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沒有導航和地圖,古人出遠門如何保證不迷路并能安全到達目的地?

沒有導航和地圖,古人出遠門如何保證不迷路并能安全到達目的地?

文|老牧

編輯|老牧

沒有導航和地圖,古人出遠門如何保證不迷路并能安全到達目的地?

科技改變生活,現代人應當深有體會。照明不用蠟燭用燈泡,吃飯不想出門還可以叫外賣。

一個聯網的手機就能知道近期發生了什麼大事,與親朋好友聯絡也隻需一鍵“視訊通話”。

沒有導航和地圖,古人出遠門如何保證不迷路并能安全到達目的地?

就連出門,近了有自行車、電車、轎車,遠了有火車、高鐵,走水路有輪渡,走天上有飛機,走陸路選擇更是多種多樣。

就算是不認識路或者迷路,都有導航精準指路。但這所有的一切都建立在科技的基礎上。

沒有導航和地圖,古人出遠門如何保證不迷路并能安全到達目的地?

但是古代沒有科技,沒有導航,那麼出遠門該如何保證走對路呢?

沒有導航和地圖,古人出遠門如何保證不迷路并能安全到達目的地?

古人出行有限制

現在的人,隻要有簽證和護照,出國旅遊都是小意思,在國内更是想去哪去哪,除了特殊時期,比如疫情,為了防止擴散嚴禁亂跑。

沒有導航和地圖,古人出遠門如何保證不迷路并能安全到達目的地?

目的地沒有限制,交通工具随你選擇,時間也是,就算是打勞工照樣可以請假出去嗨。

但是在古代,出遠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排除路上會遇到的種種突發事件,就光是目的地都是有限制的。

沒有導航和地圖,古人出遠門如何保證不迷路并能安全到達目的地?

也就是說,古人的出遠門,不僅要有正當理由還得明确自己的目的地,比如遊豫、鎮戍、遊學等等。想像現代社會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程,那是不可能的。

古代皇帝出門又被稱作“遊豫”,這個詞是專指皇帝出遊,雖然皇帝日理萬機,但是也并非從年輕到老就一直待在宮裡,想出門時還是會出的,史書上就明确記載了。

沒有導航和地圖,古人出遠門如何保證不迷路并能安全到達目的地?

比如說周穆王出遊,還在曆史上留下了與西王母的浪漫傳說。到了秦朝時期,秦始皇統一文字、度量衡等,各地的馳道也被修正。

秦始皇在位期間就是通過馳道先後在全國範圍内進行了5次巡遊,到了漢朝時期,漢武帝同樣是一個喜歡“出門旅遊”的皇帝,在位期間7登泰山。

沒有導航和地圖,古人出遠門如何保證不迷路并能安全到達目的地?

鎮戍,觀其字面意思也知曉是與戍邊有關,除此之外,鎮戍也包含出使邊遠地區的意思。

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張九齡被派往涼州,這個有名的邊塞寒涼之地,王安石送别友人之時,寫下了那首《送元二使安西》。

沒有導航和地圖,古人出遠門如何保證不迷路并能安全到達目的地?

遊宦就是外放做官,這就是出公差,但是朝廷有規定,外地做官之人不能在自己家鄉戶籍地做官,這是為了中央集權,避免地方勢力勾結。

官員一去就是幾年的時間,超過一定的品階,官員可以帶着家人赴任,但是官階比較低,外地任職的時候就會與家人分開幾年時間。

沒有導航和地圖,古人出遠門如何保證不迷路并能安全到達目的地?

以上都是達官貴族出遠門,那普通人出遠門該用什麼正當理由呢?沒錯,就是遊學。

遊學其實是總的稱呼,其目的還包括求學、求仕以及遊山玩水,古代讀書人也并非隻讀死書,家中富裕的子弟都會離家遠行去拜訪名師。

沒有導航和地圖,古人出遠門如何保證不迷路并能安全到達目的地?

曆史上的諸多名人都有遊學的經曆,而除了求學,也有單純遊山玩水放松心情的。

話又說回來,有了正當出遠門的理由,該怎麼保證自己不會走錯路呢?

沒有導航和地圖,古人出遠門如何保證不迷路并能安全到達目的地?
沒有導航和地圖,古人出遠門如何保證不迷路并能安全到達目的地?

