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高原江南”孵化青年創業夢想

作者:美食家的小眼睛

老家在河北的劉莎莎因生活在藏地高原,臉上被強烈的紫外線烙下了紅紅的印迹,也就是大家常說的“高原紅”。

今年是劉莎莎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縣創業的第二年,由她創辦的巴塘星火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參與設計了巴塘縣新青年之家等多個項目,在當地小有名氣。

一定程度上,巴塘縣社會力量發展中心叢集是像劉莎莎這樣的青年創業者的港灣。在這裡,從創業設想到項目孵化再到成熟發展,創業者能得到場地支援、技能教育訓練、市場拓展、資源對接等全方位、一站式保障服務。

為青年打造創新創業的有益環境,呵護從高原上“長”出的創業夢想,這是團四川省委在定點幫扶巴塘縣過程中的工作重點。對此,團四川省委發揮共青團的優勢,聯合各定點幫扶機關、受扶地政府、社會力量,共同建設了巴塘縣社會力量發展中心叢集和巴塘縣青年創新創業孵化器,幫助巴塘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為鄉村振興打好基礎。

為鄉村振興留住青年人才

劉莎莎和藏地的結緣有些偶然。2019年,在武漢設計工程學院環境設計專業讀大三的她報名參加了“設計助力精準扶貧”項目,來到甘孜州理塘縣,參與設計了理塘縣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等多個建築項目。在這一過程中,劉莎莎被川西的自然風光和人文風情所吸引,與藏族同胞建立起了深厚友誼,也對藏文化和曆史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川西當地特殊的建築技藝尤其令她着迷。“一面牆修3年,第一年把牆壘起來,第二年在牆裡加入材料,第三年進一步加工。”在她看來,這種技術中蘊涵着哲學,讓建築與季節自然融合,在時間的沉澱中顯露美感。

2020年畢業後,劉莎莎在河北老家找了一份工作,但在日複一日的繁雜事務中,她覺得自己的創作靈感要被消耗殆盡,希望找到一片能自由創作的地方。在與父母溝通後,她決定回到讓她念念不忘的甘孜州。

2021年,在團甘孜州巴塘縣委從業人員的建議下,她成立了設計公司,正式承接設計項目,還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幫助當地村民,服務鄉村發展。

面對巴塘對青年人才的需求,團四川省委正積極推進當地人才引育的工作,将巴塘縣确定為成都理工大學的支教點,引入9名研究所學生在巴塘支教。團四川省委還組織舉辦巴塘鄉村人才教育訓練班,組織緻富帶頭人赴外地考察學習。

巴塘縣鄉村振興局局長張舒鳳說:“鄉村振興,就需要這樣的青年人才。”

幫助青年成就創業夢想

如何幫助像劉莎莎這樣的青年在巴塘創新創業?

張舒鳳介紹,為更好凝聚“青年力”,今年年初,在團四川省委等機關的支援下,巴塘縣社會力量發展中心叢集建立起來,服務巴塘縣青年創新創業的事業。

巴塘縣青年創新創業孵化器裡的一家咖啡小店,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店主是藏族姑娘格秋曲珍,笑容燦爛,以至于人們難以發現,她其實是一名雙目失明的殘障人士。

2017年,格秋曲珍從四川省藏文學校畢業後,被确診為視網膜色素變性,眼睛慢慢失去了光明。當時,她一度自我封閉,不願跟外界有過多的交流,也不想去面對自己的眼睛。但2021年的一場活動中,格秋曲珍被盲人演說家尼瑪旺堆的話觸動:“如果徹底不能看見了,依然要接受自己,對生命保持熱愛,熱情地過好生活。”

格秋曲珍重新找回了自信和勇氣。2022年,她在巴塘縣青年之家認識了時任團巴塘縣委書記的張舒鳳,後來她被錄用為青年之家從業人員。随後,她又參加了團縣委組織的短視訊競賽,獲得了一等獎,得到了8000元獎金。

