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懵懂孕媽臨産前還在流浪 一心想賺錢

作者:亮網
懵懂孕媽臨産前還在流浪 一心想賺錢

■小寶寶在救助站裡得到精心照護。

廣州市救助站暖心特護其分娩,為母女成功尋親

“我喜歡自由,不喜歡被束縛……”23歲的雲南姑娘小李最喜歡挂在嘴邊的一個詞,就是“自由”。12月1日,在廣州市救助管理站(以下簡稱“市救助站”)的“特護房”裡,記者見到了還在“坐月子”的小李,她看到有人進來,一骨碌從床上爬起,雙手翻飛迅速将滿頭長發簡單盤起,而在距離她30厘米左右的嬰兒床裡,還未滿月的女兒睡得正酣,不時嘴角上揚,似乎正做着什麼美夢。

這位懵懂孕媽臨産前還在街頭流浪“曬太陽”,一心想着賺錢,對于孩子父親不願多提,幸好遇到了巡查的救助站社工。

社工巡查, 發現孕婦37周還在亂逛

雖說已有23歲,并且當了媽媽,但在和小李交談的過程中,新快報記者很明顯地感受到,她還像個處于青春期的“叛逆少女”,說話喜歡反着來,做事情也隻顧自己的心情,熱衷于追尋“我行我素”的快樂。11月中旬,與市救助站合作的鼎和社工開展外展巡查工作,在白雲區太和廣場發現了挺着孕肚的小李,用小李的話說,她當時“正在曬太陽”,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正處于十分危險的境地。

“當時她已經懷孕37周,随時有生産的可能,如果任由她繼續在街頭獨自亂逛,會發生什麼緊急狀況很難預料。”市救助站從業人員說。

按捺住内心的不安,社工開始仔細詢問小李的具體情況,但她的防備心很重,隻說自己大概一個月前到廣州,錢夠時會去找旅館住,錢不太夠時就随便找個地方湊合一下,比如去奶茶店打打遊戲之類,現在就想趕快再找個工作……“我打過很多工,什麼能賺到錢就做什麼,日結的居多,隻要日子能過就行,我喜歡自由自在,不喜歡在廠裡上班被束縛。”當被問及以前,小李總會輕撇起嘴角,用滿不在乎的語氣向周遭的人訴說自己的想法。

但對于個人資訊,小李不願多說,隻是一個勁兒地表示要找工作。萬般無奈之下,也為了保證小李的安全,社工告訴她找工作的前提是先體檢,并得到了小李的同意。做完體檢後,醫生告訴小李,她現在的生活環境不利于胎兒的健康,需要更好地安置,社工于是迅速聯系了白雲區救助服務隊,并将小李安全護送到市救助站。

暖心照顧,為母女布置“特護房”

來到市救助站後,由于此時的小李随時有生産的可能,為了保證大人和孩子的生命安全,在為小李辦完入站手續後,從業人員又馬上護送她來到定點醫院觀察待産。“經過初步了解,小李是外省人,在廣州沒有親朋,情況非常特殊,我們就安排從業人員主動承擔起小李家人的責任,并專門研究針對性的救助方案。”從業人員說,為了迎接新生兒的出生,他們緊急采購了待産用品和嬰兒用品,并加派站内從業人員到醫院進行24小時陪護。2023年11月16日晚上7時多,也就是小李入院後的第三天,她順利生産出一名健康女嬰。

孩子出生一周後,小李轉回到市救助站。為了迎接新生命的到來,從業人員煞費苦心,他們不但精心布置了小李的“特護房”,還在救助女區舉辦了一場特别的歡迎儀式。“我們準備了鮮花、蛋糕、母嬰用品、嬰幼兒奶粉等等,希望能讓小李有在家裡一樣的溫暖感覺。”從業人員說。

