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圓桌對話:大财富管理時代,數萬億的理财蛋糕怎麼切?| Alpha峰會

作者:華爾街見聞

精彩觀點:

1、資管行業最大的變化是近年來全面打破剛兌,實作了淨值化管理。

2、投顧行業從2019年到2023年處于一個良好起步的階段,做了很多非常穩健的試驗,目前正在向第二階段邁進。

3、未來公募基金達到30萬億、50萬億并非遙不可及。

4、資管行業可能需要在七分投、三分顧的基礎上适度了解好你的投資者。在财富管理行業,七分顧意味着在充分了解客戶需求的情況下,有三分的投資和資管行業去更好地銜接。

5、過去兩年股票市場處于下行趨勢,但如今很多股票已經進入比較好的投資期。

6、作為基金管理人,你在産品上的表現,才是你的本質。

7、不要一味發售新産品,而要管好已有的産品、做好客戶服務。

8、上市公司是基金公司的重要資産方,逐漸實作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從理念到實踐進行一些方式的轉變。

9、在資管機構、财富管理機構從賣方到買方的轉型的過程中,整個組織體系、價值觀乃至考核體系全部要變。

10、客戶投資收益的構成=α+β+γ;即資管行業财富管理機構選品或者資管行業管理的阿爾法收、資産的貝塔收益,客戶交易行為的伽馬收益。

12月17日,興銀基金黨委書記、董事長吳若曼和盈米基金副總裁、研究院院長楊媛春做客由華爾街見聞主辦的「Alpha峰會」,對話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學助理教授王仁軒,共同探讨了中國資産管理與财富管理市場的過去與未來。

圓桌對話:大财富管理時代,數萬億的理财蛋糕怎麼切?| Alpha峰會

以下是華爾街見聞整理的精華内容:

1、中國資管行業近年的發展特征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學助理教授 王仁軒:

大家好,歡迎來到我們今天的 Alpha 峰會的資管論壇。我們的資管行業現在正在迎來蓬勃發展。據中國官方統計,截至 2023 年年中我們銀行理财約25萬億,公募基金已經達到28萬億,私募基金21萬億。在這樣70萬億的大市場裡面蘊含着什麼樣的機會?這是我們這一次論壇我們想要去解答或者解讀的一個課題。

我們非常有幸請到了興銀基金董事長吳若曼女士。吳總,我們知道您有非常豐富的從業經驗。之前您曾經是券商高管、銀行托管部老總,之後又是期貨公司的董事長,現在在做基金公司的董事長。在您這麼豐富的從業經驗當中,能否給大家講一講中國現代資管行業的一些主要特點?

興銀基金黨委書記、董事長吳若曼:

謝謝主持人。大家好,非常高興能夠參加華爾街見聞舉辦的峰會,非常願意跟聽衆們一起分享我對這個市場一些的看法。我們在座的、包括螢幕前的可能大部分都是年輕人,可能沒有完整經曆過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曆程,這個發展曆程非常不容易。

我認為資管行業最大的變化是近年來全面打破剛兌,實作了淨值化管理,最為突出的是銀行理财和信托計劃。資管新規的出台打破了過去資金池運作、保本保收益的模式,大資管行業在淨值化這個統一的标準下運作。

第二點變化是科技推動了行業生态的進步。技術的引進,使整個行業從投資管理、産品創設、背景運作到我們的銷售、客戶體驗上有了重大的變革。以購買基金來舉例,在座的朋友大概都沒經曆過早期的公募基金,那時基金發行隻有少數國有行的櫃台才能買,而且是要排長隊的。現在就非常便捷了,隻需拿起手機打開APP就可以挑選基金,想了解各種評價都有,三方機構都會給客戶做更深入的大資料的挖掘,做精準的推薦。

第三個變化就是市場參與者尤其是機構投資者隊伍的壯大。從基金公司、券商資管、銀行資管及理财子公司,保險,信托、期貨,和一批優秀的私募基金,都陸續參與到資管行業的蓬勃發展,以各自不同的禀賦特點,創設了豐富多樣的産品。

