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拉着皇帝冒奇險,大難來時我自逃:坑了北魏孝莊帝的利己王爺元徽拉着皇帝冒奇險功成名就掌大權大難臨頭我自逃誤國誤君利己者權力欲望壑難填尾聲

作者:讀史思悟

公元530年,北魏城陽王元徽協助孝莊帝,在帝都洛陽的明光殿内冒險發動了一場"斬首行動",成功誅殺了掌控北魏大權、"功高曹操、禍比董卓"的權臣爾朱榮,并除掉了他的多名親信黨羽。

<h1 class="pgc-h-arrow-right">拉着皇帝冒奇險</h1>

在元徽看來,爾朱榮作為爾朱氏集團的首腦,一旦被誅殺,他的親族、黨羽也将樹倒猢狲散。而自己作為孝莊帝非常信賴的宗室大臣,如能在誅殺爾朱榮的行動中起到重要作用,不但可以化解元氏皇族的危機,還能借此機會取代爾朱榮,成為朝中的頭号權臣。

是以,此前的他屢屢慫恿孝莊帝元子攸動手對付爾朱榮。"魔音灌腦"之下,孝莊帝每天惦記着除掉爾朱榮,結果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竟然夢見自己揮刀斬掉了十指,急忙跑去找元徽解夢。

面對惶恐不安的皇帝,城陽王元徽懷着私心,把此夢解讀為"大吉之兆",堅定了孝莊帝投入身家性命、孤注一擲刺殺爾朱榮的決心。

拉着皇帝冒奇險,大難來時我自逃:坑了北魏孝莊帝的利己王爺元徽拉着皇帝冒奇險功成名就掌大權大難臨頭我自逃誤國誤君利己者權力欲望壑難填尾聲

古都洛陽見證了無數鬥争和陰謀

想要刺殺雄兵在手、黨羽衆多的爾朱榮豈是易事?孝莊帝、元徽一夥人為此周密策劃,甘冒奇險,炮制出皇後、爾朱榮女兒大爾朱氏早産生子的謊言,将放松防備的爾朱榮等人诓入宮中,成功将其一網打盡。

<h1 class="pgc-h-arrow-right">功成名就掌大權</h1>

在這次冒險行動成功後,元徽如願以償地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然而,此時的他也暴露出了專權跋扈、貪吝财貨、剛愎自用等權奸本色。他不允許任何人威脅到自己的地位,牢牢掌控着與孝莊帝交流的權限。

面對朝臣們對軍政大事的進言獻策,元徽不但不認真考慮、參與謀劃,反而勸孝莊帝不予采納。久而久之,衆臣難免寒了心,失去了為國盡忠的熱忱。

拉着皇帝冒奇險,大難來時我自逃:坑了北魏孝莊帝的利己王爺元徽拉着皇帝冒奇險功成名就掌大權大難臨頭我自逃誤國誤君利己者權力欲望壑難填尾聲

《木蘭詩》中“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是将士們奮戰的一大動力

更令人瞠目的是,這位生來富有、絕不差錢的王爺突然變成了摳門的守财奴,在發放賞賜時或是故意發得微薄,或是多發之後中途削減,甚至還出現了發放完賞賜之後再去追讨回來的奇葩行為。這樣一來,北魏朝廷的錢花出去了,卻沒有起到施恩于臣子的效果,反而導緻受賞者對此滋生不滿,忠誠心大大受損。

對這位王爺,太府少卿李苗評價得好:"城陽本自蜂目,而豺聲複将露也!"

曆史上,獲得過"蜂目豺聲"評價的人除了"弑君者兼弑父者"楚穆王,還有逼宮、謀反的東晉權臣王敦。

<h1 class="pgc-h-arrow-right">大難臨頭我自逃</h1>

此時的爾朱氏集團雖然失去了昔日領袖,隐隐有分裂之兆,但其實力仍然不是北魏朝廷可以比拟的。在北魏朝廷尚有一絲喘息之機時,對于這個近在咫尺的巨大威脅,身為朝廷柱石的元徽竟是絲毫不放在心上,沒有采取任何積極主動的作為。

在孝莊帝面前,元徽還常常做出一副智珠在握、成竹在胸的模樣,豪言道:"小賊何慮不除?"他在哄騙皇帝的同時,也漸漸麻醉了自己。

就這樣,最後的一線希望也從掩耳盜鈴的君臣們手中溜走了。等爾朱榮的堂侄爾朱兆大軍壓境時,元徽才驚覺自己低估了爾朱氏集團的凝聚力。這位此前雲淡風輕的權臣在敵人的反撲面前惶然無措,隻能每日在憂慮和驚恐之中坐以待斃。

拉着皇帝冒奇險,大難來時我自逃:坑了北魏孝莊帝的利己王爺元徽拉着皇帝冒奇險功成名就掌大權大難臨頭我自逃誤國誤君利己者權力欲望壑難填尾聲

城高池深的帝都洛陽抵擋不住爾朱兆的進軍

最終,爾朱兆率軍跨過黃河,一鼓作氣攻入了帝都洛陽。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守衛皇城的禁衛軍首領、宗室元鸷竟然早與爾朱兆暗通款曲,一見他進城,立刻就率領禁衛軍臨陣倒戈、一哄而散了。

此時的孝莊帝無助地看着部衆叛的叛,降的降,自己卻連匹馬都找不到。無奈之下,萬乘之尊唯有隻身跑出雲龍門尋找活路。在此千鈞一發的時刻,他驚喜地發現元徽正自不遠處騎馬而來,急忙高聲呼救。

