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果:投入數千人、斥資近百億,華為換掉甲骨文ERP為什麼這麼難?

作者:觀察者網

近日,英國第二大城市、同樣也是歐洲最大地方政府的伯明翰市政委員會/市議會在官網發出“114條款通知”,實質性宣布破産。當地政府表示,采購甲骨文(Oracle )IT系統給财政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伯明翰市政府原先使用思愛普(SAP)的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下簡稱ERP)系統,該系統已經運作了近20年,為了更适應技術趨勢,伯明翰市在2018年決定将資料遷移到基于Oracle Fusion雲的SaaS平台,預計成本為1900萬英鎊,但經過三年的延期,今年5月披露的資料顯示,其成本可能高達1.255億英鎊。

陳果:投入數千人、斥資近百億,華為換掉甲骨文ERP為什麼這麼難?

英國伯明翰陷入“事實性破産”,群眾擔憂公共服務縮水 圖源:新華網

今年早些時候,人們發現甲骨文系統不适合地方政府,因為它主要面向制造業和貿易組織。在資料從SAP遷移到到Oracle系統的過程中,因為某些功能的缺失,部分政府業務一度不得不以手動的替代方式開展,IT團隊被要求在Oracle系統上重建這些定制功能,這導緻了項目延期和大量額外費用的産生。

值得注意關注的是,西方廠商長期在作業系統、資料庫、中間件、程式設計工具四大基礎軟體領域處于壟斷地位,并以此作為針對俄羅斯和中國相關企業的制裁手段。華為被制裁後,曾花費大量資源打造相關基礎軟體,僅在開發MetaERP替代Oracle系統上,華為就組建了數千人的團隊,花費三年多時間和近百億資金,并聯合一衆軟體生态夥伴才得以剛剛完成。

另一方面,除華為之外,包括“三桶油”、國家電網在内的許多央國企和大型企業都是國外ERP系統的長期使用者,同樣面臨國産替代的迫切需求。

替換ERP系統為什麼如此困難?華為的相關軟體能否複用到其他有需求的企業?在場景驅動下,中國軟體市場是否會産生新的業态?科工力量就這些問題專訪産業數字化專家、中國企業知識開源計劃布道師陳果,以下為訪談實錄:

科工力量:伯明翰政府破産的通告發出後,有媒體提到關于ERP系統遷移造成大量費用和時間成本的問題,您是否關注?

陳果:我看了網上報道的伯明翰項目的實施範圍,包括财務、人事和采購等标準的 ERP内容,這是一個典型的服務機構ERP 項目,據說當地政府使用SAP系統已經20多年。

從ERP的市場占有率上來講,SAP比 Oracle更大一些,尤其歐洲還是SAP的大學營。不過似乎英國人搞SAP 換 Oracle 也是無獨有偶,我恰好關注到另外一件事情,香港某最大的公用事業公司,使用 SAP 很多年,是香港最大的 SAP 客戶之一,管理層大都是英國人,前端時間他們也宣布啟動了從老版本SAP ERP切換到Oracle的SaaS ERP解決方案。

陳果:投入數千人、斥資近百億,華為換掉甲骨文ERP為什麼這麼難?

甲骨文公司(Oracle) 圖源:新浪科技

可能英國人有一種觀念,如果ERP 核心系統要徹底上雲和轉SaaS(軟體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的話,因為Oracle公司的雲轉型比SAP走得更快、更徹底,這也展現在一些第三方評測機構的報告上,是以 Oracle 可能是一個更好的選擇。我猜這也許是你提到的伯明翰市政府換 Oracle 的初衷。

從我個人角度來說,我認為從SAP ERP切換 到Oracle ERP SaaS 并沒有那麼容易,因為 ERP這種核心系統涉及的業務面太廣, 經過多年使用,通常會有很多老系統上的定制化開發,進行異質系統遷移,風險很大。我的觀點是,除非是老系統實在不能用了,或者整個業務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否則沒什麼必要換ERP系統。畢竟已經使用了将近20年,如果隻是為了技術更新換代原因,或者因為花掉預算為換而換,其實風險是很大的。

科工力量:延伸到國内,特别是之前華為遭遇美國制裁,被迫放棄Oracle,花費大量資源投入自研ERP軟體。國内很多大型企業也在投入資源做軟體硬體自主化。能否談談您了解的情況?

