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曉東:數字經濟高品質發展 以資料開放交換的視角

作者:經濟觀察報
李曉東:數字經濟高品質發展 以資料開放交換的視角

中國管理科學學會主辦的第十屆東沙湖論壇會上,伏羲智庫創始人李曉東教授作了題為《數字經濟高品質發展:以資料開放交換的視角》的報告,報告以資料開放交換的視角展開,深入探讨數字經濟如何實作高品質發展。報告内容如下:

一、數字經濟是中國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必然選擇,數字中國建設支撐2035和2049目标實作

在2030年要達到碳達峰,2060年要實作碳中和,這是中國對世界的一個莊嚴承諾。對中國這樣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開發中國家來講,這個目标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中國的能源碳排放目前資料大概是44%左右,這和一些發達國家相比,達到30%以下也是比較大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如何選擇适合中國這樣追求美好生活的國家的發展路徑就非常關鍵了。

我發現從來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一樣如此擁抱數字經濟,包括我們現在讨論的資料要素。其實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我個人認為,中國總要選擇一個适合的發展方向,數字經濟是一個比較合适的選擇。

過去這些年國家是非常重視這個工作的,一直到今年2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釋出了《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這份檔案将基礎設施到數字化發展應用的規劃揉在一起,形成了一套整體規劃。這個規劃指導我們未來如何發展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文化、數字生态、數字基礎設施,對網絡設施、算力設施、應用基礎設施、技術安全、國際合作等都做了布局。

這個規劃裡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基礎支撐上面的應用,就是所謂的“五位一體”,社會、文化、經濟、政務、數字生态文明,支撐這五大領域的發展,包括數字經濟其實有兩大基礎,一個是資料資源體系,一個是數字基礎設施。隻有把這兩大基礎夯實了,才有可能完成經濟社會的發展。

李曉東:數字經濟高品質發展 以資料開放交換的視角

無論是資料資源體系,還是數字基礎設施,資料都是核心。數字基礎設施涉及網絡設施、算力設施,核心還是資料,這裡面無論是資料資源體系的建構,還是數字基礎設施裡面涵蓋的應用算力網絡三大基礎設施,都是圍繞資料的采集、傳輸、計算、存儲、應用,乃至消亡這六個環節所開展的,是以資料資源體系是建設的核心。

數字經濟要以資料為要素,我們強調的是以數字化的資訊和知識作為要素,以網際網路為關鍵基礎設施。有很多研究,比如從傳統的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到數字經濟的相關研究。美國作為發達國家,特别是數字經濟發達的國家,它的農業占比是在逐年降低的,能達到1.3%農業人口,再加上其他的話也不過是3%,這實際上是一個趨勢。我們說從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再到數字經濟的趨勢是大家無法回避的。

無論從生産要素,還是從結構變化來看,有一個非常關鍵的點,即傳統講的五大要素(土地、勞動力、技術、資本、資料),在農業經濟時代主要還是土地和勞動力,需要從事農業生産的時候,90%的人口在農業上(18世紀之前)。到工業經濟的時候有兩大新的要素進入(資本要素和技術要素),這時候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點,就是減量制造,在生産過程中自然資源消耗非常大,是以碳排放是非常高的。

我們國家實際上是用改革40年時間達到了西方國家200多年工業化程序的成果,是以這個碳排放是非常高的,我們确實需要大量的建設,造成了資源的消耗。但是數字經濟時代,一個最大的特點在于減量制造可以變成增量制造,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變化。從原來以生産者為中心變成以消費者為中心,兩維疊加來降低資源消耗。一是更加精準地了解使用者需求,降低生産的規模;二是在生産過程中從減量制造變成增量制造的時候也會大幅降低消耗,是以數字經濟也會支撐文明程序的建構。

G20杭州峰會釋出的《二十國集團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提出數字經濟以後,有了數字經濟的定義,之後在《“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裡面也做了定義,但是這裡面還有一些大家了解上的變化。

二、數字經濟以數字化的資訊和知識等資料資源為關鍵要素以網際網路為關鍵基礎設施

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後的一種新的經濟形态,經常有人把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并列說的時候會形成二進制對立,覺得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不一樣。我們不這麼認為,數字經濟确實是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以後的形态,但并不是和傳統經濟完全二進制對立的。

什麼是資料?從資料經濟要素來講,不是什麼資料都可以稱之為要素,在這裡強調以數字化的知識和資訊的資料資源作為關鍵要素。

網際網路從1969年開始測試,到1974年正式誕生,距今已經過了50年時間,如果抛棄了網絡的互聯互通,抛棄了全球網際網路基礎設施來談數字經濟,基本上就是一句空話。有很多人說,我們應該做一個自己的網絡。現在有很多關于網絡的詞出現,但是因為中英文翻譯問題,比如物聯網,導緻大家認為物聯網和網際網路不一樣。但是如果看英文的原意還是internet,包括車聯網、農聯網等等,實際本質上還是internet,這是我們特别想強調的。

網際網路在半個世紀的發展過程中,伴随着經濟的發展也在不停的演進。網際網路本質上是經濟全球化的産物,但是網際網路又支撐了經濟的全球化,它是一個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過程,而且是伴随資訊化程序快速演進的。

