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探訪鞋都!産能3.5億雙鞋 窮村10年翻身「制鞋變智鞋」

作者:ETtoday生活方式

記者任以芳/河南睢縣報道

「中國鞋都」位于河南省的周口市淮陽縣,古代是鞋服生産地,後來慢慢沒落。2011年當地政府參考「晉江模式」,成為大陸制鞋重要據點地區之一。「制鞋」變「智鞋」,睢縣平均産能達3.5億雙,年産值200億人民币,台商企業也沒缺席。《東森新媒體ETtoday》特地走訪台資企業嘉宏鞋業,公開自動化生産線,大陸知名品牌李甯生産流程難得曝光。

回溯曆史,河南睢縣是古代鞋服的重要産地,漢代譽稱「錦繡襄邑」,時代變遷,被稱為「候鳥經濟」的制鞋産業,以大陸福建、廣東、重慶、成都、河北都有高密度制鞋産業,五大制鞋産業基地,唯獨人口最為密集的中原腹地,沒有成型的鞋業生産基地,形成空白區。

探訪鞋都!産能3.5億雙鞋 窮村10年翻身「制鞋變智鞋」

▲河南睢縣10年内成為「中國鞋都」重要制鞋産區。(圖/記者任以芳攝)

2011年睢縣當地做了一個重大決定,從農業重心轉移制鞋産業,發展至今11年時間,睢縣擁有大陸知名中喬體育、鴻星爾克、特步等制鞋及鞋材配套工貿企業596家,産能達3.5億雙,年産值超150億元(機關:人民币,同下),配套能力達90%以上,從業人員8萬多人,帶動當地就業機會和GDP。

大陸制鞋總量占全球70%的結構中,睢縣休閑運動鞋制造占國内的30%,被授予「中國制鞋産業基地」。全球每3雙鞋,兩雙是「中國制造」,全大陸每10雙休閑鞋,3雙來自睢縣,成為福建、晉江以外最大休閑運動鞋制鞋廠。

中喬(河南)體育有限公司特地開放兩岸媒體團參訪,記者走進現代化生産工廠中的房間,沒有傳統制鞋化學臭味,鞋底、沖裁、高頻、印花、針車、成型、包裝一條龍的自動化運動鞋生産流水線。「這些裝置都是睢縣生産的!」現場從業人員介紹。

探訪鞋都!産能3.5億雙鞋 窮村10年翻身「制鞋變智鞋」

▲工廠改成自動化生産線,制鞋部分細節靠作業員完成。(圖/記者任以芳攝)

現場作業員小陳向《東森新媒體ETtoday》記者表示,「平均每天上班10小時,不一定周休二日,需要加班就多做,排班自由,多做多賺錢。」

當被問及,會不會擔心被自動化裝置出來取代?小陳笑笑的說,有些技術不是機器能完成,比如車縫鞋底的工作,還是人工最準确,大部分重複繁瑣工作交給機器。

探訪鞋都!産能3.5億雙鞋 窮村10年翻身「制鞋變智鞋」

▲大陸許多制鞋廠朝向智能化轉型。(圖/記者任以芳攝)

記者也發現,即使是自動化生産線,還是有很多流程需要人工幫機器把關,像是測量每雙球鞋平均高度,發現不平整立刻修正,做好的運動鞋必須「人工」系鞋帶,這些未必機械流水線做到。

談及自動化智能轉型,台資企業嘉鴻鞋業不缺席,最早在廣東、江西、湖南開工廠做鞋,2011年作為第一家入駐睢縣的制鞋企業,見證睢縣零基礎到「中國鞋都」點滴過程。

探訪鞋都!産能3.5億雙鞋 窮村10年翻身「制鞋變智鞋」

▲台商嘉鴻鞋業與時俱進,采取環保材料制鞋。(圖/記者任以芳攝)

台商嘉鴻鞋業難得公開自家自動化代工工廠中的房間,媒體采訪當天正好是大陸知名品牌李甯生産線,一體化智能系統,幫作業員省下重複繁瑣工作,有更多時間把關品質。作業員塗抹黏合膠,也沒有太多刺鼻異味,「為了環境保護,改成無毒無刺激性材料,對員工也是保障。」從業人員說。

嘉鴻鞋業的台籍董事賴建宏介紹,「本地政府支援下,嘉宏鞋業穩定成長,我們幫大陸知名品牌李甯,安踏,361代工,最初隻有第一條生産線,發展到現在有15條生産線,用了十年的時間整頓。」

「與過去傳統生産相比,我們工廠自動化程度已達到40%。」賴建宏也指出,制鞋也存在一些材料特性的局限性,無法全面自動化,其他輔助生産過程中大量應用自動化來解決人力不足和人工不穩定、疲勞等問題,可以提升15-20%的生産率和20%良率。

▼ 台商嘉鴻鞋業幫大陸品牌李甯代工的生産線。(圖/記者任以芳攝)

探訪鞋都!産能3.5億雙鞋 窮村10年翻身「制鞋變智鞋」
探訪鞋都!産能3.5億雙鞋 窮村10年翻身「制鞋變智鞋」

▲台商嘉鴻鞋業的台籍董事賴建宏。(圖/記者任以芳攝)

傳統鞋業如何轉型?嘉鴻鞋業近年參與設計工作,滿足大陸市場的多變需求,比如生肖鞋、網紅明星聯名鞋等。賴建宏認為,「以前OEM跟ODM現在是結合體,品牌終究無法掌控在代工廠上面,是以維護品牌的形象,以及回饋給品牌跟消費者穩定的品質,兩者才是永續經營核心關鍵。」

疫情之後,大陸鼓勵「中國制造」的品質,本土國潮産品的信任感也逐漸的提升,能見度也提高,加上人民對健康意識擡頭,以及各類國際運動賽事重新開機,大陸運動産業商機仍然十分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