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没有导航和地图,古人出远门如何保证不迷路并能安全到达目的地?

没有导航和地图,古人出远门如何保证不迷路并能安全到达目的地?

文|老牧

编辑|老牧

没有导航和地图,古人出远门如何保证不迷路并能安全到达目的地?

科技改变生活,现代人应当深有体会。照明不用蜡烛用灯泡,吃饭不想出门还可以叫外卖。

一个联网的手机就能知道近期发生了什么大事,与亲朋好友联络也只需一键“视频通话”。

没有导航和地图,古人出远门如何保证不迷路并能安全到达目的地?

就连出门,近了有自行车、电车、轿车,远了有火车、高铁,走水路有轮渡,走天上有飞机,走陆路选择更是多种多样。

就算是不认识路或者迷路,都有导航精准指路。但这所有的一切都建立在科技的基础上。

没有导航和地图,古人出远门如何保证不迷路并能安全到达目的地?

但是古代没有科技,没有导航,那么出远门该如何保证走对路呢?

没有导航和地图,古人出远门如何保证不迷路并能安全到达目的地?

古人出行有限制

现在的人,只要有签证和护照,出国旅游都是小意思,在国内更是想去哪去哪,除了特殊时期,比如疫情,为了防止扩散严禁乱跑。

没有导航和地图,古人出远门如何保证不迷路并能安全到达目的地?

目的地没有限制,交通工具随你选择,时间也是,就算是打工人照样可以请假出去嗨。

但是在古代,出远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排除路上会遇到的种种突发事件,就光是目的地都是有限制的。

没有导航和地图,古人出远门如何保证不迷路并能安全到达目的地?

也就是说,古人的出远门,不仅要有正当理由还得明确自己的目的地,比如游豫、镇戍、游学等等。想像现代社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程,那是不可能的。

古代皇帝出门又被称作“游豫”,这个词是专指皇帝出游,虽然皇帝日理万机,但是也并非从年轻到老就一直待在宫里,想出门时还是会出的,史书上就明确记载了。

没有导航和地图,古人出远门如何保证不迷路并能安全到达目的地?

比如说周穆王出游,还在历史上留下了与西王母的浪漫传说。到了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各地的驰道也被修正。

秦始皇在位期间就是通过驰道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5次巡游,到了汉朝时期,汉武帝同样是一个喜欢“出门旅游”的皇帝,在位期间7登泰山。

没有导航和地图,古人出远门如何保证不迷路并能安全到达目的地?

镇戍,观其字面意思也知晓是与戍边有关,除此之外,镇戍也包含出使边远地区的意思。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张九龄被派往凉州,这个有名的边塞寒凉之地,王安石送别友人之时,写下了那首《送元二使安西》。

没有导航和地图,古人出远门如何保证不迷路并能安全到达目的地?

游宦就是外放做官,这就是出公差,但是朝廷有规定,外地做官之人不能在自己家乡户籍地做官,这是为了中央集权,避免地方势力勾结。

官员一去就是几年的时间,超过一定的品阶,官员可以带着家人赴任,但是官阶比较低,外地任职的时候就会与家人分开几年时间。

没有导航和地图,古人出远门如何保证不迷路并能安全到达目的地?

以上都是达官贵族出远门,那普通人出远门该用什么正当理由呢?没错,就是游学。

游学其实是总的称呼,其目的还包括求学、求仕以及游山玩水,古代读书人也并非只读死书,家中富裕的子弟都会离家远行去拜访名师。

没有导航和地图,古人出远门如何保证不迷路并能安全到达目的地?

历史上的诸多名人都有游学的经历,而除了求学,也有单纯游山玩水放松心情的。

话又说回来,有了正当出远门的理由,该怎么保证自己不会走错路呢?

没有导航和地图,古人出远门如何保证不迷路并能安全到达目的地?
没有导航和地图,古人出远门如何保证不迷路并能安全到达目的地?

