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攻玉”三十載,《大工斬玉》講述這位海派玉雕大師的“玉道”

作者:周到用戶端

通透光潔又細膩溫潤的玉石,經過大師的精湛雕刻,變成了栩栩如生的老朽或頑童,羅漢或鳥獸,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玉雕文化承載了豐富的曆史和文化内涵。

正在公映的中國首部展現玉雕藝術的紀錄電影《大工斬玉》中,觀衆能夠看到一系列玉雕藝術作品的誕生過程,領略玉雕的神奇魅力,感受中華文明獨有的“玉道”。

“攻玉”三十載,《大工斬玉》講述這位海派玉雕大師的“玉道”

同時,影片以紀錄電影獨特的藝術語言,展現了海派玉雕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崔磊的藝術人生。

影片伊始就以輕松的筆觸,将崔磊的藝術脈絡和傳承故事娓娓道來,帶領觀衆感受大師執玉人生的心路曆程。

通過崔磊“認”玉、“雕”玉、“玩”玉再到“創”玉的經曆與感悟,近距離展現了玉雕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技藝與傳承人的喜怒哀樂:

崔磊從童年時期的對藝術的懵懂喜愛,到青年時期的艱苦學藝,再到成為海派玉雕領軍人物,他的藝術之路充滿了坎坷與堅持。

攻玉三十載的崔磊還總結出了琢玉十六法,這些方法造福了許多後學者。

“攻玉”三十載,《大工斬玉》講述這位海派玉雕大師的“玉道”

接受晨報記者專訪時,出生天津、如今定居滬上的崔磊講述了自己和上海不淺的緣分。

早在1993年,崔磊拿到了天津美術學院的錄取通知書,但卻為家裡沒錢讀書而發愁。

當時上海有個玉雕工作室招人,崔磊想自己學過象牙和玉器,算了算能湊夠第一年的學費,于是就這麼“初生牛犢不怕虎”地闖來了上海灘。

“過來以後覺得是緣分,一幹上去發現自己能夠駕馭得很好,不會很累很輕松,是以我覺得這個職業很适合自己,就不想再改了。”

“攻玉”三十載,《大工斬玉》講述這位海派玉雕大師的“玉道”

潛心鑽研“海派玉雕”多年,長居上海的崔磊心裡非常感謝這個大城市的相容并蓄,“海派”的意義正在于此。

“海派玉雕團體裡邊,每個個體都保有存在感。你在這個地方想搞什麼樣的創作,做你認為美的東西,我們都接受你,給你鼓掌。然後我又做跟你完全不一樣的東西,大家也能夠接受。是以說現在國内最厲害的這些大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室,自己的風格,自己的審美點,自己的技術表現力,大家又能夠融合在一個城市,特别好。這邊比如說技術或藝術上的交流不是一種同化性的交流,而是我了解你做什麼,我欣賞你做什麼,但是我的設計方向和創作方向跟你的方向可能正相反,有多樣性的存在,特别難得。”

“攻玉”三十載,《大工斬玉》講述這位海派玉雕大師的“玉道”

在《大工斬玉》首映禮上,據影片制片人孫廣洋介紹,《大工斬玉》已經在國内外電影節上獲得多項榮譽,比如入圍第十九屆中美電影節金天使獎主競賽單元、第十一屆溫哥華國際華語電影節紅楓葉獎。

“攻玉”三十載,《大工斬玉》講述這位海派玉雕大師的“玉道”

導演張維棟表示,希望通過這部紀錄影片,讓更多的人了解和關注玉雕這一傳統藝術形式,感受其獨特的魅力。同時也希望通過崔磊大師的故事,将玉雕文化呈現給熱愛中華文化、藝術的海内外觀衆,讓世界了解中國故事,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攻玉”三十載,《大工斬玉》講述這位海派玉雕大師的“玉道”

身處玉雕行業中,崔磊更希望傳統文化在當代或在未來能被曆史保留,被時光記住,那麼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它參與到生活中來,“讓我們每一代年輕人知道玉雕是什麼,中國傳統的根系文化是什麼,這一點是特别重要的,玉器能夠走向大銀幕,就是一個通向所有人的生活,通向世界更大舞台的一個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