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杜馬魯”号木船
上個世紀初,當美國“SS杜馬魯”号(SS Dumaru)木船被閃電擊中并在關島附近沉沒時,它的船員被留在救生艇上漂流了三個星期。當救生艇上的食物耗盡時,他們開始自相殘殺、同類相食。
1918年,一艘名為“SS杜馬魯”号木船開始了它的首次遠航。不幸的是,第一次航行變成了它的最後一次航行,10月16日,這艘船被閃電擊中,船上易燃的貨物着火,船員們乘坐三艘不同的救生艇求生,但他們的麻煩才剛剛開始。
一艘載有5名“SS杜馬魯”号幸存者的救生艇僅在九天後就安全抵達岸邊,而另外兩艘救生艇則海上漂流了三個多星期。其中一艘救生艇的容量遠遠超過了運載能力,随着食物和水的供應減少,情況很快變得糟糕起來。當他們獲救時,船上由原來的32人到最後隻剩下14人存活下來。
回到陸地後,剩下的船員同意将他們的生存故事中至關重要的一點隐瞞下來。多年後,船員們中的一個人終于揭示了他們14人是如何真正幸存下來的:在這些人的食物耗盡後,他們采取了同類相食的方式,吃了一些因暴曬脫水而死亡的人的屍體。
什麼是“SS杜馬魯”号木船
2006年,關島阿普拉港美國海軍基地的鳥瞰圖,距離“SS杜馬魯”号木船沉沒位置僅17海裡(約32公裡)
“SS杜馬魯”号是一艘1752噸的美國木制輪船,正如1918年俄勒岡州周日的一篇文章所描述的那樣。
根據《康涅狄格觀察家報》的說法,這是一艘82米長的霍夫型木制蒸汽船,建造得很差,由格蘭特·史密斯-波特船公司營運。事實上,當“SS杜馬魯”号木船于1918年4月17日在波特蘭市下海時,它掉進海裡的速度太快,撞到了威拉米特河上的幾艘船屋,一些船員認為這是災難即将來臨的預兆。
盡管如此,這艘船還是在那一年開始了首次遠航。1918年9月,該船由奧勒·貝倫森(Ole Berrensen)擔任船長,從舊金山市出發,在夏威夷停留,駛往關島。
值得注意的是,這艘船主要是用木頭建造的,它的貨物包括船頭的汽油、後艙的炸藥和其他彈藥,這些都是高度易燃的材料,可能會導緻一次爆炸的航行的潛在安全隐患。
10月16日,“SS杜馬魯”号木船離開關島阿普拉港,駛往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市。就在航程的最後一段,災難真的降臨了。
“SS杜馬魯”号木船的沉沒
美國關島和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地理位置
在那決定命運的一天,當“SS杜馬魯”号木船駛離關島時,船員們的頭頂上已經聚集了大量的風暴雲。沒過多久,風暴就來了,當這艘船離關島海岸隻有大約17海裡(約32公裡)時,閃電擊中了船的木制甲闆,引發了連鎖反應,船上高度易燃的貨物被點燃并爆炸。在1919年的一期《科技新時代》雜志上,船上幸存者之一塞隆·W·比恩(Theron W. Bean)寫道:閃電點燃了船上的汽油,幾秒鐘後,整艘船的前部起火了。
棄船的号令發出了。塞隆寫道,他發出了求救信号,當時船員們沖上了船上的三艘救生艇,分别是一艘小橡皮救生筏和兩艘救生艇。
在恐慌中,船員們沒有均勻地分布在船上。兩艘救生艇中的一艘離開時,20個座位上隻有9人。另一艘,塞隆不幸加入,被塞滿了。當塞隆發出求救信号,跳入水中,遊向救生艇時,上面已經有31個人了。
此時,三艘救生艇分離了,每一艘都将駛向傳回陸地的航程。
10月26日,《俄勒岡周日報》報道說,奧勒船長、他的二副和3名船員在船沉沒僅九天後被一艘運輸船安全發現,并被救起。其他救生艇仍然下落不明,還要在海上再待上兩個星期。這艘人員不足的救生艇上的9個人都會安全靠岸,但是塞隆所在的32人的救生艇就沒那麼幸運了。
人滿為患的救生艇的悲慘航程
幸存者塞隆在1919年出版的《科技新時代》雜志上發表的一篇關于他們救生艇文章中的插圖
在塞隆的文章中,他分享了一個驚心動魄的生存故事,他所在的救生艇上的32個人在海上掙紮求生。
塞隆寫道,當他們的救生艇下水後,這些人從遠處看着“SS杜馬魯”号木船沉入大海。他們劃開了,一直劃下去。到了早晨,關島就在眼前,但風向的改變和強勁的水流使救生艇不幸偏離了航線。
不久,又有一艘輪船從遠處駛來,獲救的希望來了。這艘救生艇上的船員們瘋狂地揮舞着、叫喊着,試圖示意輪船停下來,但無濟于事。輪船保持航向不變,正好從這些船員的身邊經過。
他們等了又等,等着風向轉到對他們有利的方向,或者等着看到另一艘船的出現,可情況卻變得越來越危急。他們的口糧很少,每天隻分到兩湯匙淡水和一塊硬餅幹。