古人智慧不可小觑

現代有路牌,古代其實也有,史前時期,人們就已經會用各種符号來記錄環境和走過的路,但是因為這些标記很容易磨損,後來衍生出來便于攜帶的泥闆記錄。

沒有導航和地圖,古人出遠門如何保證不迷路并能安全到達目的地?

而之後記錄在羊皮牛皮、絲綢布帛上的地圖就取代了之前的地圖,到了東漢時期,紙質地圖又取代了其他樣式的地圖。

不過有人會疑問,就算是能帶上地圖,但是古代地圖并不精準,而且很籠統一點也不精細,走錯了怎麼辦?

沒有導航和地圖,古人出遠門如何保證不迷路并能安全到達目的地?

其實這一點倒不用怎麼擔心,現代容易走錯路是因為路線太多,古代的基礎設施建設很一般,能走通的路就那麼幾條,而且多數都是官道。

順着官道走,不僅有方向保證,而且還能保證人身安全,畢竟山林中多匪患,走出來的小道除了容易迷路外也并不安全。

沒有導航和地圖,古人出遠門如何保證不迷路并能安全到達目的地?

但是小道越來越多,針對小道容易走岔路的問題,古人也早已找到了應對方法。

那就是用土堆和石碑做成的路标,就像現在的界碑一樣。在東漢之前,古人以樹木為标,也就是看道路兩旁的樹。

沒有導航和地圖,古人出遠門如何保證不迷路并能安全到達目的地?

秦始皇統一标準後,馳道上每隔三丈就會種一棵樹,是以以樹木為标并不是開玩笑。

到了東漢時期,路标就從樹木變成了“堠”,其實就是土堆,也是按照一定距離做出來的标記。古時的兩廣地區,還會在岔路口放一塊石碑避免行人迷路。

沒有導航和地圖,古人出遠門如何保證不迷路并能安全到達目的地?

而除了樹木、石碑、土堆做成的路标,還有一種東西可以充當路标,那就是道路旁的“亭”,也分為長亭短亭。

随着時代更疊,亭的功能也從供帝王官員休息使用變成了供行人歇腳,亭同樣是按照一定距離修建的,是以同樣有着路标的用處。

沒有導航和地圖,古人出遠門如何保證不迷路并能安全到達目的地?

換一種說法其實就是驿站,出遠門的人如果不認識路還可以詢問驿站的人,由此辨識方向。

除了路标,指南針出現後也被用于辨識方向,便于攜帶,小巧又友善。不過也有人疑惑,對海洋不熟悉的時候又該如何辨識海上的方向呢?

沒有導航和地圖,古人出遠門如何保證不迷路并能安全到達目的地?

首先就是航海圖,迷失方向的情況下,指南針同樣會派上大用場。除此之外,就是靠船員的“經驗”。

當然古人還有一門學問就是觀星,大陸對于星宿的研究由來已久,星宿也被延伸出來多種作用,除了看時令節氣,同樣可以辨識方向。

沒有導航和地圖,古人出遠門如何保證不迷路并能安全到達目的地?

北鬥七星就可以用來辨認方向,後來演變成“過洋牽星術”,明朝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就起了大作用。

明朝時期,還有許多人出書立傳,寫了許多關于地理交通的書籍,比如張翰的《松窗夢語》,徐霞客的《徐霞客遊記》。

沒有導航和地圖,古人出遠門如何保證不迷路并能安全到達目的地?

除了百姓個人所著書籍,朝廷也曾組織人員編寫了一本《環宇通衢》,有了這些書,即便算不上通曉各地,但是外出遠行也少了許多麻煩事。

不過,如果真的什麼都沒有的情況下,也不會自己辨認方向,古人還會一個最原始也是最直接有用的方法,就是尋人問路。

沒有導航和地圖,古人出遠門如何保證不迷路并能安全到達目的地?

一般情況下,不是劫财或者無冤無仇,對方都會告知路怎麼走。

沒有導航和地圖,古人出遠門如何保證不迷路并能安全到達目的地?

古人的出行,不僅要有正當理由而且麻煩不說還非常危險,畢竟遇到意外事件想跑都來不及。

沒有導航和地圖,古人出遠門如何保證不迷路并能安全到達目的地?

但是古人同樣的智慧超群,針對種種情況都做了應對,還是感謝生在現代,生活便利不是一點半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