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何祚庥院士:為什麼ChatGPT沒有在中國誕生?

來源:網易财經智庫

何祚庥院士:為什麼ChatGPT沒有在中國誕生?

何祚庥 中國科學院院士,粒子實體、理論實體學家

2023年,ChatGPT大火,AI進入全新發展階段。但為什麼ChatGPT沒有在中國誕生?中國為什麼缺少原創性的重大發明發現?國内外對于人才培養的差距在哪裡……網易财經智庫特别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粒子實體、理論實體學家何祚庥,做客《年度提問2024》節目,看看他會怎麼回答這個問題。

60s要點速讀:

科學研究好比是爬山,你不越過那些困難的地方是不可能登頂的。這些曆程都要經過,不經過的話你不會懂得。科學研究或者是教育下一代,有它自己必定要滿足的規律,這個規律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你最多隻能縮短一點路程,但不可能完全跳過。

正文:

01

中國缺少科學研究的傳統,歐洲科學研究的曆史比中國早三百多年

我個人認為,我們缺少科學研究的傳統。什麼叫科學研究傳統?歐洲近代的科學研究是從伽利略開始的,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意見,大家都這麼說。1590年,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了“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實驗。中國近代史的科學研究嚴格來講是1919年五四運動才出現的。

歐洲科學研究的曆史開始得比較早,這三百多年的差距不能忽略。差距在什麼地方?就是一代人怎麼學會做科學研究,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科學研究看起來是個人行為,有的人愛做這個,有的人愛做那個,但實際上是社會一種需求。

恩格斯說過,“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我們國家大多數的學校繼承的都是中國的儒家教育的傳統:考秀才、考科舉等等。大學的教育和科研工作緊密聯系是在伽利略以後開始的,也經過錯誤,也經過摸索。我們這一段時間差了三百多年,這是中國科研最大的問題。

我們要彌補這個差距,就要加大科研的投入。科學研究是要花錢的,是要整個社會投入和支援的。我講一個非常尖銳的例子,吳有訓老師是我的前輩,他有一個重大的貢獻叫做康普頓散射。康普頓散射是量子理論的重要發現,也有很多實際的用途。

五四運動以後,國家開始向西方學習近代自然科學,1921年吳有訓老師還是年輕人,願意幹這個事情,出國就找了康普頓,康普頓很歡迎:“你願意來學習,幫我做一個實驗吧。”吳老師幹得很起勁,也很出色,發現了康普頓散射。

因為康普頓散射實驗太重要了,是以有人就說,不能叫康普頓散射,應該叫康普頓吳有訓散射。吳老師堅決反對,他說這不科學,我在那個地方隻不過是個操作人員,具體的事情我是做了不少,但是不等于做科學研究主要是操作,主要是要想到這個問題,知道這個問題是什麼性質,還要有一個想法,做什麼樣的實驗可以回答。所有這些都是康普頓的,我不過是做了具體的事情。

我講這個話的意思,吳老師是幹了一陣以後才懂得這個道理的,吳老師懂,我們懂不懂?我們慢慢才懂得。這個社會公衆懂不懂?我敢說大部分人到現在都不懂。在國外,這是個很普通的事情,原因在什麼地方?人家比我們早走了三百多年。我不反對後來可以居上,但是必須認真學習。就算你後來居上,該犯的錯誤還是要都犯過,有很多事情都要幹過才能懂。

02

辦一流的教育,必須有一流的投入

吳老師做的實驗屬于基礎研究,我們現在大量做的事情是開發研究,有一部分是應用研究。基礎研究也做一點,但是在整個的科研投入當中,近2年來大陸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占比隻有5%左右。另一個名額叫做R&D占GDP(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國内生産總值)的比例,這幾年R&D占GDP的比例有所增長。但是R占R&D(基礎研究占科研經費的比重)的比例,是5%左右。這說明我們科研部署的結構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美國R占R&D(基礎研究占科研經費的比重)的比例至少是15%左右,歐盟甚至是31%。我們現在的問題就在這些地方——不懂得科學研究必須拿錢投入,或者是國家拿錢,或者是社會拿錢。

人們有個大誤區,一個人腦子靈光,有興趣,肯鑽研,就讓他去做科學研究,這是空談。因為他沒有經過嚴格的科學訓練,不懂得什麼叫科學工作,根本就進不了門。科學研究有它的客觀發展規律。這是現在中國在科研和教育的方針上存在的一大問題。

清華北大這幾年在世界上的排名越來越靠前。在2022QS世界大學排名中,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分别排名全球第17和第18,但這并不能證明它們的科研能力也能達到世界的前二十。因為清華北大是後來建立的,後來投入的。建立清華北大當然很不容易,我們的前輩、老師們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問題出在什麼地方?還是需要補上這三百多年的差距。這種差距需要國家或者社會高投入才能填補,我再三強調這點。

