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專家建議了,重收農業稅,農民本就應該交公糧?

作者:楠醫師說健康

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每天接收精彩内容、看到不一樣的故事

農業稅,是一種曆史悠久的稅種,曾經是國家财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也是農民的重要負擔。2006年1月1日起,大陸全面取消了農業稅,結束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征收曆史,為億萬農民減輕了經濟壓力,也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專家建議了,重收農業稅,農民本就應該交公糧?

然而,近年來,随着大陸經濟社會的轉型更新,一些專家學者提出了重新征收農業稅的建議,認為這樣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支援農業和農村的發展,打擊一些“資本下鄉”形成的“大農莊”,并鼓勵農民更加投入農業生産。

這一建議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激烈争論。那麼,重收農業稅到底有沒有必要?有什麼利弊和風險?對此,本文将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和探讨。

專家建議了,重收農業稅,農民本就應該交公糧?

一、重收農業稅的理論依據和現實動機

從公平正義的角度看,農民作為國家公民,享受着國家提供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也應該承擔相應的稅收義務。取消農業稅使得農民成為唯一不納稅的群體,這不符合稅收原則和社會公平。

從财政收入的角度看,随着大陸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轉型更新,傳統工業和商業等領域的稅收增長放緩,而新興産業和服務業等領域的稅收貢獻還不足以彌補缺口。是以,重征農業稅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以支援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的發展。

專家建議了,重收農業稅,農民本就應該交公糧?

從資源配置的角度看,取消農業稅使得土地成為一種低成本甚至無成本的生産要素,導緻土地資源的低效利用和浪費。重征農業稅可以提高土地使用成本,促進土地資源的節約和優化配置。

從産業結構的角度看,取消農業稅使得部分富裕地區出現了“資本下鄉”現象,形成了一些規模龐大、效益低下、環境污染嚴重、與當地資源禀賦不比對的“大農莊”。

專家建議了,重收農業稅,農民本就應該交公糧?

重征農業稅可以打擊這些“大農莊”的發展勢頭,并鼓勵中小規模、高效節約、綠色生态、與當地資源禀賦相适應的現代農業經營模式。

二、重收農業稅的潛在風險和不利影響

從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的角度看,取消農業稅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一個重大改革舉措,是對農民的一項重要惠民政策,也是對農業和農村的一項重要支援政策。

專家建議了,重收農業稅,農民本就應該交公糧?

取消農業稅已經形成了社會共識和法律規範,如果重新征收農業稅,不僅會打亂農業和農村的發展規劃,也會損害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引起社會的不滿和反對。

從農民收入和負擔的角度看,取消農業稅雖然為農民減輕了經濟壓力,但并沒有使農民富裕起來。目前,大陸農民收入水準仍然低于城鎮居民,城鄉收入差距仍然較大。

專家建議了,重收農業稅,農民本就應該交公糧?

同時,農民還面臨着各種各樣的費用支出,如醫療、教育、養老等。如果重新征收農業稅,無疑會增加農民的負擔,降低農民的收入,影響農民的生活水準和生産積極性。

從農業生産和發展的角度看,取消農業稅雖然沒有直接提高農業生産效率和效益,但也沒有導緻農業生産的衰退和萎縮。目前,大陸農業生産面臨着諸多困難和挑戰,如耕地資源的減少和退化、糧食安全的壓力和風險、環境污染的惡化和制約等。

專家建議了,重收農業稅,農民本就應該交公糧?

如果重新征收農業稅,可能會加劇這些困難和挑戰,影響農業生産的穩定和發展。從社會穩定和發展的角度看,取消農業稅雖然沒有根本解決“三農”問題,但也有利于改善幹群關系、緩解社會沖突、促進社會和諧。

目前,大陸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更新的關鍵時期,面臨着各種複雜多變的内外部環境。如果重新征收農業稅,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如增加城鄉差距、激化階層沖突、加劇社會不公、引發群體性事件等,影響社會穩定和發展。

專家建議了,重收農業稅,農民本就應該交公糧?

結語

綜上所述,重收農業稅雖然有一定的理論依據和現實動機,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視的潛在風險和不利影響。是以,在考慮是否重收農業稅之前,必須進行充分的論證和評估,并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和後果。

同時,在解決國家财政、地方經濟、農村社會等問題時,不能單純依靠重收農業稅這一措施,而要從多方面采取綜合性、系統性、長效性的政策措施,以促進國家财政、地方經濟、農村社會等各方面的協調發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