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近日,一名網友在拼多多平台上一店鋪“寶貝童屋”,購買了兩條女童牛仔褲,但收到貨物後發現其為三無産品,沒有生産廠家名稱、廠址、産品合格證等資訊。此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産品品質法》第27條的規定。更讓人震驚的是,該商家在拼多多平台上已經累計銷售了20萬件産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140條的規定,銷售不合格産品獲利5萬元以上将承擔刑事責任,是以該商家不但違反了産品品質法,還可能觸犯刑法。
該消費者立即撥打了成都市營業執照注冊地的12345投訴電話,但成都市青白江區市監局告知無法查找到該商家,并且退貨位址上的電話也無法聯系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的規定,經營者有欺詐行為的可獲得退一賠三,不滿500元為500元的賠償。
與此同時,拼多多平台并未對此事發表任何看法。盡管其客服多次強調不能容忍三無産品、缺斤少兩、以次充好和假貨,但實際上平台上仍然存在大量三無産品、假貨、缺斤少兩等不合規産品。這些銷售違法産品的商家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對于此類情況,消費者不禁要問,拼多多平台上誰來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為什麼沒有相關部門對拼多多進行處罰或關閉該平台?為什麼拼多多可以繼續售賣假貨、三無産品、不合規産品,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卻被無視?
事實上,拼多多平台作為中國最大的社交電商平台,其使用者數量已經超過了4億。這麼龐大的使用者群體,其中不乏一些小商家為追逐利益,以犧牲消費者權益為代價迅速賺取利潤。此外,拼多多平台的稽核制度和監管機制也存在着不足,使得這些違法商家得以滋生和蔓延。
是以,誰來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成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首先,拼多多平台應該加強産品的稽核和監管,嚴厲打擊售假、售三無産品的商家,并追究其法律責任。此外,相關監管部門也應對拼多多進行嚴格的監管,確定平台上的商品符合品質标準,并且重點打擊違法商家。
同時,消費者也應增強自身的防範意識,在購物過程中選擇信譽良好、口碑好的商家,不輕易相信低價商品,并在購買後仔細核對産品的相關資訊,發現問題及時投訴。
隻有平台、監管部門和消費者共同努力,才能夠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建構良好的電商環境。拼多多平台及其他電商平台應意識到,保護消費者的權益是他們的責任和義務,隻有做好這方面的工作,才能夠長久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