張舒鳳發現,格秋曲珍喜歡喝咖啡,便鼓勵她學做咖啡,練成一門養活自己的手藝。今年,中心叢集請來了專業的咖啡師,為格秋曲珍等青年提供職業技能教育訓練。

“看得見的人拉花會更簡單。”格秋曲珍說。學習的過程雖然困難,但格秋曲珍探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手藝,靠着數數,她掌握了拉花的形狀和程度,但她還是很謙虛,“還要繼續進步”。

今年6月,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格秋曲珍的“卓瑪倉康”咖啡館入駐巴塘縣青年創新創業孵化器,她還與前來指導的咖啡師一起打造出了具有當地特色的咖啡品類:有着高原氣息的青稞碎咖啡和醇香濃郁的牦牛奶拿鐵。

巴塘縣社會力量發展中心叢集今年4月揭牌運作,與巴塘縣健康文明促進協會、巴塘縣岡拉梅朵公益事業發展中心等5家社會主體簽訂入駐協定,培育“浙裡學堂”等4個特色項目。

團四川省委發揮社會聯系廣泛的優勢,計劃每年投入資金20萬元,培育本土化、專業化的鄉村振興青年人才隊伍和社會項目。

“希望能鼓勵更多像我一樣的殘障人士自信自強。”格秋曲珍說。

激活高原鄉村振興動力

導演羅松格列家在西藏林芝。2021年,他來到巴塘,拍攝格秋曲珍的故事。這一過程中,他感受到巴塘文化的迷人,“在巴塘,既像到了西藏拉薩般,有濃烈的藏文化氣質,又能看到中原文化的影子”。

“這裡的村民很包容,不排斥攝影師,願意被記錄。”羅松格列被這裡的文化環境和創業政策所打動,于是在孵化器成立了一家文化傳媒公司,希望在這片創作的熱土上,揮灑自己的靈感和創意。

社會力量在巴塘的鄉村振興事業中特别被強調,這也是羅松格列選擇留下的原因之一。

今年6月,巴塘縣社會力量發展中心叢集收集整理并釋出公共服務項目需求,共涉及資金223萬元,共征集到申報項目52個,最終達成公共服務購買意向共計14個項目。羅松格列的《“阿若,巴塘!”影像賦能鄉村振興計劃》入選項目(非定向類)名單,獲得了資金支援。

“阿若”在藏語中意為“你好”,羅松格列計劃去采訪巴塘縣各個村子裡的村幹部,讓他們講述這片土地的故事,通過影像呈現生動鮮活的巴塘。“我的初心就是用紀錄片的形式講高原上的故事,現在有了支援,我更有動力了。”他說。

張舒鳳介紹,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激活内生動力、賦能鄉村振興,是巴塘的新思路,希望實作“開放團結、互助共生”的目标。

“鄉親們有特色農副産品,但沒有銷路,好産品變成了滞銷産品。”今年10月初的巴塘美食周,巴塘岡拉梅朵農産品貿易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紮西曲珍幫助鄉親們賣出了2300斤蘋果,這也是該公司在孵化器成立的初心——解決銷路問題。

不過如今,紮西曲珍正面臨着新的問題,“公司的小夥伴都沒接觸過電商,但農産品隻有進入電商才能進一步擴大銷路”。

正是在中心叢集的牽線搭橋下,紮西曲珍認識了雲南一家電商公司的負責人,雙方正計劃開啟一場推介巴塘農産品的專場直播,請鄉親們當主播,推薦特色産品。

目前,中心叢集已吸引一批優質智庫資源,孵化了一批在地社會主體,發掘了一批本土鄉創人才,集青年創新創業孵化器、社工孵化培育中心、人才之家等7大平台于一體。張舒鳳坦言,如今他們仍在探索孵化器的營運機制,希望孵化器能陪着青年一同成長,“我們的工作既要契合青年的需求,也要能推動巴塘的發展,實作‘雙向奔赴’”。

在張舒鳳看來,不管是動員社會力量,還是“精心孵化”,這一過程就像是在“種樹”。如今,她最大的希望就是,經過孵化之後,這些青年的創業項目早日長成參天大樹。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劉胤衡 記者 王鑫昕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