我們有一個判斷,網際網路經過二十多年1.0的階段,又經過近20年的2.0階段,現在已經進入到3.0階段。網際網路早期階段主要是想把全世界不同的網絡連在一起。到第二個階段,就是網際網路階段的時候,建立了大量網站,網站裡有各種各樣的資料,是以在20世紀90年代出現了網絡經濟、網際網路經濟等。網際網路的核心就在于互聯互通、傳輸資料。到第三個階段,需要把這些資料要素、資料資源連在一起,是以進入了資料互聯的階段,并不是資料本身,而是存儲資料的資質空間的互聯問題。

三、資料開放交換是數字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基礎面臨資料孤島化嚴峻挑戰

第三個是以資料開放交換的視角,資料開放交換是數字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基礎。如果資料不用于交換,或者交換是有條件的,而不是一種開放的方式,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網際網路最核心要素就是開放。開放共享是網際網路的核心基因。現在随着大家對數字經濟的重視,對資料要素的價值認可,包括對資料安全治理的關切,資料孤島現象非常嚴重。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向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所緻賀信中強調, “讓數字文明造福各國人民,推動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在2016年之後,我們不再提網絡經濟、網際網路經濟、信經濟等,數字經濟開始統一用詞了。

所有的這一切,包括數字中國建設,從五位一體到四個方面和兩大基礎,以及全球數字發展道路的六個方面,最核心的就是五大要素的支撐。而五大要素裡面,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的核心要資料來打通,這是中國發展數字經濟和建設數字文明的“四梁八柱”,我們在數字中國,包括資料基礎制度上也做了支撐。

在某種意義上,資料要素不是單獨存在的,金融資料是和資本在一塊的,人才資料是和勞動力在一起的,資料要素的規律到底是什麼樣的,現在學界有很多研究。但是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資料的作用到底是什麼?我們說資料本身是要貫穿整個價值的創造、轉化和實作的全過程的。如果資料不能打通,不能開放進行交換的話,這個過程是打不通的。生産制造環節和銷售環節不通,這是不行的。

比如騰訊、阿裡等大的平台,從原來做TO C終端業務,到做銷售的業務,最終往工業制造領域去做,為什麼?他們是要把價值的創造和實作的過程打通,這是整個産業界非常重要的趨勢。

對于企業本身的生産經營管理,對社會層面來說的價值創造轉化及實踐其實都需要打通,而數字化的關鍵就是把數字化以後的資料從不同環節将它們連在一起,這個時候開放交換就非常關鍵。

但是這個開放交換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就是資料确權問題。在這個資料制度裡面,先把資料産權問題暫時擱置了。但是如果我們想鼓勵資料進行開放交換的話,資料确權仍然是一個關鍵。但是确權不是單一所有權,從所有權、持有權、使用權等等有很多權屬進行演進。這個過程中我們怎麼進行确權?都有什麼權?有沒有相應的技術手段?我們知道資料很容易被複制,什麼樣的技術手段可以把确權問題做好,能達到資料的資源化、資産化和資本化,這個非常關鍵。我們說确權是它的重要問題,但是确權的核心是把它變成一種資源,隻有把它變成資源才能把它變成一種資産和資本。

李曉東:數字經濟高品質發展 以資料開放交換的視角

隻有資料資源的大循環才能把價值創造的全鍊條過程打通。但是核心在于怎麼才能做到呢?怎麼能把不同地域、不同領域的資料串通呢?還有跨組織域、跨地域、跨城域、跨國域等問題,這是非常關鍵的問題。

通常情況下,集中力量可以辦大事。如果形成孤島,簡單,把島推平了,這樣就聯通了,這就是一種資料中台的模式。事實上,每個島都有它的權利,我們怎麼能夠把島連起來才是關鍵。

四、資料基礎設施支撐資料資源體系建構和開放交換促進數字經濟高品質發展

最後我想說的是,要有合适的資料基礎設施來支援資料資源體系的建構和開放交換。如果沒有這些相應的技術和平台的支援,我們讨論的所有管理問題、政策問題都是一句空話。

資料的采集、傳輸、計算、存儲、應用、消亡六個環節都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所謂的資料互操作的問題,互操作的核心就是跨域互通。怎麼能把這個域裡的資料确權以後帶到另外一個域,這裡面傳輸應用才能夠做到,那麼就要解決辨別确權、認證授權和安全交換三大方面的問題。

從資料中台模式把資料收上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任何一個城市做到了以資料中台模式收到所有資料的,因為這是我的資産,我為什麼把它給你呢?那麼就要把資料中台模式轉變資料中樞模式。中樞在于能找得到,“可用不可見,資料不離域”,這句話說起來簡單,實踐起來難,但是這是網際網路在過去50年,特别在網際網路過去30年裡行之有效的一種模式。

李曉東:數字經濟高品質發展 以資料開放交換的視角

在數字經濟發展生态裡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從底下的算力網絡支撐上面的數字化發展應用,中間一定要有一個資料基礎設施,這是在2021年《資料安全法》裡面明确定義的,國家實施大資料戰略,建構資料基礎設施,當然資料基礎設施範疇不僅僅是這些。

這裡面需要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技術和标準的問題,一是管理和産業生态的問題。隻有管理和政策,沒有技術支撐是不行的;隻有技術,沒有相應的管理保障也是不行的。

以資料基礎設施來促進資料品質發展,其實是一個有效的方式。但是資料基礎怎麼建構以及建構以後如何進行管理和治理,其實是非常重要的難點。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數字經濟大國,我們目前數字經濟規模在全球排在第二位。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怎麼能夠盤活資料要素?怎麼能夠通過有效的資料基礎設施來做到?怎麼能夠将管理、技術兩條線做起來。其實這是擺在所有人面前的一個挑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