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紀錄片《濕地的力量》進校園:保護的前提是記錄

作者:廣州廣播電視台

2023年12月,适逢第二十八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聯合國氣候變化架構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舉辦期間,廣州首部自然類紀錄片《濕地的力量》主創團隊走進校園,在上海政法學院上海紀錄片學院舉辦紀錄片展映及交流活動。上海紀錄片學院是大陸第一所專業紀錄片學院,也是第一家以紀錄片命名的學院。本次活動由上海政法學院上海紀錄片學院實驗中心主任鄭躍主持。

紀錄片《濕地的力量》進校園:保護的前提是記錄

活動現場

随着社會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生态環境問題成為人類面臨的共 同挑戰,也成為引發人類思考的共同話題。活動當日,導演彭穎斌現場分享 了背後鮮為人知的創作故事,期間回應了上海紀錄片學院同學關于高度城市 化發展下自然類紀錄片的存在意義的提問,“大陸自然類紀錄片目前仍處于 初期發展階段,自然類紀錄片在内容和訴求上超越了國家與民族的區域化限 制,是最具國際化特質的題材類型。自然類紀錄片在進行知識解讀的同時,也引發了觀衆對人與自然的關系的深入思考。我們不過是衆多生靈的其中一 部分。保護的前提是記錄。為此,我希望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繼續深耕自然類紀錄片創作。 ”彭穎斌說。

紀錄片《濕地的力量》進校園:保護的前提是記錄

活動現場

導演彭穎斌提到,他在大學期間觀看了由羅伯特·弗拉哈迪執導的世界 上第一部紀錄片《北方的納努克》,從此正式開啟他的紀錄片之旅。從吉加·維爾托夫“ 電影眼睛 ”到法國新浪潮,從弗拉哈迪、格裡爾遜再到阿涅斯·瓦爾達,世界從未停止探尋真實的腳步。相對其他片種來說,自然類紀錄片 從前期準備到後期編輯發行和團隊的制作推廣等,創作周期較長,其閱聽人群 體、資金裝置、拍攝内容等方面也影響着中國自然類紀錄片的發展。為此,就讀紀錄片專業的學生提出不少有關紀錄片制作流程的問題。

紀錄片《濕地的力量》進校園:保護的前提是記錄

以下是部分交流内容:

學生提問:您花了3年時間跟蹤拍攝自然物種,請問您選擇片中黑臉琵鹭、水雉等物種是出于什麼考慮呢?

彭穎斌答:片子裡的黑臉琵鹭當時還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在2021年 新頒布的中國野生動物名錄裡面, 已經升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水雉也從三有保護動物,變成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而當我們在從事紀錄片工作時候, 不可能一開始就有主題,對于物種的選擇,我們會提前做許多調研,了解物 種特性與行為,在不幹擾它們的前提下捕捉這些片段。 比如昆蟲,涉及變态 過程,我們要争取拍攝到; 比如鳥類,覓食、繁殖等行為,我們也要拍到。 但自然類紀錄片本身就存在許多不可抗因素,比如天氣、候鳥難抓拍等,片 子呈現物種的比例是根據拍攝的完整度來決定的。就像片子出現的黑臉琵鹭E66,我們通過查詢E66的出現記錄,然後把這些資訊放到片子裡,作為對物種資訊量的補充,後面我們團隊也去了黑臉琵鹭在國内的唯一繁殖地,在那裡我們記錄了珍貴的生活片段,也去了香港、澳門、中山、海豐等十幾個地方,于是讓它作為主角貫穿第二集,但如果整一集都是它,就會變成單一物種的故事。我們希望記錄生物鍊的故事,而不僅僅是某一特定物種,是以我們也把蒼鹭和其他物種放進去。

紀錄片《濕地的力量》進校園:保護的前提是記錄

導演彭穎斌(左)與制片陳佩文(右)撐船前往拍攝現場

學生提問:您把記錄的素材量濃縮成四集,在篩選素材的時候是以什麼

原則進行選擇?

彭穎斌答: 當我們拍攝完成了,需要不斷讨論,撰寫綱要,然後再進行補拍,這個過程需要反複多次。我也了解其他人是先創作文稿,後拍攝,而我是一邊拍攝一邊調整,做法不同。不過我們這種創作方法最大的問題是沒辦法估量成本。同樣是100萬,别人用100萬進 行擺拍,肯定比我們精準。作為導演,我必須清晰知道如何調整有利于創作故事的表達,這其實是一個比較冒險的行為,但因為這樣子,紀錄片才有趣嘛,紀錄片創作過程就是不斷在調整,不斷尋找解決方案。

紀錄片《濕地的力量》進校園:保護的前提是記錄

導演彭穎斌工作照

學生提問:我們作為學生在拍攝一些紀錄片的時候,通常不太會接觸到制片這個工作,因為沒有涉及資金。請問制片在紀錄片的職責是什麼?還有起到什麼作用?

彭穎斌答:《濕地的力量》有2位制片,最開始是一位男制片,後來退休, 現在是一名女制片。我記得,女制片最近也問我,制片工作是這麼多樣化的 嗎? 因為拍片的時候,我會讓她留意動物蹤迹,就算是蟲卵也要她去找。這 其實是專家任務,但專家不可能時時刻刻跟随我們去拍攝,我們必須找到一 個解決方法,是以我需要一個制片。當然,除此以外制片還需要管理資金、 根據導演想法撰寫計劃等。

紀錄片《濕地的力量》進校園:保護的前提是記錄

主持人鄭躍(左)與導演彭穎斌(右)進行探讨

作為廣州首部自然類紀錄片,《濕地的力量》記錄了珠江與太平洋呼吸 咽喉位置的濕地 生态現狀,當中包括世界瀕危物種黑臉琵鹭在内的20多個物種之間的生物鍊故事。該片自播出以來距今4年,總導演彭穎斌透露這幾年正在創作一部新的自然類紀錄片。

來源:廣州廣播電視台

編輯:張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