陳果:如果我們僅就ERP軟體領域談這個問題,在今天國内ERP市場上,SAP的份額要比Oracle大很多,再加上Oracle早在10年在中國市場上就主動采取了市場政策調整,今天在傳統 ERP 軟體市場上已經沒有什麼影響力了,Oracle目前全面主攻ERP SaaS,包括中國公司出海的市場。

很多大型央企都是 SAP 的傳統使用者,例如中石油、中石化和國家電網等,由于 ERP 在這些超大型企業的管理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他們仍在 SAP ERP 上投入了大量資源。這些企業在十多年前就在集團下屬的各家企業分别實施了 SAP ERP,最近這些年,完成或正在進行集團級的SAP“大集中”,投資都是數以億計。

陳果:投入數千人、斥資近百億,華為換掉甲骨文ERP為什麼這麼難?

2023年4月20日,華為宣布已實作自主可控的MetaERP研發,并完成對舊ERP系統的替換

從現實情況來看,用國産軟體切換國外大型 ERP 系統大緻有三條路。

第一條路是某些“高仿平替”産品的路線。例如有些家軟體産品的使用者界面、操作習慣、名詞術語等跟國外軟體非常接近,對過去長期使用國外 ERP 軟體的企業來說,這意味着相同的使用習慣,使用者抗拒低,切換阻力小,不過這種做法存在一定的知識産權風險,另外,國内公司也不一定能吃透國外 ERP 公司多年積累的技術,ERP 這種複雜的系統不是光看樣子長得像,就能順利使用的。

第二條路是用國内ERP軟體行業龍頭企業的産品進行替換。據說華為剛遭遇制裁時,确實論證過用國内企業的相關ERP産品去替換 Oracle,但結論是很難達到他們的需求,最後不得已走上自研的路線。

因為大型企業ERP軟體的能力涉及兩個層面,一是技術實力,二是業務邏輯,即使我們現在國内 ERP軟體公司的底層技術已經達到國際水準了,但ERP軟體所包含的業務邏輯本身是從衆多企業的業務實踐中抽象出來的,而國内軟體企業在這方面還需要沉澱。尤其是SAP軟體長期被世界500強級别的企業使用,在不斷使用中疊代改進,而國内 ERP軟體企業長期來服務于較小體量、管理水準落後的中國企業,缺乏機會和經驗。

第三條路是自研,這是現在包括華為在内的很多公司選擇的路,但自研也沒那麼容易。

就我在行業裡了解到的情況,華為的自研之路分為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華為從90 年代就開始使用 Oracle ERP,到 2017年左右開始着手新一代ERP的研發,當時主要有兩個背景,一是華為整體的雲轉型趨勢,因為原來ERP軟體的技術架構比較老舊,華為有動力将其遷移到雲架構上,這是技術上的原因;

二是華為當時已經意識到了地緣政治的風險,為了應對風險,保證業務連續性,從那時開始,他們就着手在舊系統的跑道旁邊搭建一個“副跑道”,業務主要還是運作在老系統的“主跑道”上,一旦遭遇制裁,副跑道就可以啟用,同時,逐漸地把各項業務遷移到副跑道上。

第二階段是從2019年受制裁到今年4月公開宣布實作自主可控的MetaERP研發成功,在這個階段,Oracle公司已經不能為華為提供服務,華為花了大約4年的時間全力自研,投入了大量資源,據我所知,華為投入了千人級自有資源,另外還有千人級的外包團隊,算起來資金是百億元級别的。

第三個階段是華為的MetaERP上線之後到未來5-10年,目前華為的自研産品主要是以自用為目的,如果要變成商品軟體走向市場的話,我估計需要至少5-10年的時間來沉澱和疊代,滿足外部企業需求,此外,還需建立服務夥伴的生态。

科工力量:對于中國其他企業,特别是央國企來說,他們同樣面臨制裁風險。有沒有必要像華為一樣投入這麼巨大的人力物力去自研一套系統“重複造輪子”?華為的産品或服務能否複用到其他企業?

陳果:你提到的其他大型企業試圖自研ERP軟體的情況,據我所知确實存在,比如某些國企的SAP系統的自研替換項目,資金投入遠遠低于合理範圍,進展無法令人滿意,坦白說,我認為很多大型國企在 ERP 自研上的投入水準,顯著低估了ERP 系統開發和實施工作的複雜性。

ERP不是一個純IT項目,它是整個企業管理體系的建立,需要高度标準化、現代化的管理成熟度。拿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的标準化來說,就要把企業自身的職級、薪級、職業發展、績效管理等等次元做一整套标準化建設,才能把 ERP 裡的人力資源管理功能發揮出來,否則就隻能叫一個公司人員“花名冊”系統。

陳果:投入數千人、斥資近百億,華為換掉甲骨文ERP為什麼這麼難?