最後一點變化,就是資管産品的投資範圍與标的更加多元化。中國資本市場的起源是投資股票,後來逐漸擴充到債券市場,期貨等衍生品。随着跨境業務的放開,又有了港股通、債券通等,我們的資管機構逐漸出海,在全球範圍内參與價值挖掘。

2、投顧的發展曆程和主要創新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學助理教授 王任軒

謝謝吳董給我們帶來非常全面的總結。說到科技,我想有請到盈米基金院研究院院長楊媛春女士。盈米是一家創新型金融科技公司,目前主要的業務是投顧。我們知道投顧現在面臨巨大的發展機會,也面臨一定的争議,剛剛達到千億規模。我想請從您的角度給大家分析一下這個投顧發展最主要的因素是什麼,從盈米的角度有什麼創新性的突破?謝謝。

盈米基金副總裁、研究院院長楊媛春

謝謝華爾街見聞,也謝謝主持人,很榮幸跟吳董一起來參加圓桌讨論。

剛剛吳董的介紹中,短短的三五分鐘實際上讓我清晰地看到了資管行業發展了約30年的畫面。回到主持人的問題上,投顧目前是一個相當垂直的行業,當我們面臨着資管無法單獨解決的問題,比如單個基金或理财産品無法滿足老百姓的理财、投資和資金規劃需求時,自然而然地湧現出了投顧這個行業。

主持人提到了投顧的規模超過了1000億,我想向在場的朋友提出一個問題:還記得公募基金成立第五年時的資産規模嗎?

我在2005年進入這個行業。我記得在2002年時,公募的規模才超過了1000億,大緻在1300億左右,而最新公布的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公募基金的總規模已經達到了27.48萬億元。實作了巨大的增長。

回到投顧行業,我認為投顧行業正處于良好起步的階段,從2019年到2023年,應該說是一個非常穩健的試驗階段。今年6月,證監會出台了投顧業務的征求意見稿,我認為這為未來将邁入第二個“試點轉正常”的階段奠定了基礎。 投顧業務從1000億開始了他新的征程,

今天,我們也希望展望一下公募、銀行理财,乃至整個财富管理的300萬億市場需要什麼?

我想提出三個觀點:

首先,業态需要足夠豐富,這是建立在資管行業基礎上的。要確定資管行業有足夠豐富的産品供應和資管産品的多樣性。目前我們投顧發展到現在,參與的機構都是非銀行業的,銀行、信托和保險等行業,正如吳董剛才提到的,都還沒有完全歸到這1500億的規模裡面。

第二個觀點是我們可能需要從賣方思維向買方思維的轉變。财富科技可能比資管科技更為複雜,因為它需要解決的是投資者個性化需求的問題,必須依靠科技。過去我們可能是創造一個産品然後推銷出去,不是站在客戶需求的角度出發,财富管理要認真了解客戶的需求,為其設計相應的規劃方案,最後再比對相應的産品。

最後一個點是我們自己對投資者認知和感覺的了解,這可能比較晦澀。我舉個例子,我是80後,已經到了中年,每年最重視的事情之一就是對我的身體進行體檢。然而,在我父母那一輩,是沒有這個概念的。同樣,對于财富管理或者說投顧來說,更多的是幫助客戶對自己的資金賬戶進行一種類似體檢的操作。當我們和客戶對整個資金賬戶、财富管理和資産的健康狀況有全面的了解時,我認為投顧行業的蓬勃發展就會水到渠成。

3、對中國的基金行業發展的總結和展望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學助理教授 王任軒:

我們第三個問題還是回到我們的吳董,對這個中國的基金發展行業的過去和未來有什麼展望?

