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天氣那麼冷,沒有棉花時,貴族和平民分别靠什麼禦寒過冬?

作者:小風談史

文 | 小風談史

編輯 | 小風談史

随着冬意漸濃,為了暖和大家都是“各顯神通”。室外羽絨服暖手寶,室内地暖空調。正是這些時代的進步,讓咱們的體溫保持到了一個适宜的溫度。

古代天氣那麼冷,沒有棉花時,貴族和平民分别靠什麼禦寒過冬?

那麼問題來了,在沒有這麼多花樣的古代,那些普通老百姓又是如何度過一個又一個寒冷的冬天的?

日常窮苦人家的保暖方式,跟“貴族”公子小姐的保暖又有何不同?

一、裘衣

古代天氣那麼冷,沒有棉花時,貴族和平民分别靠什麼禦寒過冬?

自古以來,動物皮毛一直是人們對抗嚴寒氣候的重要工具。

在古代無論貧窮富貴,都會利用動物的皮毛來制作衣物,以抵禦寒冷的侵襲。不過由于資源的稀缺性,不同階層的人們在選擇皮毛的種類和品質上有所差異。

古代天氣那麼冷,沒有棉花時,貴族和平民分别靠什麼禦寒過冬?

古代宮廷貴族注重穿着的奢華與美觀,他們傾向于選擇質地柔軟、保暖性強的狐狸皮、貂皮、貉皮等珍貴皮毛。

這些皮毛在經過精心的處理和加工,制成了精美的皮袍和皮裙,不僅抵禦嚴寒寒冷,還凸顯了他們的尊貴身份。

古代天氣那麼冷,沒有棉花時,貴族和平民分别靠什麼禦寒過冬?

相較之下,平民百姓更常使用粗糙的兔皮、狗皮、羊皮和鹿皮。這些材料相對容易擷取,價格也較為親民,雖然沒有貴族用的那種紛呈花色但禦寒卻也是不錯的存在。

除了日常保暖服裝之外,在防寒鞋的選擇上,貧富之間的差異同樣顯著。富有的宮廷貴族穿着精美的鹿皮靴子和羊皮靴子,而那些稍有些積蓄的家庭則用厚麻布制成布靴。

古代天氣那麼冷,沒有棉花時,貴族和平民分别靠什麼禦寒過冬?

甚至相比之下,窮困潦倒的人們隻能依靠幹草編織的鞋子勉強抵禦嚴寒。往往是裡面填充着幹草,底部則嵌着一塊木頭并鋪上一層鵝絨或蘆花。

在最極端的情況下,有些人甚至不得不使用沙子來保持體溫。

他們将烤熱的沙子裝入特制的口袋裡,并在夜晚将這些口袋置于身下,以幹草為被,勉強度過一個個漫長的寒夜。

古代天氣那麼冷,沒有棉花時,貴族和平民分别靠什麼禦寒過冬?

而除了衣物和鞋子,古人還創造出了各式各樣的保暖配件,如手套和帽子。他們利用動物的皮毛,打造出具有五個指頭分明的漂亮手套,兼具實用與美觀。

男人們習慣用錦布包裹頭部,稱為帕頭,而女士們則偏愛各式布料和珠玉制成的抹額,用于保護額頭不受冷風侵襲。

古代天氣那麼冷,沒有棉花時,貴族和平民分别靠什麼禦寒過冬?

那麼在那個“吃人的年代”,普通老百姓的冬天到底該怎麼熬過去呢?“傾盡家财”才能換一張皮子的他們,又該靠什麼度過寒冬的?

二、救了命的麻與苘

古代天氣那麼冷,沒有棉花時,貴族和平民分别靠什麼禦寒過冬?

在古代,麻與苘這兩種植物不僅是朝廷重要的農産品,更是民間制作防寒衣物的必備材料。在現代人眼裡它們的纖維穿起來也會使皮膚瘙癢難受,但就是如今咱們認為“劣質衣物”的材料,在古代卻是救人命的存在。

古代天氣那麼冷,沒有棉花時,貴族和平民分别靠什麼禦寒過冬?

據史料記載,隋朝時期的百姓需繳納粟、絹、綿或布和麻給朝廷以此來求得庇佑。但對于大多數普通百姓而言,珍貴的絲綢和蠶絲往往難以負擔,也正是是以麻布和麻絲便成了他們繳納的主要物資。

古代天氣那麼冷,沒有棉花時,貴族和平民分别靠什麼禦寒過冬?

而麻的枝幹高大且富含纖維,盡管纖維組織相對粗糙,但在那個資源匮乏的時代,其保暖禦寒遠比質地柔軟來得重要。

苘作為一種草本植物,其莖内纖維在古代也同樣受到人們的青睐。這兩種植物的纖維制成的衣物和被子,因其經濟實惠的特性,逐漸成為了民間常見的禦寒之物。

古代天氣那麼冷,沒有棉花時,貴族和平民分别靠什麼禦寒過冬?