圖源:新浪科技

從長遠來看,我個人希望中國有ERP軟體公司能夠崛起,服務于中國的大型企業。我也非常看好華為ERP軟體走向市場,因為華為确實是中國少有的兼具技術能力和現代化、國際化管理水準的大企業。

但就目前來看,即使是華為的這套 ERP系統,也還需要大量時間和實踐去沉澱、優化。這涉及另一個層面的問題,那就是中國市場上會不會出現大的通用ERP軟體?其實這是企業軟體産業的歐美、日本和中國的不同發展模式的問題。

為什麼ERP軟體首先出現在歐美?在同一年代,日本企業的規模和軟體開發能力也不比歐美差,為什麼日本就沒有出現ERP 軟體呢?

因為ERP軟體代表的是一種對資訊進行标準化管理思想。舉個例子,對于一個簡單的物料,比如一個杯子,在SAP系統會有幾十個領域、幾百個字段來定義它,這本身就說明在大型和複雜的組織中,它對任何事物的管理都非常精密,而這種精密通過很多大型企業都使用一個标準化的SAP軟體,變成了社會通用的事實标準,隻要是使用SAP的企業,都共同遵循這個标準。

ERP系統的實質就是一個社會性的、組織營運的标準化。

把這個問題再延伸一些,歐美社會經過200多年的工業化程序,在100多年前的一戰期間發展出科學管理理論,弗雷德裡克‧泰勒提出,通過優化勞動任務的執行方式和專業分工來提高生産品質,組織可以制定标準化的工作,然後由受過專門訓練的管理人員來負責。

幾年後,亨利·福特建立了現代化流水線生産模式。1960年代,管理會計的概念逐漸普及,成為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1970年代出現了産供銷協同的物料需求計劃(MRP)算法,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西方形成了一整套社會性的标準化企業管理體系。

陳果:投入數千人、斥資近百億,華為換掉甲骨文ERP為什麼這麼難?

亨利·福特 圖源:pixabay

這種标準化與兩個因素息息相關,一是資本驅動企業增長,二是“職業經理人”制度。歐美的大企業基本都是被資本催長起來的,資本總是希望企業将創新精力用于産品和營銷創新,在企業管理層面不需要搞啥創新發明,隻需要做到平均水準和對股東資訊透明;這也導緻“職業經理人”的産生,“職業經理人”是在企業間流動的,如果A公司和B公司的管理流程和術語都不一樣,“職業經理人”也就無法發揮作用。

我一直有一個觀點,ERP軟體是一種“大國重器”,SAP軟體号稱全球500強企業有80% 都在使用,軟體持續運作、疊代了20多年。從這個角度來看,它需要舉國之力去協調開發,即使是華為投入那麼大的資源去做,也并不是充分的。

回來說為什麼日本沒有ERP?首先,日本是财閥經濟,财閥之間很難形成管理标準化,不同企業的做法肯定不一樣,是以你聽說“豐田生産模式”、“京瓷阿米巴”一類的管理學名詞,都有鮮明的企業特點;此外,日本企業大多采用終身雇傭制,大學畢業後進入一家公司,一直工作到退休,很少人員流動,是以也不存在跨企業的管理經驗交流。

是以日本沒有出現ERP這樣的通用型企業管理軟體,日本的大企業使用的管理軟體大都是自研的,在大連,對日軟體外包甚至成為一個行業,日本大企業都會把自己的管理know-how沉澱出來,把軟體需求寫清楚,然後找到中國的碼農們做開發,這就是企業管理軟體的“日本模式”。

回到華為自研的ERP軟體能不能走向市場的問題,我認為,中國的實際情況介于歐美和日本之間。

中國的工業化程序是速成的,1992年改革開放,乃至2000年加入 WTO以後,中國的企業現代化才開始高速發展,是以社會标準化的體系還不夠成熟,許多企業管理者也缺乏工業時代思維,有些還存在“小農思想”,哪怕是一些大企業,他們的老闆也是在用小農思想做管理,用“包産到戶”這種農業管理方法來激勵産業勞工的積極性,這不是一種現代化的工業組織形式。

中國企業在自身發展到一定規模時,有些自然而然地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有些開始主動擁抱了歐美的标準化管理模式,比如,華為早年就下了很大的決心向IBM學管理,我在 IBM 工作過十多年,在其他歐美公司也工作了十多年,其實在我來看,IBM的管理體系不是他們家獨創特有的,都是大型歐美公司通行慣例的标準化管理而已。

一些大型央國企在十多年前非常積極地大規模上ERP系統,他們的動力主要有二,一是當年中國加入WTO,國資委成立,要求管理與歐美接軌,二是當時很多國企改制,需要赴美上市,在财務規範上要符合美國資本市場的要求。

陳果:投入數千人、斥資近百億,華為換掉甲骨文ERP為什麼這麼難?