古人智慧不可小觑

现代有路牌,古代其实也有,史前时期,人们就已经会用各种符号来记录环境和走过的路,但是因为这些标记很容易磨损,后来衍生出来便于携带的泥板记录。

没有导航和地图,古人出远门如何保证不迷路并能安全到达目的地?

而之后记录在羊皮牛皮、丝绸布帛上的地图就取代了之前的地图,到了东汉时期,纸质地图又取代了其他样式的地图。

不过有人会疑问,就算是能带上地图,但是古代地图并不精准,而且很笼统一点也不精细,走错了怎么办?

没有导航和地图,古人出远门如何保证不迷路并能安全到达目的地?

其实这一点倒不用怎么担心,现代容易走错路是因为路线太多,古代的基础设施建设很一般,能走通的路就那么几条,而且多数都是官道。

顺着官道走,不仅有方向保证,而且还能保证人身安全,毕竟山林中多匪患,走出来的小道除了容易迷路外也并不安全。

没有导航和地图,古人出远门如何保证不迷路并能安全到达目的地?

但是小道越来越多,针对小道容易走岔路的问题,古人也早已找到了应对方法。

那就是用土堆和石碑做成的路标,就像现在的界碑一样。在东汉之前,古人以树木为标,也就是看道路两旁的树。

没有导航和地图,古人出远门如何保证不迷路并能安全到达目的地?

秦始皇统一标准后,驰道上每隔三丈就会种一棵树,所以以树木为标并不是开玩笑。

到了东汉时期,路标就从树木变成了“堠”,其实就是土堆,也是按照一定距离做出来的标记。古时的两广地区,还会在岔路口放一块石碑避免行人迷路。

没有导航和地图,古人出远门如何保证不迷路并能安全到达目的地?

而除了树木、石碑、土堆做成的路标,还有一种东西可以充当路标,那就是道路旁的“亭”,也分为长亭短亭。

随着时代更迭,亭的功能也从供帝王官员休息使用变成了供行人歇脚,亭同样是按照一定距离修建的,所以同样有着路标的用处。

没有导航和地图,古人出远门如何保证不迷路并能安全到达目的地?

换一种说法其实就是驿站,出远门的人如果不认识路还可以询问驿站的人,由此辨别方向。

除了路标,指南针出现后也被用于辨别方向,便于携带,小巧又方便。不过也有人疑惑,对海洋不熟悉的时候又该如何辨别海上的方向呢?

没有导航和地图,古人出远门如何保证不迷路并能安全到达目的地?

首先就是航海图,迷失方向的情况下,指南针同样会派上大用场。除此之外,就是靠船员的“经验”。

当然古人还有一门学问就是观星,大陆对于星宿的研究由来已久,星宿也被延伸出来多种作用,除了看时令节气,同样可以辨别方向。

没有导航和地图,古人出远门如何保证不迷路并能安全到达目的地?

北斗七星就可以用来辨认方向,后来演变成“过洋牵星术”,明朝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就起了大作用。

明朝时期,还有许多人出书立传,写了许多关于地理交通的书籍,比如张翰的《松窗梦语》,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没有导航和地图,古人出远门如何保证不迷路并能安全到达目的地?

除了百姓个人所著书籍,朝廷也曾组织人员编写了一本《环宇通衢》,有了这些书,即便算不上通晓各地,但是外出远行也少了许多麻烦事。

不过,如果真的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也不会自己辨认方向,古人还会一个最原始也是最直接有用的方法,就是寻人问路。

没有导航和地图,古人出远门如何保证不迷路并能安全到达目的地?

一般情况下,不是劫财或者无冤无仇,对方都会告知路怎么走。

没有导航和地图,古人出远门如何保证不迷路并能安全到达目的地?

古人的出行,不仅要有正当理由而且麻烦不说还非常危险,毕竟遇到意外事件想跑都来不及。

没有导航和地图,古人出远门如何保证不迷路并能安全到达目的地?

但是古人同样的智慧超群,针对种种情况都做了应对,还是感谢生在现代,生活便利不是一点半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