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金庸:長子自殺,抛棄共患難的妻子,“俠之大者”背後有多少悲慘

作者:安總聊天下

優秀的家世,卻曆經人生坎坷

1924年春,當白楊吐綠、梨花初綻之時,查家誕下了一個可愛的男孩,取名查良镛。查家是海甯的望族,“一門七進士,叔侄五翰林”,可謂是令人豔羨的門當戶對。

然而好景不長,到查良镛這一代,查家雖敗落了些,卻仍是擁有上百戶佃農、3600畝良田的地主之家。

金庸:長子自殺,抛棄共患難的妻子,“俠之大者”背後有多少悲慘

查良镛生性聰慧,又在書香家庭培養下,有着扶清滅洋的愛國之心。他立志當一名外交官,以自己的才智為這個千瘡百孔的國家出力。

然而曆練的道路似乎注定坎坷艱辛,他先後兩次因反抗管教被學校開除,外交官的理想隻能擱淺。在抗戰爆發後,他自覺民族危難之秋,南下投筆從戰,體會着中國這幅破碎的江山帶來的辛酸血淚。

新中國成立後,查良镛終于看到救國的曙光,再次抱着北上的理想啟程。可命運弄人,他不得不在香港繼續當一名苦哈哈的記者,還要面臨事業和感情的雙重打擊。

那時的他内心無比痛苦,人生的确不如他想象的那麼順遂。

武俠小說成名,感情生活波折重重

1953年,正值中年的查良镛開始以“金庸”為筆名,創作自己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他将兒時聽聞的乾隆皇帝身世之謎化作精彩絕倫的江湖故事,立時在報刊上引發轟動,自此“金庸”的大名也傳揚開來。

金庸:長子自殺,抛棄共患難的妻子,“俠之大者”背後有多少悲慘

1956年,金庸迎娶同是新聞界出身的朱玫為妻。朱玫美貌脫俗,溫柔體貼,與金庸志同道合、佳偶天成。兩人攜手創辦了《明報》,同甘共苦,可謂知音知己。

然而,好景不長,兩人因理念漸行漸遠,關系日益惡化。眼見夫妻間唇槍舌戰、摔門而出屢見不鮮,金庸的内心無比痛苦,他開始在外尋找慰藉。

當他終于鼓起勇氣,向自己深愛多年的女演員夏夢表白,卻被無情拒絕。人生的确有太多無奈,他隻得繼續面帶心傷,筆耕不辍。

1976年,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52歲的金庸愛上了一名叫林樂怡的29歲女服務員。對于年長的他而言,小他二十多歲的林樂怡猶如一縷清泉,能沖淡他内心的幹涸。

金庸:長子自殺,抛棄共患難的妻子,“俠之大者”背後有多少悲慘

然而這段感情無疑是對朱玫最大的背叛,也将兩個本可以白頭到老的知音,推向無情的絕路。

長子自殺,婚姻走到終點

1978年的一個寒冬,金庸收到了海外來的一個噩耗——他的長子查傳俠在美國留學期間不幸選擇了自殺。這個消息猶如晴天霹靂,讓本應步入中年的金庸痛苦不堪,他跌坐在地,淚水止不住地滾下。

查傳俠是他最疼愛的兒子,年僅18歲便英年早逝,這對一個父親的打擊是難以想象的。金庸的内心飽受折磨,日日夜夜難以入睡,腦海裡都是兒子在成長每一個階段的身影。

他再也見不到兒子閃着智慧光芒的雙眼,聽不到兒子銀鈴般的笑聲,這種悔恨與痛苦将伴随他的餘生。

金庸:長子自殺,抛棄共患難的妻子,“俠之大者”背後有多少悲慘

兒子的離世無疑是壓垮金庸和朱玫這對夫妻的最後一根稻草。朱玫的心早已死了,她在離婚協定上提出了三個讓金庸難以接受的條件,但内心自責的金庸還是欣然接受,以示他對這段婚姻的悔恨。

眼看這對攜手數十載的知音夫妻就此分離,金庸的心如刀割,他知道自己這一生注定要帶着這份遺憾離開人世。

成功與遺憾并存的一生

金庸可以說是成功的典範。自《書劍恩仇錄》一舉成名,他在武俠小說道路上筆耕不辍,将中國民間故事融入自己的文學創作,讓那些傳奇人物在他的筆下栩栩如生。

他一生共創作出14部武俠巨著,這些作品被翻譯成多種文字,銷量高達三億冊,影響遍布世界每一個有華人的角落。

金庸:長子自殺,抛棄共患難的妻子,“俠之大者”背後有多少悲慘

可以說,金庸已經成為中國文學的代名詞,是一代宗師級的人物。

然而,當我們贊歎這位大俠對文學的巨大貢獻時,也不難發現,他的人生中充滿了遺憾。他無法跟随兒子查傳俠長大,未能挽留同甘共苦的朱玫;他理想中的愛情與現實生活差距甚遠,面對林樂怡時已無力再深情;他在成功和名譽背後隐藏着無法抹去的傷痛與愧疚。

2018年,這位94歲高齡的老人在香港病逝。當他的靈柩緩緩移出家門,四周靜悄悄的,似乎在宣示着他生前的孤獨。

他留在人間的不僅字裡行間的俠影,也有他那些無法傳達的心聲。

飄然離去,字裡行間的遺憾

2018年10月30日,一個風和日麗的秋日,金庸在香港的家中安詳離世,終年94歲。巧合的是,他的離世正趕上他的“西施”夏夢去世的兩周年,似乎在提醒他那段深情,是如此不被這個世界容納。

金庸:長子自殺,抛棄共患難的妻子,“俠之大者”背後有多少悲慘

林樂怡顫抖着雙手為金庸撥開遮住他眼睛的白發,輕輕撫摸他蒼蒼的老臉。她知道,她再也看不到那雙讓他魂牽夢繞的眼睛,再也聽不到他腔調溫和的嗓音。

金庸就這樣飄然離去,給她和這個世界留下一地遺憾。

“願你一生繁榮,好運常在。”這是金庸的家人為他墓碑選擇的名言。然而回看這94年的波瀾壯闊,我們不禁要問,他的人生真的好運常在嗎?成功不能彌補他心中的創傷,名譽無法讓他感到真正的快樂,繁榮後面是日積月累的疲憊和空虛。

這位大俠也許早已預見了自己的結局。他的文字将流傳千古,但背後所隐藏的,是他千瘡百孔的心靈。而我們終将要正視的,不僅是他筆下的恩怨情仇,更是他那些難以言說的哀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