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東漢末年各路軍閥都稱帝建國,國号會是什麼?(第三期)

作者:小文章大視野

接第二期,我們今天繼續來探讨一下讨伐董卓的各路諸侯,如果他們開國稱帝,那麼國号會是什麼呢?

第四位:孔伷

孔伷此人,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之時也是一個一閃而過的人物。他在董卓把控朝政後,經周毖等人推薦,他被董卓任命為豫州刺史。

當東漢末年各路軍閥都稱帝建國,國号會是什麼?(第三期)

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孔伷響應關東各諸侯起兵伐董的号召,也收拾兵馬,朝洛陽進發,然而,孔伷走到颍川,便開始觀望形勢,停止不前。這是孔伷最後一次出現在史書的記載中,這之後,他便消失了。不知道這位豫州刺史,最後到底是被殺死了、下野了、還是病死了。

豫州的情況比較複雜,在戰國時期分屬南韓、魏國、楚國、宋國等多個國家,這也意味着孔伷如果建國,所選擇的國号還是很多的。其中,“宋”和“韓”是比較合适的。

第五位:王匡

王匡,兖州泰山郡人,算起來和濟北相鮑信算是老鄉。他的經曆和我們前一期所說的鮑信差不多,早年也在大将軍何進手底下充任府掾,後來何進為了鏟除宦官,派遣他到老家征兵。王匡在泰山郡招募了五百多弓箭手,但是還沒等他回到洛陽,何進便被宦官殺死。王匡隻得逃回老家避難。不久被朝廷拜為河内太守。

當東漢末年各路軍閥都稱帝建國,國号會是什麼?(第三期)

諸侯伐董之時,王匡也率先響應,但是因為河内郡離洛陽很近,收到董卓的威脅也最大。不出意外,王匡那數千軍隊很快就被董卓全數殲滅了。不過,王匡也是屬于打不死的小強,他得知自己的軍隊全軍覆沒之後,立刻又動手組建新的軍隊,不久之後,王匡又成功招募了數千人,鬥志昂揚地加入到反董的偉大鬥争中去。

王匡最後是因為殺了投靠董卓的妹夫胡母班,被胡母班的親屬所怨恨,最後聯合曹操殺死了他。

王匡所在的河内郡在春秋時屬于衛國,到了戰國時屬于另一個魏國,雖然說一筆寫出了兩個魏,但是好歹讀音相同。是以王匡如果稱帝建國,便在“衛”和“魏”中間選一個吧。

第六位:張邈

張邈,東平壽張(今山東東平縣)人。這個人在當時很有名氣,是個名副其實的大俠人物,為漢末“八廚”之一。這裡的廚,并不是炒菜的廚師,而是指散财救人危難的慈善家。漢晉之時名士們很喜歡搞這些組織,比如劉表在内的“江夏八俊”,又比如之後的“竹林七賢”等等。也正因為張邈仗義疏财,是以交際圈很是廣闊,曹操、袁紹都是他的好朋友。

董卓禍亂京師時,身為陳留太守的張邈也會同關東諸侯,起兵讨伐董卓。打了個醬油之後,倒是卷入了曹操、袁紹以及呂布的鬥争中去,最後全家都被好朋友曹操殺死,而他自己則在向袁術求救的路上被部下殺死。

當東漢末年各路軍閥都稱帝建國,國号會是什麼?(第三期)

陳留郡在春秋時期屬鄭國,之後屬陳國。戰國時期魏國首都大梁城便在陳留。到了東漢時期這地方就更熱鬧了,漢獻帝繼位之前的便被封為陳留王,而曹魏末代君主禅位給司馬炎之後也被封為陳留王。曹家的陳留王名号傳了九代,一直到南齊高皇帝蕭道成繼位之後才廢除。

是以,張邈如果稱帝建國,還是有好些選擇的。從大流一些便選擇“魏”,不想和其他人有太多的雷同則可以選擇“陳”“鄭”之類的國号。

第七位:橋瑁

橋瑁,睢陽(今河南商丘)人,他在靈帝末期曾擔任兖州刺史,之後任職東郡太守。董卓禍亂京師後,各地諸侯都想出兵讨伐,但是既沒有天子的诏命,也沒有宰相的文書。當時做事情都講求一個“名正言順”。名不正、言不順便沒有号召力。在《三國演義》中,最後是曹操矯诏召集諸侯,這才有了十八路諸侯叩關伐董。而正史則是橋瑁假傳三公移書,說說董卓罪惡,天子危逼,企望義兵,以釋國難。這才得以正名,而後諸侯出兵,那就是勤王,而不是造反作亂了。

