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國正處于政治動蕩的時期,而這一年,發生在同濟大學的一段悲壯曆史,成為了中國教育界的佳話。這段曆史以前同濟大學校長周均時的犧牲為終結,他的一生充滿了堅韌、忠誠和無私奉獻的精神。
周均時,本名周烈忠,生于一個堅毅的時代,也鑄就了他堅韌的性格。他的求學之路早在15歲時就開始,踏上了遠赴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的旅程,主修數學、力學和彈道學,這一選擇為他未來的學術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周均時并不隻是一位普通的學者,他超越了時代,對火箭技術和太空飛行這些當時還隻是理想的領域充滿了熱情。他的學生回憶道,周均時不僅能講清這些領域的原理,還能激發學生們的興趣,使他們享受到了學習的樂趣。
周均時的學者之路并沒有讓他變得浮華,他一直保持着樸素的生活方式。不喜歡西裝革履,經常身着簡樸,帶着一頂呢帽。他的外表并沒有掩蓋住他的學識和才華,這讓他成為中國歸國人才中的翹楚之一。
然而,正是這種學識和才華,使得周均時成為抗議“飛狗院長”孔祥熙的重要人物。孔祥熙及其家族在香港滞留期間的奢侈行為激起了民憤,而周均時毅然站出來,帶領同濟大學師生聲讨孔祥熙及其家人的不正之風,甚至将這一行動傳遍全國。
周均時的抗議行動激怒了當時的政權,盡管他原本是同濟大學的校長,但因為他的聲音過于堅定,他的職務被撤銷,命運似乎已經注定。然而,這并沒有阻止他。1946年,他積極參與反對重慶獨裁的運動,最終被關押在重慶的“白公館”監獄。
面對困境,周均時沒有選擇逃避,盡管他多次有機會前往國外避難。他堅守着自己的信念,義正詞嚴,直到最後一刻都沒有屈服。1949年11月27日,周均時在黎明前犧牲,為自己的理念和信仰堅守到了最後。
周均時的生命故事充滿了堅韌、忠誠和犧牲的精神,他是中國教育界的傑出代表,他的事迹将永遠被銘記。正如四川省巴蜀學校員工在悼詞中所說:“在你偉大靈魂号召之下,無數的人民将踏着你的血迹前進,斬除荊棘,創造出新中國的自由之花。”
周均時的故事不僅是一段曆史,更是對堅守原則和追求公義的永恒啟示。他的精神将永遠激勵着我們,讓我們銘記這位偉大的教育家和抗議者,他的付出為中國的光明帶來了一抹亮色。在曆史的長河中,周均時是那位不可磨滅的英雄,他的名字将永遠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