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好的家庭教育,從不随意給孩子貼标簽

好的家庭教育,從不随意給孩子貼标簽

好的家庭教育,從不随意給孩子貼标簽

作者:布布媽媽(爸媽精讀作者)

女兒在家裡是公認的“磨蹭”,出個門特别費勁,從叫她出門到真正離開家,總要磨叽幾十分鐘。

不僅早晨上學經常遲到,就連周末出去玩也不積極,三催四請才能讓她動一動。

平時的日常洗澡、刷牙、吃飯,更是要一直催促才能去做。

于是我每天都會對她無數遍的重複“你怎麼那麼磨蹭”。

女兒在我的反複提醒下并沒有變得麻利起來,反而是越發對我的話充耳不聞了。

原來是我不經意間給孩子貼上了标簽,才讓她變得離我所期望的越來越遠。

我發現身邊的很多父母,也在犯着與我同樣的錯誤。

好的家庭教育,從不随意給孩子貼标簽
好的家庭教育,從不随意給孩子貼标簽

多少父母,傷害孩子卻不自知

我們小區的兒童樂園每天都會有很多小朋友玩耍,孩子們湊在一起玩的時候,家長們就開始閑聊天。

一會兒聽這個媽媽說:“我家兒子從小就挑食,每次吃飯都讓我着急。”

馬上就會有别的媽媽呼應:“我家孩子更挑食,隻愛吃主食,一點兒青菜都不吃,氣死我了。”

不遠處的孩子聽到了,反駁道:“是青菜有怪味兒。”媽媽卻不以為然,堅定地認為是自己家孩子挑食,完全不考慮也許隻是小朋友的味覺過于敏感。

一會兒又聽那個爸爸叫住孩子:“你怎麼這麼沒禮貌,見人都不打招呼。”            

孩子滿臉羞澀地躲在爸爸身後,張了張嘴,不知所措。

聽到父母這些話的孩子,心裡有委屈,也有不服,卻最終隻能獨自咽下、自我消化。

父母習慣給孩子貼标簽,真的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情。

我有一個好朋友,總說自己的兒子膽子小,還給我舉了很多例子。

她的兒子小時候怕聲音、再大點兒怕滑梯、在小區裡遇到認識的人第一反應不是打招呼而是躲起來。

在孩子長大的過程中,她隻是一味地認為孩子天生膽子小,卻不加以正确地引導。

如今孩子十歲了,變得如她所說的那樣膽小,連遊樂場的設施、商場裡比比皆是的VR裝置都不敢去嘗試。

好的家庭教育,從不随意給孩子貼标簽

大部分父母并不知道,這些看似随口說說的話,實際上給孩子帶來了多大的傷害。

甚至在孩子提出抗議的時候,有的父母還會說:“我說的有錯嗎?你明明就是你這樣。”

父母總是對的,那麼受傷的就隻有孩子。

可悲的是,父母傷害了孩子,依然覺得理直氣壯。

好的家庭教育,從不随意給孩子貼标簽

那些被“貼标簽”的孩子,都在想什麼?

之前刷到過一個短視訊。

一位家庭教育實戰老師,在兩個孩子的額頭上貼“可愛”兩個字,但是孩子不知道自己被貼的什麼字。            

當他們進入教室時,老師囑咐别的家長和孩子要對這兩個孩子做出蔑視、看不起的表情。

兩個孩子随着别人的态度,心情越來越難過。老師讓他們猜測自己腦門上的字,他們猜測的是“厭惡”和“笨蛋”。

結果看到自己額頭上的字是“可愛”時,他們終于笑了出來。

從兒童發展心理學來看,兒童的心理發育、認知能力正處于起步階段,外界的影響對他們起決定性的作用。

别人的态度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哪怕他本質上是個可愛的孩子,他依然會懷疑自己是不是讓人厭惡的、自己是不是笨蛋。

《少年說》中有一個五年級男孩,他開場第一句話就大聲喊出了:“我特别想撕掉我身上調皮學生的标簽。”

