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按照功能分類,可分為炊煮器、盛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兵器、車馬器、工具、雜器等,種類繁雜,形制多樣。
炊煮器
鼎,有自名,原名就是鼎。《說文解字》中介紹:“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也”。一般是三足兩耳的圓鼎,也有四足的方鼎。鼎是商周時期最常見的青銅器,西周早中期以後,與簋一同成為青銅器組合中的核心器類。從傳世禮書與出土文獻來看,鼎是貴族宴飨、祭祀等禮儀活動中最重要的禮器之一。此外,鼎也常被了解為王權的象征物,《左傳·宣公三年》便記載了楚莊王問鼎中原的故事,表明了鼎這種器物在古代社會中的特殊地位。考古發現的鼎的底部多有煙炱,故是炊煮器,一般是煮肉用的。方鼎和大型圓鼎在青銅禮器中占有重要位置,一般出自級别比較高的貴族墓。
叔虞方鼎
西周早期
天馬-曲村晉侯墓地M114出土
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藏
鼎
商代前期
平陸前莊遺址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鬲鼎
商代後期
聞喜酒務頭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鬲(lì),有自名,原名就是鬲。與鼎相同,鬲也多見煙炱,也是炊煮器,一般也是煮肉用的,不過自名“齍鬲”者或許也可用來煮糧食。《爾雅·釋器》雲:“款足謂之鬲”,鬲的形态大體與鼎相近,作圓形三足,但足、腹部特征不同,常有鼓起的三足。蘇秉琦先生指出:鬲與鼎的差異其實是腹足形态的差異,鼎可以分為明确腹部和足兩部分,但是鬲不好分開。青銅鬲大多自名為“鬲”,或自名為“鼎”。
鬲
西周早期
天馬-曲村墓地M6195出土
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藏
甗(yǎn),自名為“獻”,同甗,定名無誤。從器型上看上半部為甑,下部為鬲(極少數下部為方座等形态),分為聯體和分體兩種,中間多有篦子相隔,箅上多有十字、直線等形狀的穿孔,以通蒸氣。甗專用于蒸炊,鬲盛水,甑内放置食物,下舉火煮水,以蒸汽蒸炊食物,作用同于現在的蒸鍋。
聯體甗
春秋早期
黎城西關墓地M8出土
黎城縣文博館藏
盛食器
簋(guǐ),自名為
,就是古書中講的簋,宋代以來長期被誤釋為“敦”,1935年容庚《商周彜器通考》方确證為“簋”。《周禮》鄭玄注:“方曰簠,圓曰簋。盛黍稷稻糧器”。簋器口一般呈圓形,功能是盛放糧食。西周早中期以後,常與鼎搭配,成為銅器的核心組合。形制較多樣,基本特點為有中空的腹部,有圈足或三足,多有兩耳,部分有簋蓋,極少數器口呈方形。
簋
西周早期
天馬-曲村墓地M6195出土
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藏
奪簋
西周晚期
垣曲北白鵝墓地M3出土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盨(xǔ),有的自名為“簋”,可見定名無誤;也有自名為“簋”或“盨簋”的,說明其大緻與簋屬一種器物,都是盛食器。形制近于簋,但通體呈圓角長方形,有蓋。主要流行于西周中晚期。李零先生曾指出,盨是從帶蓋方鼎演化來的。蓋頂有四矩尺形或環形鈕,或有圈足形捉手,腹部多有雙耳。盨底部多有圈足,或有四個小足。
晉侯對盨
西周晚期
北趙晉侯墓地M1出土
流落香港,1992年回購,現藏于上海博物館
簠(fǔ),其實自名是“瑚”,不叫簠,但舊釋已經很流行,隻好出于習慣沿用。不過,《周禮》鄭玄注:“方曰簠,圓曰簋。盛黍稷稻糧器”,倒是頗為符合瑚的形狀與功能。基本形制為長方形器,蓋和器身形狀均為鬥形,大小一緻,上下對稱,合為一體,兩側多有耳。流行時間在西周晚期到戰國末。
簠
戰國早期
長治分水嶺東周墓地M26出土
長治市博物館藏
敦(常讀為duì),自名有的作
,音同“敦”,形制功能也符合文獻記載,故定名無誤。《禮記·内則》鄭注:“敦、牟黍稷器也”,功能為盛食器。敦的形制有兩種,一種為圜底敦,器蓋、器身,均為半球狀,合起則成球狀。器身多加三足或三環,器蓋多為三環。另一種為平底敦,器蓋、器底均較平,器蓋相合成扁體狀,平面為圓形,器底或為平底,或有圈足,或有三足,這類敦也常自名為“盞”。
