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成長型父母》:做心智更新的智慧父母,讓孩子擁有幸福人生

作者:重慶國媽母嬰用品集團有限公司

育兒先育己。

一個優秀的孩子背後,往往站着不斷檢討、不斷成長的父母。

很多時候,父母們需要面對的關鍵人物,恰恰不是孩子,而是内在的自己。

更新自我心智,完成智慧覺醒,做成長型父母,才能真正陪孩子一起幸福長大。

家長都是愛孩子的,可很多時候都缺乏愛的能力,用這錯誤的方式愛着孩子,最終把這種愛變成了傷害!

每個孩子都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作畫的人,白紙變成什麼樣子,關鍵在父母!

是以,想做一個合格的父母,想真正的愛孩子,就一定要自我成長!

成長型父母相信孩子的潛力是無限的,他們緻力于提供一個積極、支援和鼓勵的教育環境,幫助孩子實作自己的夢想和目标。

在張陽老師所寫的的《成長型父母》中,就通過各種各樣的故事,給我們講述了如何與孩子一起成長,陪伴孩子幸福長大。

這本書将為你種下一粒“心馳向往”的種子,引發你開啟屬于自己的“成長型父母旅程,通過有意識的耕耘,去成長為“一朵花的樣子”綻放”出美好的姿态。

《成長型父母》:做心智更新的智慧父母,讓孩子擁有幸福人生
《成長型父母》:做心智更新的智慧父母,讓孩子擁有幸福人生

我們為什麼要做父母?

“我們期待成為什麼樣的父母?”

不知道為人父母的我們有沒有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

作者張陽說,她沒有花太大力氣養孩子,而是投入了更多精力在養自己這件事上。

因為她認為,我們需要面對的關鍵人物,恰恰不是孩子,而是我們内在的自己。

因為孩子是一個良好的契機,讓我們開始重新生長,去關注并滿足自己的需求,去試着做一個溫潤有光的人。

在這本書中她以認知心理學、積極心理學、教育學、哲學等為理論基礎,用9部電影串起“父母成長”的命題,用真誠、自省的筆觸,引領父母開啟心智覺醒之旅。

從起點一旅程一哲學一角色一曆險一故事一格局一藝術一使命這9個次元。

她試圖帶着我們實作覺察、探尋、創造3個層級,一輪又一輪地完成“提問”“體驗反思”路徑所帶來的螺旋上升式的成長。

讓我們“跳出自己的頭腦看自己”并“走進孩子的内心看孩子”。

《成長型父母》:做心智更新的智慧父母,讓孩子擁有幸福人生
《成長型父母》:做心智更新的智慧父母,讓孩子擁有幸福人生

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任何人都會犯錯,為什麼我們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呢?家長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從每次錯誤中學到東西!這就是成長思維……

朱永新在《讓孩子創造自己》裡面說:

成長是個“試錯”的過程。

孩子的心靈像稚嫩的幼芽,很容易受到傷害。

如果說錯一句話,做錯一件事,就受到父母的嚴厲批評,以後就再也不敢說、不敢做了,這些都會阻礙孩子的成長。

如果孩子犯錯,就對他進行否定,不但無法幫助孩子積極完善自我,會對他造成心靈傷害,影響以後的成長。

最好的方式是積極應對,這樣事情就會往好的方向發展!

經常與孩子練習“我可以改正”的思維模型,孩子對待犯錯這件事,态度會越來越正向,并且形成積極的思維方式,從錯誤中也能有所學習和收獲。

《成長型父母》:做心智更新的智慧父母,讓孩子擁有幸福人生
《成長型父母》:做心智更新的智慧父母,讓孩子擁有幸福人生

學會控制情緒

有一條關于溝通的定律,是所有的父母都應該知道并熟練掌握的,就是著名的“ 55387定律 ”。

55387,即55%+38%+7%=100%。

55%是溝通中的态度,包括肢體語言、面部表情、穿着儀表等;

38%是講話時的語氣、口吻;

7%是說話的内容。

很多父母脾氣一上來,眼睛瞪着、聲音變大,語氣中充滿着責備、不耐煩,說不定手指頭已經指到孩子的鼻尖或者腦袋瓜上了。

腦補這個形象、态度和語氣,93分全丢,孩子怎麼會聽話。

可是父母自己完全意識不到,還總在糾結于“我說的是對的呀,為什麼你不聽”!

情緒,無論正向的、負向的,會始終伴随着我們,但是我們需要學習接納情緒,學習去認識自己情緒深層次的來源。

孩子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

人民日報提倡:

每一個父母都應該用一生的力量說出“我相信你,孩子!”

進而點燃孩子心中的價值感,即使養育的道路上充滿荊棘,也能不懼前行。

《成長型父母》:做心智更新的智慧父母,讓孩子擁有幸福人生
《成長型父母》:做心智更新的智慧父母,讓孩子擁有幸福人生

寫在最後

孩子的降生就像一把鑰匙,啟動了一個了不起的開關,那就是我們确信孩子需要我們成為父母。

這是一場“生命教育”,關乎愛、信任、贊賞、支援與陪伴。

随着孩子的成長,我們需要重新審視自己,選擇“成為更好的自己”,以此揚眉吐氣。

同時,這也是一場“生涯設計"關乎才幹、知識、技能、興趣、品格與優勢。

我們需要學會尊重生命的邊界,給予蕞強有力的支援。

最重要的是,這是一場“幸福人生”的模樣,讓生活成為我們最好的作品。

作為一個父親或母親,我們選擇的不僅僅是一個角色和崗位,更是重新生長的機會。

隻有讓自己走在路上,才是對生命最有力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