好的家庭教育,從不随意給孩子貼标簽

他曾因為不服氣别人插隊而打架、帶領“探險小隊”去地下車庫探險。

這導緻了隻要他跟别的同學有沖突,老師就會二話不說先批評他,哪怕這不是他的錯。

他覺得自己已經在努力改正了,身上的标簽卻撕不下來。            

節目的最後,老師誠懇地向男孩道了歉,承認他已經改變很多了。

孩子聽到這句話,委屈地哭了起來。

活在别人貼的負面标簽中的孩子,會被打擊掉自信和自尊、對自我産生深深的懷疑。

他們會開始懷疑自己的價值,懷疑自己是否真的如别人所描述得那樣。

他們身上的“标簽”會給他們帶來無法預估的消極影響。

好的家庭教育,從不随意給孩子貼标簽

父母怎麼評價,孩子就有什麼結局

知乎上有個網友提到,從她記事起,媽媽總是貶低她,說她“連個撿破爛的都不如”。

遺憾的是她很聽話,她真的認為自己很糟糕,甚至想到了自殺。

她覺得父母在她的心裡是權威,他們的地位很高,也是離她最近的人,是以自己特别在意他們的評價。

因為一直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她經常會小聲自言自語“我好糟糕”“我太糟糕了”,這種負面情緒伴随着她的成長,在她心裡生根發芽。

大部分伴随着父母負面評價長大的孩子,心裡都會很自卑,他們知道父母不是不愛他們,隻是無意識地說出那些話。

可正是這些無意識的标簽,卻讓孩子一直記得、一直難過着。

好的家庭教育,從不随意給孩子貼标簽

美國一個心理學教授做了個實驗。

他在一個班級裡随機拿出一個名單,他說我念到名單的這些孩子,你們都是智商超高的人,要麼大器晚成、要麼很早就有成就。

一個學期過後,凡是名單上的孩子,學習成績都變好了,沒在名單上原本成績很好的孩子反而變差了。

實驗最終的結論是:當一個人被貼上标簽後,他很容易接受這種心理暗示,并朝着标簽所指的方向偏轉。

被貼上負面标簽的孩子,很容易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他們會對自己的能力産生質疑,對父母的評價産生依賴。

他們會覺得既然我被認為是這樣的,那我就是這樣的。            

長此以往,原本隻是父母評價的一個簡單标簽,就會成為他内心深處的一種自我認知。

這種自我實作的預言,有時會讓孩子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他們為了符合父母的預期,會更加努力地去表現出标簽所描述的行為。

這種行為又進一步強化了他們的自我認知,讓他們更加相信自己就是父母所說的那種人。

好的家庭教育,從不随意給孩子貼标簽

真正愛孩子,從好好說話開始

在兒童心理學領域,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叫“自我實作預言”。它指的是人們對自身潛力的自我設定,往往會成為現實。

當父母給孩子貼上某種标簽時,孩子往往會朝着這個方向發展。

他會覺得既然我被認為是這樣,那我就是這樣的。

既然如此,父母在孩子犯錯誤時,應該如何正确面對,幫助孩子越來越好呢?

1、用客觀的語言描述出問題,而不要上升到孩子人格本身

許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喜歡上綱上線。

然而事實上,收拾不好書包不代表孩子就是邋遢、考試不及格也不代表孩子就是笨。

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父母可以就事論事,隻告訴孩子問題出在哪裡,而不是貶低孩子的全部。

2、與其貼标簽,不如想辦法解決

之前看到過一篇學霸爸爸的文章,裡面講了他的女兒對數字非常不敏感。

他沒有着急、也沒有覺得是女兒“笨”,而是耐心挖掘女兒的特長。

他發現女兒喜歡塗色,就自制許多加減法的塗色紙,讓女兒從塗色中學習數學。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與其因為孩子做得沒讓父母滿意就給他貼上标簽,不如去思考如何引導孩子成長。

好的家庭教育,從不随意給孩子貼标簽

3、把負面語言轉換成正面語言

當别人說“不要去想一隻黑貓的時候”,大家的腦子裡一定會出現一隻黑貓。

這和大腦的工作方式有關:左腦接收語言後,右腦産生相應的畫面,語言的不斷重複會強化右腦的畫面。

我們用否定的語言跟孩子說話時,他想到的一定是被否定那部分内容的畫面,而否定詞會被忽略。

是以,在跟孩子溝通的過程中,盡量把負面語言轉換成正面語言,不要說“别磨蹭了”而是說“快一點、抓緊時間”,不要說“太馬虎了”而是說“下次認真一點。”

這樣孩子的腦海中出現的,就會是父母希望他去做到的那些事情。

好的家庭教育,從不随意給孩子貼标簽

父母對孩子的評價和預期,會深深影響孩子的自我認知和發展方向。

不能随意給孩子貼标簽,而是盡可能地關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給予他們支援和鼓勵,引導他們走向積極健康的方向。

如果你也曾被别人貼過标簽,請告訴自己,不要再給孩子造成這種傷害了。

作者簡介:布布媽媽,富書專欄作者,全職7年的二胎媽媽,希望與孩子一同成長,文章:爸媽進化論,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