首先,公募基金行業在過去二十多年間的發展得益于頂層設計的不斷完善。我1991年從事證券行業的時候,投資者大多是個人,很少有機構投資者,資管市場不太透明,治理結構很不完善。1998年監管機構設計公募基金治理結構時,富有前瞻性地提出了管理人與托管人共同受托的結構。我常年從事托管工作,有非常直覺的感受。委托人将資金委托給基金管理公司,有資質的基金管理公司負責投資政策和投資指令,而資金則由銀行托管。這就相當于有一個保險櫃來保管這筆資金,隻有通過正确的密碼才能使用資金,是以保障了整個基金運作的安全。

在這個頂層設計的基礎上,公募基金的持續發展得以保障,它的規模超過了理财,我一點也不感到意外。一些資管機構不規範、不透明的運作方式,在2015年的股災和曆次市場劇烈波動時,都給投資者帶來了巨大的傷害,超出市場本身的影響。資管新規從根本上規範了大資管行業的頂層設計。未來,我們基金管理機構,在強監管的體制下認真踐行和落實不斷優化的頂層設計,這是公募基金能夠茁壯成長的最根本、最堅定的基石。

第二個方面,公募行業的投資便捷性和低參與門檻将會吸引更多投資者。現在公募基金在交易中比其他産品都更友善,相信在座的不少人都有這方面的體會。我之前購買某些保險時,須當面簽署許多合同;購買其他産品呢,有些會面臨起步門檻比較高的問題。而在公募基金行業,人們可以通過網際網路嘗試購買十塊錢的基金産品。我認為這種便捷性、普惠性是近幾年公募基金不斷壯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最後一點,需要感謝網際網路,技術的進步讓基金産品的設立都變得更容易。産品逐漸豐富的多樣性角度看,除了主動權益、債券等之外,我們還有量化等很多其他産品。今年以來,量化産品的規模增加非常顯著,尤其還是在整體市場表現不盡如人意的情況下,這凸顯了對科技和投資的重視。技術也提升了客戶的投資體驗。網際網路成為第三方銷售之後,客戶的選購便捷性大大得到提升。比如,客戶想在年底彙總查閱自己一年以來的投資情況,非常簡單,打開平台直接有資料展示,并且還有客戶行為分析資料。一家網際網路平台上即可展示。我作為一個基民,自己深有體會,目前也在帶領公司積極地與網際網路管道合作。

這些,都是在行業過去多年來的實踐和推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以及優化的。由此,我覺得,未來公募基金達到30萬億、50萬億也并非遙不可及。謝謝大家。

4、如何實作财富管理行業從賣方投顧向買方投顧的更新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學助理教授 王任軒:

從吳董剛才的回答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三個重點分别是關于監管、科技和投資者體驗的提升。關于監管,目前有一個重要的方向是淨值化和基金降費的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下,想請教楊院長,未來财富管理和資産管理如何去協同發展,實作從賣方向買方投顧的更新?

盈米基金副總裁、研究院院長楊媛春:

謝謝主持人。今天這個圓桌,吳董是資管行業的資深代表,我算是财富管理行業的代表。

今年,降費不止發生在基金領域,實際上降費是今年整個金融行業的主旋律。對于投資者體驗和行業的中長期發展來說,這肯定是好事情,機構對投資者讓利,提升投資者的體驗感。但毋庸置疑,金融行業需要直面收入和毛利的下降。

如何直面短期收入的降低,以及圍繞客戶為中心,把客戶服務打磨得更好,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我想,資管行業和财富管理的上下遊可能需要更好的耦合,更好的了解,共同為投資者賬戶的正收益貢獻每一個環節的力量。

具體可以分為三個環節來拆解這個問題。

我認為第一點是我們必須站在客戶需求和金融産品風險波動的實際角度,來設計我們的産品。

在行業内,我們常說:“不能忽視客戶需求,坐在辦公室裡設計産品”是以,我們要深刻了解和洞察客戶的需求,從客戶的角度出發去新增供給和設計,并有效管理相關資管産品。

但站在客戶的一邊會帶來另外一個問題:客戶并不總是對的,是以我們還要正确地表達我們的專業觀點。

過去很多産品甚至有8%或者10%的收益率,在過去兩年裡,我們經常有C端的投資者來問我說:“你們盈米有沒有6%約定收益且沒有回撤的産品?”我們回答說:“沒有6%且完全沒有波動的産品。”但客戶覺得我的需求已經很低了,我從原來的8%到12%的收益要求降到了6%,為什麼你們還是沒有?

