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中史華納
編輯 | 中史華納
陳凱歌的《志願軍》從上映到現在,不僅沒能複制《長津湖》的票房神話,而且遠不及本來預期的100億票房,隻獲得了8億票房,可以說是相當失敗的。
為什麼一個這麼好題材的電影卻成為了年度最大票房滑鐵盧呢?
01
《志願軍》首波口碑出爐!
近日,陳凱歌導演的新片《志願軍》上映,獲得了觀影群衆與評論界的廣泛關注,這部以中國人民志願軍為題材的大制作電影,自曝光之初就備受期待。
畢竟,這不僅是陳凱歌時隔多年後再度選擇曆史題材的作品,更是中國電影界第一個系統講述志願軍曆史的商業片,然而,在高漲的期待聲中,《志願軍》的首映卻獲得了兩極化的反響。
影片的亮點固然存在,張頌文在片中扮演北韓軍方進階将領,雖然其戲份時間很短,但表現讓人印象深刻,陳飛宇、黃曉明等實力演員的加入也令人期待。
此外,電影戰争場面的制作規模不俗,燃燒的軍火在銀幕上呈現出震撼畫面,但與之相對的是,也有不少觀影者對電影提出了尖銳的質疑。
一些評論認為,片中的某些演員明顯表演過于誇張,大喊大叫的演技讓人看了别扭,戰争場面的真實感也備受質疑,無論是軍火還是戰鬥鏡頭,都透露出一種做作的氣息。
特别是與近年來其他戰争題材電影的制作水準相比,《志願軍》在這方面的表現并不出衆,還有觀影者直言,電影對曆史事件的創作處理過于随意,犧牲了曆史的嚴謹性。
影評人也注意到,與陳凱歌早期代表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和情節設定相比,《志願軍》在這些方面的表現比較平庸,電影片段的銜接不夠流暢,故事講述也顯得有欠連貫,一些橋段的設計更是讓人費解,與電影主線關系不大,總體節奏感不強,也影響了觀影體驗。
盡管遭遇了這些質疑,電影還是獲得了一些較為正面的評價,有觀衆表示,《志願軍》成功喚起了對重要曆史事件的回憶,并對參戰先烈表示敬意。
一些評論認為,電影可能因創作手法的保守而無法打動年輕觀衆,但作為讴歌曆史的作品還是大有可取之處,畢竟,這是中國電影界首次嘗試系統講述這一曆史題材。
綜合各方反響看,可以說《志願軍》這部主旋律商業大片的首映回響兩極分化,它能否依靠口碑在後續上映中獲得較好的票房,還有待時間檢驗。
02
《志願軍》和《長津湖》相比到底差在哪?
《長津湖》憑借個性化角色和緊湊的戰鬥場景感人肺腑,《志願軍》站在宏觀高度記述了抗美援朝全過程
《長津湖》和《志願軍》都是抗美援朝題材的優秀電影,但兩者在創作思路、内容選擇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
《長津湖》聚焦于長津湖戰役中的鋼7連,通過新兵伍萬裡的成長描寫了梅生、餘從戎等個性化英雄人物,戰鬥場面細緻入微,《志願軍》則從1950年到1953年全方位描繪了抗美援朝的曆史程序,出現的200多個曆史人物都在完成屬于他們的傳奇故事。
《長津湖》改編自蘭曉龍的《冬與獅》,《志願軍》改編自蘭曉龍另一部未出版的作品《戰與祀》,《冬與獅》中的長津湖戰役素材被拿出單獨改編,《戰與祀》中的西線素材則成為《志願軍》創作藍本。
《長津湖》側重細緻入微的人物刻畫和連貫的戰鬥場面,《志願軍》側重宏觀地呈現曆史全貌,兩者各有千秋,兩部電影在品質上不相上下。
《志願軍》呈現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曆史細節,如彭德懷率先渡江、伍修權在聯合國大會上駁斥美國等,它同時描繪了軍事戰場和外交戰場,與松骨峰戰鬥交替出現的聯合國會議場面相呼應,展現了中國外交家的智慧與膽識。
兩部電影各有側重,《長津湖》感人至深,《志願軍》宏大精彩,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讴歌抗美援朝曆史,無論喜好哪種風格,觀衆都能從中汲取力量,增強民族自豪感。
進一步來說,《長津湖》中出現的人物大多經曆了精心的刻畫和塑造,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梅生性格樂天知命、餘從戎熱血沉穩、雷睢生機靈搞笑、平河内斂睿智,每一個角色都能久久留在觀衆記憶中。
電影《志願軍》裡的人物則更加貼近真實曆史,如彭德懷、鄧穎超、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的形象都得到精準還原。
在戰争場面的表現上,兩者也各有特色,《長津湖》通過大量特效增加了畫面的沖擊感與代入感,觀衆仿佛身臨其境,與鋼7連一起經曆了漫天槍火,而《志願軍》更注重場景的曆史還原,最大限度恢複了當年的戰場環境。
當然,兩部電影都避免了血腥畫面的過度渲染,保持着莊重的電影語言,沒有出現低級趣味的成分,無論是描述人物還是宏大場景,都遵循着對曆史的尊重。