正是從業人員的熱情和用心,逐漸打開了小李的心扉,小李的話也多了起來,“我小時候就是在茶園裡打滾兒長大的,自由自在。”“我還是要多想點賺錢的法子,我們那裡的茶葉都賣不出去。”“我家有很多魚幹,我們都不愛吃了。”通過聊天,從業人員了解到,小李之是以獨自出來打工,也是因為不希望被“管束”,但對于寶寶的爸爸,小李一直不願多提。也許是“愛自由”的性格,小李生産前後,都表示出對新生兒的不喜。

“鑒于她剛生産完,我們也沒有急于勸說,隻是給予她更貼心的照顧,而且經常會和她聊天,引導她關注體驗新生命帶來的幸福感。”從業人員說,為了讓小李順利實作母乳喂養,他們提高了小李的用餐标準,還自掏腰包每隔一天就炖一鍋營養湯給她補身體,效果很好,現在基本上小李的母乳分泌已經可以滿足寶寶的日常需求。

在小李的“特護房”裡,新快報記者看到,小李的床上是全新的被褥、被套等,小寶寶日常需要的吸奶器、一次性奶瓶、溫奶器、消毒機、寶寶沐浴液等也是一應俱全。不僅如此,市救助站醫務科的從業人員每天還會去給母女倆進行健康體檢,并協調了福利院的育嬰師為寶寶提供24小時的照料。“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的護士也來到救助站為小李母女做各種身體和心理的健康測試,還做了正常兒保等。”從業人員說,他們對小李的照料,可謂是無微不至。得到如此悉心的照顧,再加上駐站社工的專業心理疏導,小李的狀态也漸漸好轉,相比剛入站時要明顯放松、開朗很多,不僅笑容多了起來,對寶寶的感情也明顯上心了很多。

尋親成功,将持續幫其解決困難

雖然對小李的救助非常用心、全面,但從業人員也明白,市救助站隻能提供臨時救助,要徹底解決小李的難題,還是需要家人的介入和幫助。“小李入站時随身攜帶着自己的手機,通過她的手機,我們很快聯系上了小李在雲南的母親,但她不會說國語,溝通不暢,我們不得不又聯系上了小李戶籍所在地的救助站。”當地救助站聯系到當地鎮政府,再通過與小李家人反複溝通,最終小李父親答應先來廣州看望小李。

“小李産後第二天,小李的父親就趕到廣州。看到小寶寶,老人家也很高興,但是一來小李剛生産完不适合長途奔波,二來小李母親身體抱恙,他們暫時無法再次來廣州接小李母女回家。”從業人員說,考慮到種種現實情況,市救助站修改了方案,初步确定等小李身體情況穩定後,再由市救助站護送小李母女回到當地救助站,而小李父母則在當地救助站接領小李母女回家。

“在救助管理工作中,我們一直在積極探索和嘗試,如何将救助工作前置,轉被動救助為主動救助,更早一點發現需要救助的群衆。不僅如此,我們也在不斷探索如何在救助服務中提供更優質專業的服務,從根源上解決受助人員的根本性難題。”市救助站主要負責人說,在對小李母女的救助過程中,就做到了前置發現、積極救助,并通過服務品質的提升解決她的根本問題,後續針對小李家境困難的問題,市救助站還會組織一些關愛活動,希望能幫助小李一家暫緩困境,并持續關注他們的生活和成長。

“等回家了,我陪她一兩年吧,等她長大一點就教她去茶園采茶、帶她去草地上打滾……以後我肯定還是要出來的,我要打工掙錢,要寄錢回家的……很感謝救助站的從業人員,他們給我煲湯教我帶娃,待我像親人那樣親……”雖然嘴上很少提及“愛”,但其實小李的心裡,早已經默默規劃好自己和孩子的未來,在隻言片語中,她透露出對未來的想法,也逐漸堅定了自己想做好一個母親的“心”。

■統籌:新快報記者 潘芝珍

■采寫:新快報記者 嚴蓉 李斯璐 通訊員李國全 謝晉東 王海麗

■攝影:新快報記者 鄧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