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遇國慶,為期8天的“超級黃金周”火爆落幕,8.26億人次出遊,旅遊收入7534.3億元。伴随旅遊市場的強勁複蘇,一批新興職業人也開始活躍起來,像民宿管家、漢服妝造師、寵物寄養師和汽車租賃專員等。
實際上,不論是住民宿體會當地民俗風情,穿漢服拍國風範的照片,還是安置好寵物更自由地出行,都和人們在節假日裡的“吃穿住行”密切相關。新興職業人群的背後正反映了目前蓬勃發展的新經濟、新業态。
以寵物托管行業為例,據艾瑞咨詢釋出的《2022年中國寵物消費趨勢白皮書》,去年大陸城鎮寵物市場規模接近3000億元,預計未來三年大陸寵物行業複合增速在14.2%,2023年其規模将達到4456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新業态下的新職業,在起步階段也存在不少痛點。例如,由于從業者素質良莠不齊、行業缺乏更細緻的規範和監管等,而出現了很多“不了了之”的糾紛。
一天十幾單,一周入萬元
“國慶幾乎每天都接9-10單喂貓,特别累。時間也不夠用,早上九點出門,晚上八九點才回家。”一位在“十一”假期兼職上門喂貓的部落客在筆記中表示。
據北京商報記者觀察,小紅書上,像這樣利用這8天黃金假期喂貓遛狗的人不少,甚至有人用一周就賺到了一個月的工資。一位在上海做網際網路營運的“95後”就稱,這個國慶兼職喂貓遛狗,平均一天15-16單,賺了1萬多元。
大多數喂養筆記都比較簡明扼要,主要包括喂養員個人情況介紹、收費标準、服務内容和注意事項。收費方面,一般按照居住地公裡數和喂養隻數來收費,例如,3公裡内一隻貓或者中小型犬30-40元不等,而陪玩、洗護等服務再單獨收取費用。此外,節假日期間,部分訂單的價格還會有2-3倍的增長。
和寄養相比,近幾年上門喂養服務開始越來越火。一位養貓多年的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一方面,上門喂養的價格要比托管寄養便宜;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寵物出現換環境應激和交叉感染等情況。而且現在入戶喂養前基本都要求喂養員全程拍攝視訊,或者戶主家裡有安裝監控”。
不少寵物店也開始做起上門喂養服務。一家在北京朝陽區做寵物貓美容和寄養服務的店家表示,針對店裡的老客戶和周邊3公裡之内的顧客會提供上門喂養服務。“相比一些兼職人員,我們有線下門店,上門喂養也會更令人放心。并且‘雙節’期間,我們的寄養房間也是全滿的,中秋之前就訂完了。”
上述店家指出,店内寄養主要按照空間大小收費,具體模式和人入住酒店是一樣的,按照一晚來計費,次日退房。“小房間、中房間和大房間分别是99元/晚、129元/晚和149元/晚。另外,還有299元/晚的VIP房間,一般能寄養3-4隻貓。像離店洗澡服務是單獨收費的,這個也是寵物店的招牌項目,基礎洗護是239元/次,不包括開結、去油和SPA等。”?