最後,那些超高收益的産品發生了一些爆雷的故事,我相信這已經回答了客戶提出的問題。

是以,作為專業的财富管理從業者,我們要盡可能地站在客戶一邊,但當客戶對于這些可能不太了解和了解的時候,我們可能還是需要正确地表達我們的觀點。

第三個觀點是,不能隻顧全力服務,還需要有三分的投資思維,要有深刻了解資管行業,優選并了解好你的産品。對于财富管理行業來說,盈米提出了“七分顧、三分投”的理念,實際上,在2017年盈米建研究院的時候,公司内部也存在一些質疑。當時我們還沒有盈利,但是如果沒有科學的甄别和基本的資産配置能力,就不可能了解好投資者的所有資産配置和資金規劃需求。是以,從這三個點來看,資管行業可能需要“七分投、三分顧”,做好投資的同時了解好你的投資者。在财富管理行業,意味着“七分顧”在充分了解客戶需求的情況下,也要有“三分投”的投入,和資管行業去更好地銜接,才能打通資管産品到投資者的最後一公裡,真正幫助客戶做好投資規劃。

5、如何更好地服務投資者,讓投資者理性面對淨值下跌的現實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學助理教授 王任軒

謝謝楊院長的解答。接下來想問吳董一個問題,那就是面對行業中有時會發生的黑天鵝事件,以及投資者對于基金淨值下跌的擔憂,我們作為基金管理者如何應對?

興銀基金黨委書記、董事長 吳若曼

這個問題真的很具挑戰性,現在最大的瓶頸是什麼?是投資者不賺錢。站在普通投資者的角度,為什麼要花錢給一個沒有幫我賺到錢的管理人?這個邏輯是不通的。我們存在的意義在于我們是機構投資者,我們有很好的專業團隊、技術支援和研究實力,去發現價值和創造價值。在這個過程中,怎麼來建立信心,能夠實作基金賺錢,投資者也賺錢,這是我們要盡最大努力去做到的。

首先要向投資者傳遞信心。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中提出了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争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加快金融強國。聽到這些我特别高興,這給我們公募管理人的未來指明了方向,讓我感受到了公募基金也是國家經濟發展的血脈,也有很高的站位,讓我們更有信心去培育好這個團隊。今年以來,我們積極響應号召,降低費用讓利投資者,并且在市場低點投資者情緒低迷時出資自購,為市場注入積極的信号,踐行我們對投資者的承諾。

第二點,我覺得作為資管機構要長期有定力。在幾年前基金天量發行的時候,是否為了規模效應而追高發行産品,非常考驗資管機構的定力。過去兩年股票市場處于下行趨勢,基金發行處于“寒冬期”,但是從估值的角度講已經進入比較好的投資期,如果選擇在這個時期發行産品,盡管非常艱難,卻有較大可能性為投資者賺錢。這也考驗資管機構的勇氣與戰略眼光。公募基金在居民的财富占比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目前居民财富的大部分都在房産中,金融資産占比較低,其中資管産品的占比更少,這說明了我們未來還有很大增長空間,未來會有一部分的居民财富或将被配置設定到金融資産中。那麼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如何準備地更充分,更好地去接納這些資産并盡力給與投資者良好的體驗和回報。

第三點,是打造優質的産品。作為基金管理人,産品上的表現才是你的本質。做好産品不能僅僅考慮自己的利益,更應該思考我的客戶适合什麼。不要一味發售新産品,而要管好已有的産品、做好客戶服務。要在日常點滴中不斷努力,助力管道、為我們的客戶經理和産品經理提供支援。在基金公司的發展曆程中,可能過往更多會根據自己的産品鍊來布局産品,很少考慮客戶的真正需求,并且在發行上較多都是以增量為主的模式。是以,我們現在需要改變的是将客戶置于中心,思考客戶需要什麼,這是基金公司、基金經理、研究人員、産品部門等應該思考的問題。市場适合什麼産品,我的客戶适合什麼産品,這是我認為做産品的第一步。另外,我們還需要改變推薦産品的方式,要考慮資産配置,不同客戶适合什麼産品,不能不管是什麼客戶我們都給他推同一個産品。

6、讓财富管理機構真正陪伴投資者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學助理教授 王任軒

謝謝吳董的洞見。接下來能否請楊院長簡單介紹下,未來财富管理如何去教育投資者,使他們的認知得到提升?