然而,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此時的元徽仿佛突然罹患了白内障、戴上了降噪耳機,雙眼雙耳成了擺設,完全把皇帝當成了空氣。這位皇帝眼中最後的"救命稻草"一刻不停地策馬飄過,就差說一句"我不認識您"了。

拉着皇帝冒奇險,大難來時我自逃:坑了北魏孝莊帝的利己王爺元徽拉着皇帝冒奇險功成名就掌大權大難臨頭我自逃誤國誤君利己者權力欲望壑難填尾聲

元徽自顧自地飄然而去,留給了孝莊帝一個潇灑的背影

這時候,孝莊帝才認清元徽的真面目,但為時已晚。不久,他就被爾朱兆擒獲,崩于晉陽三級佛寺之中,而他的北魏王朝也随之迅速走向了滅亡。

<h1 class="pgc-h-arrow-right">誤國誤君利己者</h1>

那麼,在大家看來,這位元徽王爺是怎樣的一個人呢?小悟覺得他是一位權力欲極強,但非常無知、無能的利己主義者。他對爾朱氏集團缺乏深入的了解,自身也沒有治國理政、平定叛亂的才能,連禁衛軍都無法掌控,可謂是既不知彼,也不知己,空有奸臣之奸,卻無奸臣之能。

拉着皇帝冒奇險,大難來時我自逃:坑了北魏孝莊帝的利己王爺元徽拉着皇帝冒奇險功成名就掌大權大難臨頭我自逃誤國誤君利己者權力欲望壑難填尾聲

元徽的能耐與奸臣後輩們比起來,頗有差距

他鼓動孝莊帝冒着巨大的風險發動對爾朱榮的刺殺,與其說是為了救北魏、救皇族,不如說是為了奪取北魏朝廷中的權臣之位而發起的投機活動。

到了投機成功、掌握權柄時,元徽隔絕中外、獨斷專行,視國庫為私财、不思長久之計;在大難臨頭之際,他又果斷抛下孝莊帝不管,自顧自地選擇了逃生,充分表現出了一名利己權奸的醜惡嘴臉。

<h1 class="pgc-h-arrow-right">權力欲望壑難填</h1>

說到這裡,也許有人會問,既然爾朱榮權勢滔天、北魏朝廷危若累卵,這位渴望權勢、敢于投機的王爺為何不去投靠強大的一方、做個從龍功臣呢?

抛開身為北魏王爺的愛國愛家之心不論,作祟的還是元徽那熾烈的權力欲望。

首先,北魏宗室大臣中,投靠爾朱榮者為數不少,前文所說的元鸷便是其中之一,更不用說爾朱榮在朝廷的代言人、太宰元天穆了。他們身為皇室遠支,在投靠爾朱榮前既無爵位,又無盛名,一身榮華富貴盡數來源于靠山爾朱榮,其忠誠顯然更受恩主的認可。

拉着皇帝冒奇險,大難來時我自逃:坑了北魏孝莊帝的利己王爺元徽拉着皇帝冒奇險功成名就掌大權大難臨頭我自逃誤國誤君利己者權力欲望壑難填尾聲

元徽與元天穆、元鸷的家譜世系對比(自制圖檔)

與這些人相比,元徽的曾祖父乃是太武帝拓跋焘的太子,即文成帝拓跋濬(音"俊")之父拓跋晃,是被追認為皇帝的皇族核心成員。元徽本人身為北魏城陽王、孝莊帝侍臣,也是元氏皇族中的重要成員之一,顯然難以令有心代魏稱帝的爾朱榮充分信任并委以重任。

同時,元徽在性格、能力、學識等各方面都遜于元天穆,即便想要改換門庭,在名臣輩出、将星雲集的爾朱氏集團中也很難顯山露水,談何執掌朝政、顯赫廟堂?

作為身世顯赫、權力欲極強之人,他絕不會甘心匍匐在爾朱榮懷疑的目光裡,屈居于元天穆這樣的旁支子弟之下。對他而言,唯有在北魏朝廷一方下注,消滅爾朱榮,方有機會執掌傾國之權柄。

孝莊帝年紀輕輕、閱曆太淺,又迫于形勢,不得不倚重元徽等少數近臣,以至于被這位貌似忠君、實為利己的王爺連連坑害,一步步走上了敗亡的不歸之路。

拉着皇帝冒奇險,大難來時我自逃:坑了北魏孝莊帝的利己王爺元徽拉着皇帝冒奇險功成名就掌大權大難臨頭我自逃誤國誤君利己者權力欲望壑難填尾聲

鐵騎縱橫的北魏一去不返

<h1 class="pgc-h-arrow-right">尾聲</h1>

諷刺的是,逃走的元徽并不懂得"有難不投親"的道理,投奔了此前的老下屬寇彌。上梁不正下梁歪,寇彌也是如元徽一般的利己主義者。他對老上司貌似恭謹,實則内懷詭謀。他先是編造出"官捕将至"的謊言,吓得這位破了膽的王爺急忙跑路。待元徽離開後,他立刻暗中派人在半路将其截殺,并把屍首送給了爾朱兆。想象一下,如果九泉之下的孝莊帝能有幸看到《魏書》和《北史》,讀到這一段記載,會不會開懷一笑,吟詩一首:

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回。不信擡頭看,蒼天饒過誰?

參考資料:《魏書》《北史》《資治通鑒》

歡迎朋友們評論、點贊和轉發~

點選右上角關注@讀史思悟,随我一起暢遊浩瀚的曆史星空吧!

想了解孝莊帝和爾朱榮的更多事迹?可閱讀以下文章:

皇帝變刺客,手舞千牛刀:孝莊帝為何會親自刺殺北魏功臣爾朱榮?

僅用7000騎,于百萬軍中生擒大齊天子:北魏名将的以少勝多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