......這一次南歸夢想破滅了!

“如果當初我能救下撒裡曷,現在就可以凱旋歸宋了......”李世輔不禁歎息。然而時光不能倒流,他也隻能暫時忍辱負重,帶領這些死士繼續苟延殘喘。

經過深思熟慮,李世輔決定投奔西夏國。他決不能輕易放棄,必須為這些烈士報仇雪恨!

愛國,才是李顯忠先降金國、再投西夏、終歸南宋的精神支柱?

西夏國王親自接見了李世輔,他将家破人亡的慘狀一五一十訴說了一番,言語中充滿了悲憤。末了,他懇請西夏國王出兵20萬,協助他攻取陝西之地,并許諾歸還西夏所占五路之地。

西夏國王被李世輔的真摯打動,二話不說派出了3萬大軍跟随李世輔報仇。此時,李世輔名聲鵲起,西夏士兵對他又敬又畏。李世輔整肅軍紀,嚴明軍法,確定軍隊不虐殺擄掠百姓。他時時告誡手下官兵要仁政以德感化人心,不能作惡多端。

此時延安已被宋軍收複。李世輔将計就計,在軍隊開拔前向監軍明示自己的真實意圖,要率軍回歸大宋。他将二人輕松擒住。全軍将士無不稱贊李指揮官政通人達,英明神武。

西夏聞訊大怒,多次派出大軍前來讨伐。但是都被李世輔活捉審問。通過這些俘虜,李世輔逐漸摸清西夏軍的虛實。在12月7日的白牛山戰役中,李世輔親自站在最前線。他沖鋒陷陣、殺聲沖天,大破鐵鹞子軍主力。這次大捷,徹底震懾了西夏國。從此,西夏不敢再妄圖置宋于死地。

愛國,才是李顯忠先降金國、再投西夏、終歸南宋的精神支柱?

三、功成身退兩歸宋室

李世輔凱旋歸宋後,受到宋高宗高度賞識。高宗敕命改名“李顯忠”,以示嘉獎。并舉薦他時任高官,統率禁軍。

在此後十餘年的戰場上,李顯忠立下汗馬功勞。他多次迎戰金兵,屢建奇功。尤其在1161年的采石矶之戰中,李顯忠成為宋軍的主心骨。他奮勇當先,舍身殉國,數次親自單槍匹馬突入重圍,頭破血流也要擊潰敵陣。

正是在他的率領下,宋軍死守采石矶,将金兵的渡江圖謀徹底粉碎。這場勝利,鼓舞了南宋百姓,使士氣空前高漲。李顯忠也是以一舉成名,聲名赫赫。宋孝宗更是親自頒賜诏書,贊賞李将軍的奇功異舉。

愛國,才是李顯忠先降金國、再投西夏、終歸南宋的精神支柱?

1162年,宋孝宗發動大規模北伐,志在收複中原。他抱病硬挺,親自發落成命,要求三大名将自己親征。李顯忠在此役中與邵宏淵聯手出戰。他奉命為左路軍主帥,率軍自淮西出發,目标直指汴京。

然而,此戰注定失敗收場。邵宏淵因為嫉妒李顯忠先登險功,屢次掣肘刁難。李顯忠奮力支撐大局,戰場上殺金兵萬餘,幾次率軍擊潰金兵猛攻。然而寡不敵衆,加之軍需彈盡糧絕,還是在符離黃河一帶全線潰敗。邵宏淵乘機誣陷,将李顯忠調離前線,貶為一介閑散官,此後再無出将機會。

69歲時,李顯忠在江南病逝。一生中兩次成功南歸,都與李家傳承的忠君愛國之心分不開。正是這種愛國情懷,成就了他千古流芳的義舉。

愛國,才是李顯忠先降金國、再投西夏、終歸南宋的精神支柱?

四、剛毅果敢百戰歸晚

李顯忠繼承了李家忠勇善戰的優良傳統。他剛毅果決,從不吝于傾注心血。曾經在兵力懸殊的情況下,仍能舍生忘死,奮勇殺敵。他的手下們都深深折服于他的武藝和膽識。

李顯忠待人以恩,用仁政懷柔人心。他在每次大破金兵後,都會嚴令軍隊不得燒殺搶掠。而是由軍需官慰問将士,發放軍糧,禁止私分一文。這讓被戰火摧殘的百姓們萬分感激,紛紛來歸附。正是由于李顯忠的仁政和恩惠,多所敵将主動來投。為宋軍節省了許多精力。

李顯忠注重軍紀,嚴懲攜公行私之人。他認為守紀律對軍隊至關重要,稍有懈怠就可能釀成失敗。是以,他要求手下官兵訓練辛勤,嚴明獎懲,從不打折扣。有一次,李顯忠的老部下在擒俘中私自留下寶刀自用,被李顯忠嚴厲懲戒,斬立決之。從此軍紀嚴明,人人自危。

李顯忠勤政愛民,以寬厚仁德感化百姓。每每大破金兵後,他總是率先下跪安撫老百姓,讓他們無需驚慌。他還開倉赈災,救濟窮苦,深得邊關百姓愛戴。當地老百姓至今還在傳頌李大将軍平生仁政和惠澤之舉。

愛國,才是李顯忠先降金國、再投西夏、終歸南宋的精神支柱?

結語

中國曆史上,很多仁人志士都是為了守護家國而舍生取義。李顯忠也屬其中一位。他身陷敵陣,視死如歸,隻為宋室一息尚存。正是這種忠義之心,赢得了無數人的擁戴與追随。

李顯忠用他的一生,诠釋了做人最基本的道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前降金後投西夏,又兩次南歸宋朝。始終不忘宋恩,牢記忠君之心。這種忠君愛國的精神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最為珍貴的精神财富。

人生最美不過臨危受命,誓死報國。李顯忠和他的祖輩以及無數宋儒宋将,用他們的熱血警示和激勵着後人——這個民族必将繁榮富強,中華必将偉大複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