這不是靠發揮主觀能動性就能解決的,做科學研究都是錢堆出來的,包括學校教育,你要辦一流的教育,必須有一流的投入,這個投入還不是一年的投入,因為效果不能立竿見影,要多年不斷地投入。

中國教育經費總投入一直停留在占GDP 4%的水準,美國常年居于6%,比我們高兩個百分點。而且美國教育曆史投入還長,中國大學的曆史比它們短多了。

現在我們都希望趕上和超過美國的水準,我也很贊成,但是我再三強調,如果不能填補錢這方面的差距,是不可能趕上的。這不是發揮主觀能動性就可以回答的。華羅庚也是我的前輩老師,他說過,人類是可以登上月球的,但是靠騎自行車是絕對登不上月球的。這就是主觀能動性和客觀可能性的關系。

03

中國為什麼缺乏原創性的重大發現發明?

中國科研論文的數目很多,也有品質高的論文,但是總體來說和國外還是有差距。不說别的,這些年我們說要大力投入人工智能,但是ChatGPT還是别的國家提出來的,為什麼?是不是中國人腦袋特别笨?我相信不會有人同意這個觀點。那為什麼我們沒有重大的發現?這個問題很值得反思。

美國人在科研的投入并不都是有效的,也有白投的。比如我們理論實體,我就知道美國有一段白投入的曆史。在我還年輕的時候,美國大量投入累積極點模型,楊振甯和李政道都反對。雖然他們兩人在學術界的地位很高,不過還是起不了決定作用,美國仍然投入了大量的錢。但是事實證明,這個模型不行。

但是就算這樣,美國還是舍得投入。因為,不犯過錯誤,是不會懂得的。我再三講這個事情,中國人的腦袋不比美國人笨,但是中國人的腦袋也不比美國人聰明。科學研究好比是爬山,你不越過那些困難的地方是不可能登頂的。這些曆程都要經過,不經過的話你不會懂得。科學研究或者是教育下一代,有它自己必定要滿足的規律,這個規律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你最多隻能縮短一點路程,但不可能完全跳過。我再三說,這三百多年的差距不是一下子能填補得了的。

為什麼我們有相當一批優秀的科研人員在國外不願意回來?沒有别的原因,就是國外給的待遇高多了,國内給的待遇低多了。真也有愛國者回來的,但是少,它不能作為一個普遍現象。

國外個人的待遇比較高,另外它的經費也很容易拿到,我們現在是困難得很。R&D占GDP(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國内生産總值)的比例,中國和美國是差不多的,2022年美國是3%,中國是2.55%,但是中國R占R&D(基礎研究占科研經費的比重)的值是5%左右,是國際水準的1/3。是以相當于,在中國,我拿到錢的可能性就隻有美國人的三分之一。我還是有個頭銜——科學院院士,年輕人沒有頭銜就更難拿到科研經費了,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另外,中國這幾年培養的博士不少。但相當一些人的博士論文品質實在不怎麼樣。不過既然收了博士,還給你幹點活,不給他個學位,很難交代。我并不認為這是管教育的人、管科學的人的失誤,而是一種社會的必然。我再三強調,三百多年的差距,你必須要懂得,要補上。在科研的投入上,在觀念的轉變上,不填補這個差距,希望中國在科學在教育方面趕上美國的水準,是不可能的,更不要說超過。

中國現在是一下子要培養很多博士生。人家有三百多年的傳統,師傅帶徒弟,這個積累就很多了。我們要趕,怎麼辦?人海戰術,大量培養。個别的學生比較有聰明才智,但多數人都不行。中國的博士生培養有個培養的品質問題。

在科學研究上,我有一段跟随彭桓武老師學習做研究的經曆。彭老師是量子力學的創始人之一馬克斯·玻恩的學生,他在馬克斯·玻恩那裡幹了十多年,回國以後願意為國效力。那個時候,我們聽說彭老師回來了,都想要向他學習。他有一套自己挑選人的準則,我找到他,他同意教我。

怎麼個教法?很多人不知道,這是國外的标準教法——并不是他給你在黑闆上講什麼,他是要我向他講什麼,最近做了些什麼事情,念了什麼書,你有什麼看法,有什麼觀點,你有什麼意見。他聽了以後就評點——有哪些意見有道理、哪些意見沒有道理、這些意見可以做,但還不見得能夠變成科學研究……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不是我有一個想法,這個想法就可以變成一個科學研究題目。

他一共教了我半年,那個時候我也很努力的,給他講了各式各樣的文獻,他都是不支援做,千萬别去嘗試。最後勉強同意了一個題目,可以試試看,但後來也沒有做。為什麼呢?他認為有道理的科研題目,國外很快就做出來了。你有一個想法人家也想到了。