圜底敦
戰國早期
長治分水嶺M25出土
長治市博物館藏
平底敦
戰國早期
長治分水嶺M26出土
長治市博物館藏
豆,有自名,原就叫“豆”。形制如同高足盤,器腹如盤,腹下接柄,《說文解字》稱豆為“古食肉之器也”。據《周禮·天官·醢人》記載,一般用來盛肉醬、肉汁、醬菜等食物的盛食器,但從“烝”字從豆從禾來看,也可用來盛黍稷之類的飯食。青銅器中有一類自名為“鋪”的器物,形制與豆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于其盤更淺,柄為镂空狀。鋪,有人認為是“笾”,盛幹果、幹肉,有人認為是“簠”,盛飯食。
錯金銀蓋豆
春秋戰國之交
長治分水嶺M126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酒器
爵,自名很少,字形近于甲骨文的“爵”,但與小篆中的“爵”不大一樣。名字是宋儒所定,近來有學者懷疑其原名并不叫“爵”。形制特點是有較深的筒形腹,口緣前有為傾倒液體的長口流,簡稱為“流”,後有呈尖狀的“尾”,流上近于口緣處或偏靠流一側的口緣上立有兩個“柱”;器腹一側有把手,通稱為“鋬”,腹下接有三足。《說文》認為爵是“飲器象雀者”、“中有鬯酒,又持之也”,是飲酒器;但從其形制,及腹部常見的煙炱來看,應是溫酒器。另有一種亦自名“爵”的器物,器型作帶柄與圈足之鬥勺狀,可以舀酒,可以注酒,大概才是《說文》所說的“爵”。
爵
二裡頭文化
運城夏縣裴介鎮轅村出土
運城博物館藏
斝(jiǎ),名為宋人所定,不見自名,但外形近于甲骨文中的“斝”,定名有所依據。形制與爵相近,皆有三足一鋬,敞口,口部有兩立柱。與爵不同處是斝無流無尾,口部呈圓形,且形體較一般的爵為大。考古發現的斝器底多有煙炱痕迹,與爵一樣,也屬于溫酒器。
斝
商代後期
聞喜酒務頭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觚(gū),名為宋人所定,文獻中的“觚”是容積比一般的爵大兩三倍的爵,與此類器物無關。近出内史亳“觚”自名為“同”,可知原名是“同”,像竹筒的剖面。隻是其舊名“觚”甚為流行,隻能繼續沿用。基本形制為長筒狀身,大喇叭形口,斜坡狀高圈足。考古發現中,爵、觚常構成組合出現,證明其功能與爵相關聯,大概是用來盛酒或飲酒的。還有一種銅木複合質,常與柄形器共出的“觚”形器,很可能是用來縮(過濾)酒的。
觚
商後期
聞喜酒務頭M1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觯(zhì),由宋人命名。觀其形制,似與東周禮書中的“觯”不合。長安花園村M17所出父辛觯,自名從“鬯”從“欠”,待考。“觯”的原名是什麼,功用為何,還有待考證。一般形制為敞口,部分有蓋,束頸,鼓腹較深,腹徑略大于口徑或與口徑接近,下有較高的圈足。觯常有自稱“飲壺”的,或許是“小共名”而非該類器物的名字,但從中可知這種器物是飲酒器。
觯
西周早期
天馬-曲村墓地M6210出土
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藏
卮(zhī),以往也常被稱為
、舟等,一般形制為敞口或斂口,腹的橫截面與口部皆作橢圓形,腹較深,兩長邊上腹部多有環狀耳,腹部内收成平底,也有器底接圈足或四足。卮的器型及大小均與耳杯近似,形體較小,又多有雙環耳,具備飲酒器的特征。
錯金銀卮
戰國早期
長治分水嶺墓地M12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尊,禮書中的“尊”是酒器統稱,現在習慣上叫“尊”的這種器物原名為何,尚不清楚。形制特點為大敞口,腹部粗而鼓張,高圈足。根據肩部的特征還可以進一步将尊分為折肩尊和筒形尊。從形制、尺寸與組合來看,大概是盛酒器。此外,動物造型的青銅器,習慣上叫也叫“尊”,或稱“犧尊”,其原名也還不清楚。
尊
西周早期
天馬-曲村晉侯墓地M114出土
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藏
豬尊
西周早期
天馬-曲村晉侯墓地M113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觥(gōng),未見自名,王國維《說觥》指出其與傳世文獻中的“觥”形制、功能接近,還可再讨論。一般形制為:橢圓形腹,圈足或四足,前有短流後有半環狀鋬,帶蓋,蓋作有角獸形。觥内曾發現有挹取器鬥,可證明觥的功能為盛酒器。