圖源:央廣網

同時,中國也有很多自成體系的大企業,比如一些其他央國企和民營企業,有許多獨具特色的企業管理文化,相對來說也比較封閉。

華為的自研ERP如果要大規模鋪開,那就意味着華為的企業标準成為整個中國社會企業标準化運作的共識,目前有沒有到這個程度呢?除了華為有沒有别的企業做這件事呢?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時間。

另外一種可能是,如果在中國全社會沒有形成對于企業管理模式的共識,中國就不會有一統江湖的ERP軟體,久而久之,也許“套裝ERP”這種企業軟體形式在中國就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日本模式,各家大型企業都自研自用軟體。

中國有沒有可能出現歐美和日本之外的第三條路呢?有的,就是“有中國特色的ERP軟體”,不是像 SAP 那麼龐大雄偉、緊密耦合的複雜系統,業務标準化程度沒有那麼高,可以稱為“半标準化、半定制”的企業管理軟體,實際上中國的軟體龍頭企業,例如用友、金蝶等,目前看起來都在走這樣的中間模式,這個模式是否走得通,還需要對市場進一步觀察。

科工力量:中國的市場生态是多元的,還有大量小微企業,半标準化的問題在哪裡呢?

陳果:從企業使用ERP軟體的邏輯出發,他們的訴求是很現實的。

從一般大型企業管理者的角度來看,世界500強中80%都在使用SAP軟體,那麼,是不是對SAP的使用和了解越深,就意味着越接近世界500強的管理水準?如果使用半标準化的企業管理軟體,一部分自己定制,确實有可能強于世界500強的管理水準,但更大的可能,或許是弱于這個“平均水準”。

小微企業自己也不可能有足夠的資源投入軟體自研,現實上他們一定是選擇标準化的産品,充分利用公共基礎設施,采用 SaaS 模式來降低自己的 IT 使用成本。

科工力量:最後一個問題,我們不僅僅看ERP軟體,還想請您對國産企業服務軟體的未來整體發展做一個期望和寄語。

陳果:企業軟體分幾層,我們分别來說。

第一條跑道是剛才談得很多的ERP,還包括 CRM、HCM 、PLM等,統稱“企業解決方案型軟體”,它的前景取決于中國企業本身的管理标準化程度,如果标準化程度高,它就是一個大的軟體産品市場,如果标準化程度不高,它就是一種IT服務市場,一群軟體工程師圍繞企業需求,進行定制化開發。

中國确實不一定需要遵循西方标準,但是探索一條适合自己的路,也需要付出大量成本。我個人也在從事推動中國企業管理的标準化相關的工作,歡迎大家關注我最近在做的“中國企業知識開源計劃”,這個計劃得到了國内不少頭部企業解決方案軟體公司的支援。

第二條跑道是更底層的算力、雲計算、資料庫,還包括辦公軟體、低代碼開發工具等等,這條跑道的未來一定是國産化替代,因為這些涉及的是純技術問題,中國是不缺技術的,難的都是人的問題、社會性的問題。

我認為中國還有可能會出現一條新跑道,就是面向最終使用者的平台型軟體,因為ERP是用标準化、結構化解決問題,随着技術的發展和現代社會發展節奏的加快,很多企業和個人需要處理大量非結構化的資訊溝通,比如企業微信、飛書這樣的工具現在很受歡迎,這樣的平台會促進低代碼這種開發模式的流行,有可能對複雜“企業解決方案軟體”産生替代效應。

科工力量:如果就最後這一點展開的話,其實人工智能到底能幹什麼,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

陳果:是的,人工智能對傳統的企業應用範式可能會構成很大影響,是以ERP的國産替代不一定是複制一套ERP,有可能會産生新的軟體形态。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内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将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陳果:投入數千人、斥資近百億,華為換掉甲骨文ERP為什麼這麼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