當東漢末年各路軍閥都稱帝建國,國号會是什麼?(第三期)

不過,還沒和董卓打幾仗,聯軍内部陣營反倒是自己亂了起來。兖州刺史劉岱之前便和橋瑁有過節,這次趁着出兵,順帶着将橋瑁給殺了。伐董最大的功臣,就這樣憋屈地死了。

東郡在戰國時為魏國要地,橋瑁如果稱帝,則最合适的國号便是“魏”。

第八位:袁遺

袁遺,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人,與袁紹、袁術同屬于“汝南袁氏”,論輩分,還是袁紹、袁術的堂兄。史書中對他的記載很少,他早年曾為長安令,深受大學者張超的賞識,并将他推薦給後來的太尉朱俊。之後袁遺被任命為山陽太守。

當東漢末年各路軍閥都稱帝建國,國号會是什麼?(第三期)

山東諸侯起兵伐董後,袁遺也積極響應,屯兵酸棗,但是沒有進一步的舉動。聯軍瓦解之後,袁遺便一直待在山陽,但是和袁紹的聯系依舊很密切。漢獻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袁術攻殺揚州刺史陳溫,自領揚州牧。袁紹不願意這塊肥肉被袁術吞了,于是任命袁遺為揚州刺史,讓他率兵攻打袁術。但袁遺不是袁術的對手,反而被袁術打得大敗,自己也在逃跑的途中被亂軍所殺。

山陽郡在春秋戰國時分别為魯、宋、齊三國所有。袁遺如果稱帝建國,“魯”、“宋”兩個國号比較合适。

第九位:張超

張超,東平壽張(今山東壽張)人,是前面陳留太守張邈的弟弟。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張超被任命為廣陵太守,隸屬徐州。諸侯起兵讨伐董卓,張超也起兵響應。

漢獻帝興平元年,曹操為報複仇興兵讨伐陶謙。張超和張邈、陳宮則乘機擁護呂布為兖州牧,派兵攻打曹操的大學營兖州,一開始進展得十分順利,但是随着曹操大軍回轉,呂布漸漸落入下風,而張超也在雍丘城破之後被曹操殺死。

當東漢末年各路軍閥都稱帝建國,國号會是什麼?(第三期)

廣陵城的前身是吳王夫差修建的邗城,之後楚懷王在此基礎上修建了新城,并将其命名為廣陵。張超如果建國稱帝,那麼國号為“吳”或者“楚”是比較合适的。

第十位:張楊

張楊,雲中(今山西原平縣西南)人。嚴格來說,張楊也是讨伐董卓的諸侯之一,而且,此人可是實實在在地和董卓打過仗,相比于在酸棗觀望的其他人馬,張楊可是好上太多了。不過,在《後漢書》中,他的名字隻是被用一個“等”代替了,而《三國志》中甚至連一個“等”都不願意給他了。

張楊早年也是在大将軍何進帳下效力,被何進派到上黨去募兵讨賊。董卓禍亂京師之時,張楊也起兵會合袁紹,還請來了匈奴單于於夫羅,想要與匈奴一起夾擊董卓。但會談中匈奴單于忽然挾持了張楊,然後投降了董卓。之後董卓封張楊為建義将軍、河内太守,而張楊居然心安理得地接受了。抓賊的最後變成了賊,這可真是笑話了。

董卓死後,李傕、郭汜作亂,而張楊的高光時刻馬上就要到來。漢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獻帝因為李、郭二人互相攻殺,率領百官東逃至河東。張楊于是派兵保護獻帝,還給獻帝進貢吃食和日常用物,被獻帝升為安國将軍,假節、開府、晉陽侯。

當東漢末年各路軍閥都稱帝建國,國号會是什麼?(第三期)

公元196年,張楊又護送漢獻帝來到洛陽。此時的天子已經在他的掌握之中,而張楊不知道是因為自己勢力微薄還是愚蠢,竟然沒有學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反而是将獻帝護送到洛陽就傳回了野王,還對外宣稱說他要在京都外面捍衛大漢!漢獻帝也是十分感動,拜他為大司馬、假節钺。這時的張楊,已經是官職最高的實權割據勢力了。

張楊的後來便沒什麼可說道的了,他卷入了曹操與呂布的糾紛之中,而且旗幟鮮明地站在了呂布一邊,不久之後就被部下殺死了。啧,貌似之前的張超、張邈兄弟倆也是如此。是以說在亂世之中一定要對局勢有清醒的認識,否則就和1911年末入宮當太監,或者民國三十八年初加入常凱申差不多了。

好了,這一期我們就先說到這,喜歡的朋友記得點贊收藏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