03
《志願軍》張頌文演技可圈可點
電影《志願軍:雄兵出擊》以抗美援朝戰争為背景,講述了中國人民志願軍英勇抗擊美軍的故事。
該電影演員陣容強大,在精彩演繹戰争英雄的同時,也塑造了一些支援前方的外交工作者形象,張頌文就出演了外交官伍修權一角。
盡管伍修權的戲份不多,但是張頌文卻憑借自己紮實的演技,将這個沉穩内斂而又堅定意志的外交官形象刻畫得很鮮活。
張頌文恰如其分地還原了伍修權在重要國際會議上的儀态和台風,他入場時的舉止走姿,都自有一股不卑不亢的威儀感,這與伍修權在當時亮相國際舞台,代表新中國堅定國際地位的使命十分吻合。
在發言表态時,張頌文通過面部表情控制,聲音的掌握,将伍修權的穩重、堅定和内心的自信演繹得很到位。
尤其是那句“中國人民已經站起來了”,張頌文以渾厚溫潤而不失力度的聲音演講,語氣中透着堅定,為觀衆勾勒出一個鎮定從容的新中國外交官形象。
張頌文還恰到好處地刻畫出了伍修權性格中穩重内斂的一面,在面對西方國家代表的質疑或不友好時,伍修權沒有直接硬碰硬,而是以沉穩的态度來應對,并以理性的論點反駁,展現出新中國外交官淡定從容的風度。
在一些與其他中國外交官的對手戲中,張頌文也表現出伍修權為人低調穩重的性格,他更多是在聽取不同意見,而不是急于表态,這種内斂和理性思考的狀态,加深了觀衆對這個外交官内心世界的了解。
可以說,張頌文通過對伍修權這個曆史人物的精彩诠釋,成功塑造出一個淡泊内斂而主張理性,外強中幹而志在高遠的新中國外交官典型形象。
在有限的戲份中,他以細膩演技刻畫人物内心,展現出色的表演功力,為觀衆呈現了一個立體生動的人物角色,獲得觀衆認可。
這也展現了張頌文過硬的演技,他能夠快速透析人物性格和表達其精神核心,伍修權在當時的環境下,能堅持理性務實的外交風格,确立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張頌文通過表情、動作、語氣等多方面細節刻畫,将這個角色演繹得曆史感十足。
張頌文多年來在影視界默默積累,不斷提升自己的演技,他曾在多部作品中展現過他對人物心理和情感的精準把握,以及成熟穩定的演技功底,《志願軍》中伍修權一角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04
陳飛宇想紅想瘋了?
反觀之,陳飛宇作為陳凱歌的兒子,憑借家世背景在娛樂圈嶄露頭角,但他在最新電影《志願軍》中的表現卻飽受争議,被指摘演技生硬、強出頭露鋒芒。
針對外界的批評,陳飛宇坦言自己當初确實想走捷徑實作演藝夢,但現在漸漸意識到演員要沉下心來磨練演技,而不是靠熱搜吸睛球。
陳飛宇生于名門,自小受到熏陶,有強烈的演藝夢想,但他長期處于父親光環的籠罩下,既想證明自己,又想借助父親的影響獲得資源和關注。
于是在《志願軍》中,陳飛宇選擇扮演重要角色,希望能借此機會一鳴驚人,但結果卻适得其反,他的眼神和語氣被批評不夠自然,與角色設定格格不入。
其實,陳飛宇在早前的作品中,也多次因演技問題而遭遇負評,比如在《青春鬥》中,他飾演男主角程欽,卻被觀衆認為太生硬。
而在《妖貓傳》中,他同樣未能進入角色,但由于作品本身獲益,這些瑕疵并未引起太大争議。
陳飛宇渴望成名,但又缺乏充分的演技積累,于是他選擇繼續打熱搜來博眼球,通過營銷吸引關注,他在路演中大談拍戲趣事,或是透露片場内幕,但這些與作品無關的話題最終無法掩蓋他在表演上面的不足。
經過這次的教訓,陳飛宇表示要沉下心來磨練演技,他認為,演員要通過不斷仔細體會不同角色,深入了解人物情感,來逐漸完善自己的表演。
這需要漫長的沉澱和積累,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時,他也表示不再刻意制造噱頭吸睛球,而是回歸演技本質,通過作品說話。
陳飛宇的經曆也對其他演員有啟發作用,在這個注重流量和熱度的時代,許多演員選擇博眼球和制造噱頭,但這往往治标不治本,無法從根本上提升自己的演技。
演員還是要紮實地修煉内功,隻有具備了堅實的表演基礎,才能迸發出耀眼的光芒,相信陳飛宇修改後的态度也會獲得觀衆的認可和支援,并在未來有更多精彩的作品。
然而,陳飛宇想紅的心理也能了解,作為80後,他所處的時代崇尚個性自我實作,成功就是一切,年輕人都渴望迅速成名成家,實作自我價值,陳飛宇也不例外,他希望借助家庭影響力獲得捷徑。
其實,陳飛宇也付出了不少努力,隻是方式可能有些誤區,他為了形體角色鍛煉身材,為了表演在地上爬行,這說明他的敬業精神還是值得肯定的,隻是他過于在意網路曝光和熱度,而忽視了演技的培養。
陳飛宇的遭遇也反映出娛樂圈的亂象,資本運作大行其道,粉絲經濟持續升溫,讓藝人不得不依靠營銷來維持知名度,如何在娛樂化和商業化的大環境下堅持演藝本質,是所有演員需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