龍形觥
商代後期
石樓桃花者村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方彜,未見自名,屬習慣命名。外形頗似房屋。一般形制為方形器腹,四角和腰間有扉棱,方圈足。方彜皆有器蓋,器蓋作四阿式屋頂形,蓋鈕亦呈屋頂形。部分方彜的蓋上開有小孔,可用以放鬥。鬥是舀酒器,故方彜大概是用來盛酒的。
方彜
商代後期
聞喜酒務頭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卣(yǒu),未見自名,形體與古文字中的“卣”差别甚大,原名應非卣。有人認為卣即是壺,可以考慮。一般形制為截面呈橢圓形,碩腹,腹壁圓曲,向上内縮成斂口,頸側有提梁,上有蓋,下有圈足。叔䟒父卣銘文自稱為“郁彜”,說明現在稱作“卣”的器物,是盛裝郁鬯(香酒)的容器。
卣
西周早期
翼城大河口墓地M1出土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壺,自名即為“壺”,定名無誤。一般形制特征為長頸或較長頸,直口或微侈口,深鼓腹,下附圈足,多有蓋。青銅壺多有自名,如“郁壺”、“醴壺”,證明其功能主要為盛酒器。不過也有自名為“盥壺”者,表明壺可能還兼有水器之用。
晉侯
壺
西周
天馬-曲村晉侯墓地M8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罍(léi),分為兩種。一種自名即為罍,其一般形制特征為斂口、折肩或圓肩,腹最大徑在肩底與上部交接處,腹部向下斜收,多有圈足。兩肩有耳,腹部有意穿鼻,這種設計的目的大概是便于繩索牽引,傾倒酒漿。《詩經·周南》言:“我姑酌彼金罍”,可知罍是體量較大的盛酒器。另一種罍屬習慣命名,形制為大口折肩,斜鼓腹,高圈足,流行于商早中期,與尊功能相似,是盛酒器。
罍
商代前期
運城平陸前莊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鬥,由杯形鬥首和條狀鬥柄構成,鬥柄接于鬥首腰部,鬥柄多呈曲折狀。考古發現的鬥,有出土于尊、方彜、觥、卣等盛酒器内的現象,可知其功能為挹注之酒器。
鬥
西周早期
天馬-曲村墓地M6210出土
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藏
水器
盤,自名為“盤”,命名無誤。基本形制為大口,口沿平折,腹較淺,器體呈扁平狀,形似今日所用之盤碟。盤耳或有或無,商至春秋盤多有圈足,戰國後多去圈足。青銅盤中有自名為“盥盤”,《禮記》載“進盥,少者奉盤,長者奉水,請沃盥”,可知盤為用以盥洗的水器。也有自名為“沬盤”的,洗臉用。
晉侯喜父盤
西周晚期
天馬-曲村晉侯墓地M92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匜(yí),有自名,定名無誤。基本形制為腹部橫截面呈橢圓形,腹身似瓢,前有流,後有鋬,早期匜多有三足或四足。在西周中期以後,盤匜構成固定組合,為盥洗用的一套水器。
賈子匜
春秋早期
聞喜上郭村墓地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盉(hé),有自名,定名無誤。基本形制是碩腹,腹部一側斜生長管狀流,另一側有一鋬,三足或四足,有蓋,蓋多以鍊索與鋬相連。有的銅器器體形制不同于此,但也有管狀流,習慣上也叫盉。盤盉組合見于商早期至春秋時期,與盤匜組合不共存,可見是功能相同的盥洗器組合。此外,盉或許還可以用來向酒中加水,以調和濃淡,甚至可能可以用來溫酒。
氣盉
西周中期
翼城大河口墓地M2002出土
臨汾市博物館藏
盂,有自名,定名無誤。基本特征為口沿為圓形,敞口,口沿較寬而外侈,方唇,深腹,腹部斜直,近底部時圓曲内收,平底,有圈足。器型與簋類似,但一般形體較大,且耳為附耳。《墨子·兼愛下》言:“琢于盤盂”,兩者連用,證明其功能相近,均為水器。盂有自名為“飯盂”者,是以也可用作食器。
盂
西周早期
天馬-曲村晉侯墓地M114出土
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藏
鑒,有自名,定名無誤。基本形制為口沿呈圓形,敞口,口沿向外平折,深腹,上腹部較直,下腹璧圓曲内收成底,體型都比較大。鑒在文獻中常寫作“濫”,如《呂氏春秋》言:“鐘鼎壺濫”。器名從“水”旁,可知其功能為水器,用途有鑒容、沬洗等。另外,方鑒和方尊還可合用,給尊缶中的酒加熱或降溫。