一個星期後,船員們在虛弱的狀态下放棄了劃船,被抛在了海上。
大約兩周後,船員們開始因暴曬脫水而迅速死亡,到第17天,他們用光了微少的硬面包配給食物,天空仍然沒有下雨。
由于口渴,一些人拼命地喝海水,結果很快就死了。另一些人用他們的鞋子、船槳和船舷來做海水蒸發工具,把火點燃,把海水的有毒成分跟水分離,但即使這樣,每個人也隻能喝一小口水。
衛星拍攝下的關島實景圖
最後,比恩寫道,他們用一根打撈杆作為捕魚工具,成功捕獲了幾隻海豚。這頓餐食,以及他們從海豚身上獲得的水分,讓這些饑餓的人暫時松了一口氣。
第24天,救生艇終于靠近了陸地。幾周以來,随着菲律賓海岸越來越近,這些人第一次感到了希望,但首先,他們必須沖破洶湧的海浪,到達海灘。
在洶湧的海浪中,救生艇被傾覆了,把這些人扔到珊瑚礁上,他們被粗糙的珊瑚切割,被巨浪甩來甩去。之後,又有兩人在這場最後的鬥争中死去。
這些人在公海上航行了1043海裡(約1931公裡),最後到達菲律賓,在那裡他們受到了歡迎并獲救,但對他們中的許多人來說,已經太晚了。救生艇出發時載着32人,最終隻有14人幸存下來。
塞隆在他的叙述中,沒有提到的是那些死在海上的人的屍體究竟發生了什麼。
事件發生多年後,一份令人震驚的報告顯示,在塞滿食物的“SS杜馬魯”号救生艇上,途中卻出現了饑腸辘辘的人吃人的可怕現象,一些人吃了令一些因暴曬而死亡的人的屍體。
“SS杜馬魯”号救生艇上的食人報告
1918年《阿德萊德紀事報》的剪報,詳細記錄了14名“SS杜馬魯”号救生艇幸存者的到來
多年來,“SS杜馬魯”号的幸存者在分享他們的生存故事時,都沒有提到同類相食的情況。之後,在1930年,美國記者洛厄爾·托馬斯(Lowell Thomas)出版了一本關于“SS杜馬魯”号木船沉沒的書,書名為《“SS杜馬魯”号的殘骸:一個食人的故事》。
據《紐約時報》報道,弗雷德·哈蒙(Fred Harmon)向洛厄爾講述了這本書的故事,弗雷德曾是“SS杜馬魯”号上的助理工程師,也是那艘人滿為患的救生艇上的14名幸存者之一。
《紐約時報》寫道,洛厄爾為他的書所獲得的這個可怕故事的一個版本,也出現在事件發生時菲律賓海軍的記錄中。
根據這些記錄,第十八天有4個人死在了救生艇上。其中第一個是工程師,之前告訴其他船員,當他死後,大家應該吃他的屍體充饑。
于是大家照做了,他們在煤油罐裡煮肉。據報道,他們說味道很好,因為人肉吸收了海水中的鹽分,每個人似乎都感覺好多了。由于擔心鹽會使他們中毒,他們最終把鹽放在一邊。第二天他們吃得更多,這次,鹽讓每個人都感到惡心和瘋狂。
但根據弗雷德的回憶,這個吃人肉的主意來自一個名叫“喬治”(George)的叛變的希臘船員。
救生艇上的叛變
“SS杜馬魯”号木船的幸存者
洛厄爾轉述了弗雷德對事件的描述,他寫道,希臘船員“喬治”帶領幾個饑餓的救生艇船員發動了叛亂。據稱,“喬治”揮舞着一把斧頭,要求他們吃掉那些因暴曬而死亡的人。當其他一些人拒絕時,“喬治”生氣了,大喊:“我們都快死了,庫克(Cook)首領,我現在就去做。”
據稱,在“SS杜馬魯”号大副的鼓勵下,“喬治”在與中尉E·V·霍姆斯( E.V. Holmes)讨論過這樣做是否安全後,确實準備了屍體供船員食用。
據洛厄爾介紹,弗雷德說:“中尉指令希臘人把一小塊肉放在木船的桶裡,桶的形狀像一個大糖勺,然後在海裡洗幹淨。後來,木桶被分發給大家。”
弗雷德說:“‘喬治’先吃了,然後遞給碗,把肉遞給霍姆斯(Holmes),霍姆斯接過肉也吃了,進而向我們其他人表明他希望我們也這樣做。我們自己也接受了‘喬治’的想法,我們決定繼續仿效這位希臘人的做法。”
雖然他們一開始對吃掉同一艘船的夥伴屍體的想法感到害怕,但是最終還是同意這麼做。其中有船員表示:“這是拯救我們性命的唯一可能方法,對我們死去的夥伴來說,這比被鲨魚吃掉的命運糟糕不了多少。”據稱,在吃了工程師的屍體之後,他們還吃了一名夏威夷食堂男孩。
據《康涅狄格觀察家報》報道,在這本書于1930年出版後,幸存者承認為了生存而屈服于同類相食。
這個故事足夠令人震驚,但《康涅狄格觀察家報》也報道說:“關于幾起所謂自殺事件的猜測仍然存在,一些人跳船成為鲨魚的食物,而不是冒着被同伴吃掉的風險。還有一些可怕的、未經證明的謠言,在一名不幸的工程師和夏威夷食堂男孩被殺死、煮熟并吃掉之前,進行了抽簽決定。”
不幸的是,如果不是風向變了,或者如果不是路過的輪船沒注意到那隻小救生艇并伸出援手,也許,這個可怕而悲慘的故事是可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