但要知道,在那個沒有高科技術的今天,要把麻和苘纖維制作成所用的衣物和被子,整個洗滌過程都是極為艱辛的存在。

制造者需要手持木棒槌不斷敲擊,在用盡所有力氣下才能使衣物變得稍軟。相信5G沖浪的小夥伴都在電視中看過,這一特殊的“捶衣”情景。

古代天氣那麼冷,沒有棉花時,貴族和平民分别靠什麼禦寒過冬?

其實除了現代影視之外,李杜的作品也真實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

“長安一片白,萬戶搗衣聲”便是詩人描繪出了洗衣服的壯觀景象,而杜甫在詩中也描述了麻苘物品長期使用所導緻的硬化問題。

古代天氣那麼冷,沒有棉花時,貴族和平民分别靠什麼禦寒過冬?

可無論是制作有多艱難,還是說後期保暖性是否有所下降。這些對于當時較為貧困的家庭來說,可是能救命的存在。

甚至可以說擁有一件粗布麻衣就足以度過一個寒冬,而在經濟條件有限的情況下,他們也不得不依賴預先收集的楊絮、柳絮和蘆花等飛絮來增強衣物的保暖性。

古代天氣那麼冷,沒有棉花時,貴族和平民分别靠什麼禦寒過冬?

當然,“貴族”與平民的保暖,也是有相同之處的,最起碼用“食”保暖都是二者共同的選擇。

三、老祖宗的智慧

古代天氣那麼冷,沒有棉花時,貴族和平民分别靠什麼禦寒過冬?

除了衣物的保暖之下,食物也是能提供溫暖的存在。在沒有電暖空調的古代,取暖方式更是五花八門。

當氣溫降低時,古人常用熱騰騰的酒來驅寒。白居易的名篇《問劉十九》便描繪了這一情景,其中提到的“綠蟻新焙酒”,指的是剛剛釀好的帶有微綠色泡沫的酒。這種酒以其辛辣濃烈的口感,為人們帶來了溫暖的慰藉。

古代天氣那麼冷,沒有棉花時,貴族和平民分别靠什麼禦寒過冬?

在酒之外,還有現代人最為熟知的調味品花椒,對方在古代也是一種重要的取暖材料。尤其是在西漢時期的未央宮,其中的“溫室殿”便采用了花椒作為取暖的秘訣。

他們将花椒搗碎與泥土混合,塗在牆壁上以提高保溫效果,同時還建有壁爐,以及使用大雁羽毛制成的帷帳和西域來的毛毯,令整座宮殿都充滿了暖意。

古代天氣那麼冷,沒有棉花時,貴族和平民分别靠什麼禦寒過冬?

當然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并沒有這麼誇張,可不蓋房他們也會将花椒磨成粉末沖泡飲用。這樣不僅能夠減少使用消耗,同時也能保證身體的保暖性。

進而能祛除身體寒性,保持身體血液更加的流暢。

古代天氣那麼冷,沒有棉花時,貴族和平民分别靠什麼禦寒過冬?

食物除外,地炕也是古人的一項重要發明。

這是一種利用地下傳熱原理的取暖方式,即在房屋的地面下挖一個坑道,然後将燃燒的柴火放入其中,讓熱氣通過地闆上升進而讓整個房間都變得溫暖起來。

古代天氣那麼冷,沒有棉花時,貴族和平民分别靠什麼禦寒過冬?

這種方式不僅節能而且高效,至今仍有人沿用這一古老的取暖方法,去過東北的小夥伴肯定都感受過炕的溫暖。

沒有地炕的情況下,他們還會利用火爐和火牆來提升室内溫度。在秦朝時,人們就已經開始使用“火牆”這種早期的“暖氣”系統。

古代天氣那麼冷,沒有棉花時,貴族和平民分别靠什麼禦寒過冬?

不得不說老祖宗的确是擁有自己了不起的智慧的,他們通過将陶制的筒瓦相扣,并埋入牆體中,以此讓牆體吸收熱量,進而讓整個房屋變得暖和。

到了漢朝,火盆、足爐、熏爐、手爐等裝置也是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

筆者認為

古代天氣那麼冷,沒有棉花時,貴族和平民分别靠什麼禦寒過冬?

這些古代取暖的方式,不僅展現了古人的智慧和創造力,更折射出他們對生活細節的關注和對生活品質的追求。

雖然随着時間的推移,許多傳統取暖方式已經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但這些古老的智慧仍然值得我們去回顧和傳承。

古代天氣那麼冷,沒有棉花時,貴族和平民分别靠什麼禦寒過冬?

不過更幸運的還是随着社會的發展,咱們每個人都能吃飽穿暖。這是時代的進步,同時也是我們的幸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