“旅遊越熱,寵物寄養生意越好”
據文化和旅遊部資料中心測算,今年“雙節”期間,國内旅遊出遊人數8.26億人次,按可比口徑較2022年增長71.3%,較2019年增長4.1%;實作國内旅遊收入7534.3億元,按可比口徑較2022年增長129.5%,較2019年增長1.5%。
另據中國移動梧桐大資料統計分析,這個假期中長途出遊持續升溫。200公裡以内的短途遊占比達到38%;200-500公裡的中等距離出遊占比32%;500公裡以上長途遊占比為30%。從遊客出遊天數上看,3天及以上的出遊人數占比最高,達到60%。
全職寵物家庭寄養師李瑤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旅遊越熱,寵物寄養生意是越好的。“從去年底到現在,我一直都在接單,原本是副業的,現在已經變成主業了。平日裡遇到寵物主人周末出遊或者出差都會接單,春節和‘十一’長假又是最熱的時候。”
李瑤指出,“我現在主要做寵物狗家庭寄養,小型犬一天69元,中型犬一天89元,節假日會浮動20-30元。平均算下來,一個月也能掙到7000-8000元左右。現在很多人都會養寵物,尤其是北漂和滬漂等大城市的年輕人,疫情期間,周圍養寵物的人更是越來越多,疫情後旅遊需求暴漲,安置寵物成了很多人的剛需”。
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顯示,2022年,中國寵物食品、寵物用品和寵物醫療及服務市場三大賽道,其規模分别為1136億元、416億元和1062億元;2015-2022年,三者的複合增長率分别為19.0%、15.6%和17.7%。
值得注意的是,李瑤認為,越來越多的家庭寄養和上門喂養服務走熱,是因為對寵物的養護越發個性化和精細化了,而一些正常的寵物店不能完全滿足需求。
“住在大城市的很多年輕人還是會與周圍人保持一定的距離,對于人情上的往來會覺得麻煩,是以也不太會經常拜托朋友照顧寵物,但又會為自家寵物尋求更人性化的服務。”李瑤說。
火熱背後的新課題
雖然寵物寄養師和上門喂養員的出現,解決了不少寵物的看管需求,但是這背後仍然存在不少問題,甚至還出現了鬧上法庭的糾紛。
據媒體報道,“雙節”前,北京市豐台法院方莊法庭就開庭審理了一起寵物店索賠醫藥費案件。一對夫婦花費280元寄養費,将愛犬寄養5天4晚後,接回家發現,狗狗開始嘔吐便血,經檢查感染了犬瘟和犬細小病毒,最終夫婦倆又花3000多元的醫藥費将其治療好。但向寵物店讨要說法時,卻發現當初簽訂的合同上,列出了“由于不可控因素發生感染烈性傳染病,本店不負責賠償”的免責條款。
對此,寵物店老闆則認為,送來和接走時,狗狗的狀态都是正常的,而寄養時段重合的其他狗狗們也從未發病。是以,沒有證據證明狗狗是在店裡感染的,自己也并不存在責任。
“這種情況很難辦,周圍很多人不輕易把寵物送出去也是這個原因。出了問題,寵物受罪,最後也找不到負責人。不像狗狗需要遛,貓貓相對比較好養,加上換環境容易應激,是以送出去寄養一般都是下策。”上述養貓多年的人士說。
河南澤槿律師事務所主任付建表示,寄養問題首先是安全問題,各類寄養機構良莠不齊,無法确定寄養機構是否為合格機構。如果選擇機構不合适、不正規,動物很有可能生病或丢失。其次是糾紛責任問題,對于可能的事故,并不能做到事前約定好如何擔責。最後還可能涉及虛假宣傳和不合理收費等問題。
“面對這一類的新興職業,監管的難點有三:一是定位難,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來準确定位和了解該職業的特點和需求;二是相關的法律法規可能相對滞後,需要及時跟進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三是需要開發新的監管手段和工具,以适應新職業的特點和發展。”付建說。
以寵物寄養為例,付建認為,為保護寵物主人和寵物寄養師的權益,需要建立健全的行業政策法規和責任劃分機制。政府應加強對寵物寄養行業的監管,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确寵物寄養師的資質要求和責任範圍。同時,寵物寄養師和寵物主人之間應簽訂明确的合同,明确雙方的權益和責任。此外,建立寵物寄養師的資格認證制度,對從業人員進行教育訓練和考核,提高行業的專業水準和服務品質。
目前,大陸已經出台了《動物防疫法》《動物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其中包括對寵物寄養行業的一些規定。此外,一些地方性的規定和标準也在逐漸完善,例如,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寵物寄養服務管理辦法》等。(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