我講這些事情是什麼意思?有一點像是老師傅帶徒弟,口傳心授,我們少了這一套。現在為什麼不能這樣幹呢?一個導師要帶二十個三十個學生,哪有時間去這樣做呢?隻能給你一個想法,學生自己去摸索。

我再講個故事,1923年,我們把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請到中國講演,開始他不肯來。後來我們再三請他,一定要來。他說,“我來一趟可以,你得給我1000美元。”有人說一個銀元相當于現在的200元,假定這個匯率合理,1000銀元相當于現在的20萬元。也就是花20萬做一次講演。那個時候社會募捐,湊了1000美元,愛因斯坦就在去日本的路上停留了一下,在上海做了一次講演,講完之後就走了。

這就是差距,在他的眼中,中國人根本就不夠格。當然他可能是太高傲自大了。但是你知道1924年我們和愛因斯坦的差距是多大?這就是我們現在處在大力追趕的過程。研究讨論這些問題,你需要從國家的實際情況出發。

我們不能驕傲自滿,覺得現在已經趕上了,你看我們的科研投入每年也不比美國少,我們大學的經費也給得不少了。你不知道,這個問題不是一年就可以解決的,我翻來覆去說這個問題,要靠高投入,而且是長期持續地投入。

中國今天的教育水準怎麼樣,我的回答就是要看投入多少,這是标志。當然你要說北大清華,我們是重點投入、重點保證的,是以可以進入國際一流的大學隊列中。但也就是北大清華了吧?美國進入國際上一流的學校多少個?英國多少個?法國多少個?英國法國都是小國家,日本也不算大,像中國這樣十幾億人口的大國是很少的,攤到大學,還是不夠。因為我們的人口基數大,對科學研究、對教育研究的要求也大。

一般說來,中國中等教育的水準不算很低,但是總體來講,我們科學和教育是落後的,我們要趕上和超過這個時代,你得考慮新的方法。在大力發展科學和教育上,不能猶豫不決,不能老覺得遠水救不了近火,比如我呼籲,大力加強科學研究的投入,2022年我們R&D占GDP(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國内生産總值)的比例現在是2.55%,至少要到5.7%,5.8%,否則休想趕上。

丹麥也是小國,但研發支出占GDP的比例也是常年在3%以上,丹麥這麼一個小小的國家,科學水準很高。我舉個例子,我耳朵裡面有個助聽器,一個小小的東西可以把聲音放大,而且可以根據耳朵的情況,有針對性調節。這一個助聽器就要四萬多塊錢,一對是九萬塊錢,丹麥研制的。我們會不會做呢?不會,我們隻會引進,替人家做推銷。當然推銷也不容易,每個月要測試耳朵的情況。

04

我高度贊成應試教育

我的經驗,學生不讀書,是不肯學的。是以,我是高度贊成應試教育的。什麼素質教育,騙人的。我們小時候也讀過《三字經》“養不教,父之過。”你生了孩子以後,不送去好好學習,這是父親的責任。“教不嚴,師之惰”,教孩子教得不嚴格,這是教師的責任,我很認同。

我小時候比較願意學習,是以老師很喜歡我,我的祖父母也很喜歡我。但多數的孩子都是不願意學習的,隻想玩,這個問題要作為一個社會問題來解決。不同人的生活方式不同,不能按照一種模式,人是有多種類型的。教育問題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是簡單的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我們國家的大毛病,就是認為一個口号就可以解決問題。

家庭教育很重要。小時候爺爺奶奶把我們抱在手上,就給你講算數,我們家一直有這個傳統。是以我方才講,孩子要教育。上學校了,在學校怎麼叫做念好書,這也不是每個人都懂的,我是慢慢懂的。我個人有一個經驗,我國中以後,老問高年級的同學,比如我到了國中二年級,就問國中三年級的同學,怎麼念好國中二年級的課,他們都念過,也知道老師的教法,教什麼東西,有人就可以傳授經驗。等到我念到高中的時候,我都找上一屆的同學來教,這種經驗是靠傳承的。

我之是以還能走進科學大門,運氣不錯,有幾位優秀的老師對我進行教育,我還比較虛心學習,但是并不是每個人都有這個機會。是以,現在我翻來覆去地說,要整個社會懂得發展科學的重要,發展教育的重要。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這種口号不要隻是背這八個大字,而是要真正付諸行動。

比如人家的教育經驗我們是不是應該學習?我們派過科學考察團到國外去考察科學工作,教育是不是也應該去學習一下?把人家的教科書買一套回來,英國是怎麼教育的,美國是怎麼教育的,俄羅斯是怎麼教育的?這些都是付諸行動,不是喊口号就完了。

我們比起人家來講有三百多年的差距,在科研的投入上,在人員的訓練上有三百多年的差距。認真思考這個差距表現在什麼地方,要怎麼樣迎頭趕上,這才是重要的。總之,騎自行車是上不了月球的,你得大力投入,做一個登月的飛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