盈米基金副總裁、研究院院長楊媛春

有一個詞想要跟主持人探讨一下。其實金融是一個服務業,投資者是我的消費者,是我的客戶,“客戶就是上帝”。是以相比于“投資者教育”來說,我更想說陪伴、科普,因為教育這個詞它不是平視的。

剛剛我們也提到了金融降費,金融機構有中收的壓力、增長的壓力,也有活下去的壓力。在這樣的背景下,短期、中期、長期我各談一個點。

短期至少我們每一個人不要去做錯誤的售前行為。我覺得有些事情是售前沒有做好,是售前的陪伴沒有做好。

如果我們把基金經理近一年 15%的收益告訴了投資者,當投資者認知不足的時候,就會預設未來是一年就應該 15%收益打底。如果用4%到4.5%的基準來做宣傳,投資者或者我們的金融消費者很可能就會認為4.5%是你基本上應該達到的預期,達不到就投訴、難受,是以首先不要去做這樣錯誤的售前行為。而是應該幫助客戶建立起對資産配置的認知,對波動的認知。

第二個,投資者的賬戶收益,我們有一個公式, 客戶投資收益的構成=α+β+γ;資管行業财富管理機構選品或者資管行業管理的阿爾法收、資産的貝塔收益,客戶交易行為的伽馬收益。

貝塔的收益是經濟增長自然帶來的。阿爾法收收益,要求我們每一個資管機構、财富機構,如果在看不準的情況下,不要做負阿爾法。第三個其實是最大的損益,這個有很多統計都統計過,對吧?很多投資人會選擇6000 點買入, 1600 點賣出,那如果我們财富管理機構能夠在這個點上多做一些正向的行為引導,是不是就能幫助投資者拿到他本該獲得的收益?剛剛講的站在投資者的一邊,并不是說是預設投資者所有的行為,而是引導投資者改善投資行為和持有體驗。

第三個點其實更難,需要更長的時間,就是要從賣方到買方的轉型的過程中,整個組織體系、價值觀乃至考核體系全部要變。

舉一個小例子,去年我也參與了一家理财機構權益中樞為5%的固收+政策設計,其基準收益率設計為4.6%。我詢問投資總監為什麼不考慮不把基準設為相對收益?投資總監告訴我是因為分行告訴他們這樣的産品無法銷售。我便提出,那為什麼不将收益基準放寬到2%到6%之間呢?然後投資總監又告訴我抱歉,分行說還是賣不出去。如果我們不關注客戶的投資期限、目标和市場波動,真的把這個産品銷售成功了,那一年後,面對市場的巨大波動,我們就極有可能面臨大量投訴和其他相關問題。這個案例恰好證明“賣方銷售”和“買方投顧”不同出發點可能導緻的不同的行為和結果。

最近和一些頭部公募高管交流的時候,我聽到一個令人欣喜的消息,機構在進行考核時,把客戶賬戶收益而不僅是産品收益納入了考核體系中,比如在考核基金銷售負責人、首席市場官時,要求客戶的平均收益不低于産品的同期收益。我相信,從内部考核、機構治理模式的轉變開始,為我們每一位C端客戶的正收益添磚加瓦,這将會持續地提升投資者的獲得感。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學助理教授 王任軒

在資産管理乃至财富管理的未來發展中,其實最關鍵的是大家一起工作,然後一起協同,才能使我們這個資管市場能發展越來越好,謝謝兩位嘉賓。

本文來自華爾街見聞,歡迎下載下傳APP檢視更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