蟠螭紋銅鑒
春秋時期
隰縣瓦窯坡M29出土
現藏隰縣博物館
樂器
鈴,是習慣命名。平頂上有半環型鈕,兩側斜張,橫截面多為合瓦形或橢圓形,口部平或凹下,體量較少。鈴内有鈴舌,搖動時通過撞擊發聲。鈴除作樂器外,或許還可當作飾物。
二裡頭二期VM3:22
偃師二裡頭遺址出土
現藏社科院考古所
鐘的自名一般作“鐘”或“镈”,前面常冠以有美意的形容詞。
甬鐘則屬習慣命名。甬鐘是一種打擊樂器,流行于西周早期至戰國時期。鐘體橫截面為合瓦形。口沿中心内凹,呈弧狀。甬鐘一般由柱狀的甬、钲和鼓三大部分組成,甬鐘一般側着懸挂在架子上,鐘體呈傾斜狀。甬鐘是從铙發展而來的,铙與甬鐘相比,沒有“幹”(懸繩的挂鈎),是口向上、柄插在木棍上使用的,流行于商中晚期。
滑動檢視下一張圖檔
衛公孫編甬鐘
春秋晚期
陶寺北墓地M3011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鈕鐘的形制基本與甬鐘相同,不同之處在于其頂部是環狀的“鈕”,因而可以豎直懸挂在架子上。比甬鐘出現的晚,到了春秋時期才流行起來。
镈,自名“镈”或“鐘”,前者相比後者是專稱。體型較大,鐘的“于口”(也就是口沿部位)平齊,表面平整,沒有凸起的“枚”,截面近橢圓形。受形狀影響,聲音綿長,容易混音,故不适合單獨演奏快節奏旋律,主要用來演奏伴音,控制節奏。
編镈
春秋晚期
陶寺北墓地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兵器
戈有自名,定名無誤。戈是中國古代一種具有擊刺、勾啄等多種功能的木柄曲頭兵器。戈首一般由援、胡、闌和内構成。戈的形制多樣,有銎内戈、直内戈、曲内戈等。
戈首的各部位圖
戈
戰國時期
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藏
钺,未見自名,但與“钺”字形象甚合。一種長柄、首部具有弧刃的劈兵,钺首皆平肩直内,弧刃,由肩部向刃部逐漸開闊。
亞醜钺
商代晚期
青州蘇埠屯1号墓出土
山東博物館藏
矛,矛頭的主要部分是骹和葉。骹部中空,用以安秘。葉兩側為刃,向前兩側收攏成尖狀的鋒,兩刃的中間為脊。
商代銅矛各部位示意圖
矛
春秋早期
黎城西關墓地M8出土
黎城縣文博館藏
車馬器
車軎(wèi)、車轄(xiá),軎指位于車毂外端,套接于車軸兩頭的筒形器。銅軎表面有長方形孔,以插入長條形的轄,進而将軎固定在軸頭上。
帶轄車軎
西周中期
翼城大河口墓地M1017出土
臨汾市博物館藏
馬銜、馬镳(biāo),馬銜一般形制為兩根兩端各帶一環的銅條,互相套接而成。俗稱之為“馬嚼子”,勒在馬嘴以便馭馬。馬镳是位于馬嘴左右兩側,通過皮條與馬銜兩端相聯的馬器。
馬銜
西周
周原強家村1号墓出土
周原博物館藏
馬镳
西周
周原強家村1号墓出土
周原博物館藏
雜器
盒,一般形制為長方體狀的器腹,腹部四角、四周有爬龍裝飾,有蓋,器底有圈足、車輪、卧獸形四足等不同形态。北白鵝墓地M4出土的銅盒中殘留有大量的帶有顔色的土樣和一件銅勺,科學檢測顯示其中富含與化妝品有關的油脂、礦物等,故銅盒的功能很可能是盛放化妝品。此類銅盒主要出現在高等級的女性墓葬中,是顯示其身份的一種表現,也是古代埋葬制度的一種展現。
盒
西周
天馬-曲村晉侯墓地M63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種類豐富多樣的青銅器,展現了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們既有宗廟中祭祀,彰顯貴族身份等級的禮器,也有更富實用色彩者。但不應忽視的是,青銅背後的神聖權力,正是由其“用”所勾勒出來的。炊煮器、盛食器、酒器等是古人飲食活動的反映,編鐘、編镈等樂器折射出古人對音樂的欣賞和追求,車器、馬器勾勒出古人出行、遊玩的圖景,矛、戈等實用兵器也展現出不同勢力關系緊張、兵戎相見的局面…… 正因如此,我們才能透過青銅器這一“曆史化石”本身,窺見古代世界的波瀾壯闊。
參考文獻
朱鳳瀚《中國青銅器綜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李零《商周銅禮器分類的再認識》,《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20年第11期。
來源: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