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懵懂孕妈临产前还在流浪 一心想赚钱

作者:亮网
懵懂孕妈临产前还在流浪 一心想赚钱

■小宝宝在救助站里得到精心照护。

广州市救助站暖心特护其分娩,为母女成功寻亲

“我喜欢自由,不喜欢被束缚……”23岁的云南姑娘小李最喜欢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就是“自由”。12月1日,在广州市救助管理站(以下简称“市救助站”)的“特护房”里,记者见到了还在“坐月子”的小李,她看到有人进来,一骨碌从床上爬起,双手翻飞迅速将满头长发简单盘起,而在距离她30厘米左右的婴儿床里,还未满月的女儿睡得正酣,不时嘴角上扬,似乎正做着什么美梦。

这位懵懂孕妈临产前还在街头流浪“晒太阳”,一心想着赚钱,对于孩子父亲不愿多提,幸好遇到了巡查的救助站社工。

社工巡查, 发现孕妇37周还在乱逛

虽说已有23岁,并且当了妈妈,但在和小李交谈的过程中,新快报记者很明显地感受到,她还像个处于青春期的“叛逆少女”,说话喜欢反着来,做事情也只顾自己的心情,热衷于追寻“我行我素”的快乐。11月中旬,与市救助站合作的鼎和社工开展外展巡查工作,在白云区太和广场发现了挺着孕肚的小李,用小李的话说,她当时“正在晒太阳”,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

“当时她已经怀孕37周,随时有生产的可能,如果任由她继续在街头独自乱逛,会发生什么紧急状况很难预料。”市救助站工作人员说。

按捺住内心的不安,社工开始仔细询问小李的具体情况,但她的防备心很重,只说自己大概一个月前到广州,钱够时会去找旅馆住,钱不太够时就随便找个地方凑合一下,比如去奶茶店打打游戏之类,现在就想赶快再找个工作……“我打过很多工,什么能赚到钱就做什么,日结的居多,只要日子能过就行,我喜欢自由自在,不喜欢在厂里上班被束缚。”当被问及以前,小李总会轻撇起嘴角,用满不在乎的语气向周遭的人诉说自己的想法。

但对于个人信息,小李不愿多说,只是一个劲儿地表示要找工作。万般无奈之下,也为了保证小李的安全,社工告诉她找工作的前提是先体检,并得到了小李的同意。做完体检后,医生告诉小李,她现在的生活环境不利于胎儿的健康,需要更好地安置,社工于是迅速联系了白云区救助服务队,并将小李安全护送到市救助站。

暖心照顾,为母女布置“特护房”

来到市救助站后,由于此时的小李随时有生产的可能,为了保证大人和孩子的生命安全,在为小李办完入站手续后,工作人员又马上护送她来到定点医院观察待产。“经过初步了解,小李是外省人,在广州没有亲朋,情况非常特殊,我们就安排工作人员主动承担起小李家人的责任,并专门研究针对性的救助方案。”工作人员说,为了迎接新生儿的出生,他们紧急采购了待产用品和婴儿用品,并加派站内工作人员到医院进行24小时陪护。2023年11月16日晚上7时多,也就是小李入院后的第三天,她顺利生产出一名健康女婴。

孩子出生一周后,小李转回到市救助站。为了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工作人员煞费苦心,他们不但精心布置了小李的“特护房”,还在救助女区举办了一场特别的欢迎仪式。“我们准备了鲜花、蛋糕、母婴用品、婴幼儿奶粉等等,希望能让小李有在家里一样的温暖感觉。”工作人员说。

正是工作人员的热情和用心,逐渐打开了小李的心扉,小李的话也多了起来,“我小时候就是在茶园里打滚儿长大的,自由自在。”“我还是要多想点赚钱的法子,我们那里的茶叶都卖不出去。”“我家有很多鱼干,我们都不爱吃了。”通过聊天,工作人员了解到,小李之所以独自出来打工,也是因为不希望被“管束”,但对于宝宝的爸爸,小李一直不愿多提。也许是“爱自由”的性格,小李生产前后,都表示出对新生儿的不喜。

“鉴于她刚生产完,我们也没有急于劝说,只是给予她更贴心的照顾,而且经常会和她聊天,引导她关注体验新生命带来的幸福感。”工作人员说,为了让小李顺利实现母乳喂养,他们提高了小李的用餐标准,还自掏腰包每隔一天就炖一锅营养汤给她补身体,效果很好,现在基本上小李的母乳分泌已经可以满足宝宝的日常需求。

在小李的“特护房”里,新快报记者看到,小李的床上是全新的被褥、被套等,小宝宝日常需要的吸奶器、一次性奶瓶、温奶器、消毒机、宝宝沐浴液等也是一应俱全。不仅如此,市救助站医务科的工作人员每天还会去给母女俩进行健康体检,并协调了福利院的育婴师为宝宝提供24小时的照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也来到救助站为小李母女做各种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测试,还做了常规儿保等。”工作人员说,他们对小李的照料,可谓是无微不至。得到如此悉心的照顾,再加上驻站社工的专业心理疏导,小李的状态也渐渐好转,相比刚入站时要明显放松、开朗很多,不仅笑容多了起来,对宝宝的感情也明显上心了很多。

寻亲成功,将持续帮其解决困难

虽然对小李的救助非常用心、全面,但工作人员也明白,市救助站只能提供临时救助,要彻底解决小李的难题,还是需要家人的介入和帮助。“小李入站时随身携带着自己的手机,通过她的手机,我们很快联系上了小李在云南的母亲,但她不会说普通话,沟通不畅,我们不得不又联系上了小李户籍所在地的救助站。”当地救助站联系到当地镇政府,再通过与小李家人反复沟通,最终小李父亲答应先来广州看望小李。

“小李产后第二天,小李的父亲就赶到广州。看到小宝宝,老人家也很高兴,但是一来小李刚生产完不适合长途奔波,二来小李母亲身体抱恙,他们暂时无法再次来广州接小李母女回家。”工作人员说,考虑到种种现实情况,市救助站修改了方案,初步确定等小李身体情况稳定后,再由市救助站护送小李母女回到当地救助站,而小李父母则在当地救助站接领小李母女回家。

“在救助管理工作中,我们一直在积极探索和尝试,如何将救助工作前置,转被动救助为主动救助,更早一点发现需要救助的群众。不仅如此,我们也在不断探索如何在救助服务中提供更优质专业的服务,从根源上解决受助人员的根本性难题。”市救助站主要负责人说,在对小李母女的救助过程中,就做到了前置发现、积极救助,并通过服务质量的提升解决她的根本问题,后续针对小李家境困难的问题,市救助站还会组织一些关爱活动,希望能帮助小李一家暂缓困境,并持续关注他们的生活和成长。

“等回家了,我陪她一两年吧,等她长大一点就教她去茶园采茶、带她去草地上打滚……以后我肯定还是要出来的,我要打工挣钱,要寄钱回家的……很感谢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他们给我煲汤教我带娃,待我像亲人那样亲……”虽然嘴上很少提及“爱”,但其实小李的心里,早已经默默规划好自己和孩子的未来,在只言片语中,她透露出对未来的想法,也逐渐坚定了自己想做好一个母亲的“心”。

■统筹: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采写:新快报记者 严蓉 李斯璐 通讯员李国全 谢晋东 王海丽

■摄影:新快报记者 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