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前麻煩您點下“關注”,友善及時看到每天的最新内容,并參與讨論和分享,在此十分感謝您的支援。
文 | 編輯:叙說
前言:
地球,這個藍色星球,孕育着無限的能量,海洋、森林、生物,都蘊含着巨大的生命力量,科學探索發現,在地下兩萬米處,存在一種神秘的清潔能源,其儲量足以支撐人類23億年的發展。
這就是地熱能,它來自地球深處的熱力,是一種取之不盡的能量寶庫。地熱能清潔環保、可持續利用,不同于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它的開發将減輕人類對環境的破壞,而美國已經在這方面搶占先機,那我們又為何要大力開發它呢?
地球深處的地熱能源
地熱能源來源于地球内部的熱量,是一種清潔且可持續的能源形式,地球深處的高溫使岩漿處于活躍狀态,大量的熱量源源不斷向地表傳導,這種地熱熱量随處可得卻長久被人類忽略,直到近代,人類才逐漸認識到其巨大的能源潛力。
地熱能與太陽能、風能一樣,屬于可再生能源,但與其他可再生能源不同的是,地熱能源不受天氣變化的影響,可以提供穩定的能量輸出,另外,地熱資源儲量十分豐富,基本上在陸地的任何區域都可開采利用,被認為可以滿足人類數十億年的能源需求,堪稱取之不盡的綠色能源之源。
地熱能可直接被開采生成電力和熱量,也可以進行多種深加工轉換,電力方面,高溫的岩漿水可直接驅動渦輪機發電,熱量方面,可以用于供暖、制造過程熱力等;深加工方面,還可以提取稀有元素、生産氫氣等多種高附加值産品。
目前,全球約有24個國家已經開始不同程度的地熱資源開發利用,其中,冰島利用地熱能源已經發展到相當成熟的階段,可再生能源在其國内生産總能源中的比例超過了65%,中國也探明了豐富的地熱資源儲量,已初步應用于發電供暖等領域。
盡管地熱能源被公認為理想的可再生能源選擇之一,但從地下數千米深處高效開采地熱仍面臨重重技術障礙,鑽探過程中的岩漿水腐蝕、高溫高壓對裝置的損耗等都令商業化開發十分困難,目前最深的地熱鑽探也才達到10公裡左右。
不過,随着科技進步和材料創新,人類有望在不久的将來實作地熱資源的大規模高效開發利用,這将大幅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使各國的能源結構更加清潔,對全球環境和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産生深遠影響。
地熱能的形成機理
地球形成于約45億年前,起初全部的個星球都是滾燙的岩漿狀态,在漫長的曆史演變中,地球逐漸冷卻,表面的岩石固化形成陸地和海洋,但在表面之下,地球内部仍然保持着非常高的溫度。
地球的結構可以劃分為地核、地幔和地殼三個主要部分,地核包括液态外核和固态核心,溫度約為5000°C,地幔圍繞地核,溫度在2000-4000°C,地殼則是最外層的部分,人類生存的環境。
地幔處于高溫狀态的原因,主要是地球形成初期的殘餘熱,以及放射性元素的持續衰變,這些源源不斷的熱量通過對流和熱傳導的方式向外界傳遞,維持了地幔的高溫。
地幔的熱量會持續向外圍的地殼傳導,在斷層和火山帶等地殼較薄的區域,地熱更容易逸散到地表,這就是為什麼地熱資源主要集中分布在這些地質構造活躍的區域。
當地熱運移到近地表的淺層時,會形成豐富的熱水資源,這種地下熱水對人類具有重要的利用價值,通過鑽探地熱井,就可以擷取地下熱水,并轉化為電力或直接用于供暖等。
地球内部的巨大熱量是地熱能的根本來源,這種源源不斷的地熱通過複雜的地質運動向地表傳導,為人類利用提供了可能,開發地熱資源,就是在利用地球本身的能量之火。
開采困難重重——地熱利用的技術障礙
開發利用地熱資源能為人類提供清潔和可持續的能源,但從地球深處高效擷取地熱仍面臨諸多技術困難,目前,商業化開采地熱資源的最大阻力在于鑽井技術的局限。
随着鑽探深度的增加,地層岩石的硬度急劇提高,從軟土層進入堅硬的基岩區域,而地熱資源主要儲存在基岩層裡,這些深層岩石十分堅硬,對鑽頭的磨損非常嚴重。
同時,随着深入地幔,溫度與壓強也在快速升高,這會加速裝置材料的劣化,鑽探過程産生的高溫長期暴露,更是對鑽井平台的嚴峻考驗。
此外,地下存在複雜的地應力環境和液體流體活動,應力場可能導緻嚴重的鑽井斜度,各種外來液體也會對裝置造成腐蝕侵蝕,這些地質環境的複雜性增加了鑽探的風險。
目前,世界上最深的探井僅達到了12公裡深度,而要實作地熱資源的大規模商業開采,需要擊穿地殼超過20公裡的層位,這對現有的鑽井技術來說仍是不可逾越的巨大挑戰。
開采地熱資源面臨的最大困難是鑽探技術的局限,隻有解決岩石硬度、高溫高壓、地質環境複雜性等障礙,人類才能推進地熱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蘇俄美各國開采曆程
地熱資源開發利用已有百餘年曆史,早在19世紀,人類就開始利用地熱資源,随着科技進步,各國紛紛展開系統的地熱資源開發,其中,蘇聯、俄羅斯與美國的嘗試最具代表性。
20世紀70年代,蘇聯啟動了史無前例的超深層鑽探計劃,目标深度達14千米,該計劃耗時5年之久,但由于岩石硬度遠超預期以及複雜的地應力影響,實際僅鑽至12千米後即無法繼續推進,最終不得不放棄。
之後,俄羅斯在石油天然氣鑽探中也遭遇了類似的困境,在奧多普圖油田,俄羅斯動用了全球最先進的鑽井裝置,但由于岩石硬度大幅提高,最終僅能延深至12公裡,地熱資源開發面臨的技術障礙,其核心挑戰仍在于岩石的超高硬度與極端的高溫高壓環境。
目前,美國一家名為Quaise Energy的創業公司宣稱研發出一種稱為“波鑽”的微波射頻鑽井新技術,該公司宣稱這種技術能夠實作20公裡深度的鑽探,但業内專家對其商業化前景并不樂觀,因為微波射頻是否能有效破壞岩石仍是未知,大規模開采的地質風險也無法預料。
各國開發地熱資源均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但距離實作地熱資源的大規模經濟開采目标,仍存在較大的技術差距尚未被跨越,這需要政府和企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以取得更多原創性突破,讓地熱真正成為清潔和可持續的未來能源。
開發地熱資源任重道遠,而超深層鑽探技術仍是推進程序的關鍵所在,隻有解決好岩石硬度和極端地質環境這一“卡脖子”問題,人類才能加速實作地熱資源的商業化利用。
大陸地熱開發曆程
大陸地熱資源豐富,開發曆史也較為悠久,上世紀70年代,在國家大力支援西部開發的背景下,大陸開始了地熱資源的工業化開發利用,1977年,中國第一個地熱發電站,西藏羊八井地熱站建成投産,标志着大陸地熱産業的誕生。
羊八井的成功,推動了大陸地熱資源勘探與開發的快速發展,80年代,繼羊八井之後,又有多個地熱電站在西南、華北等資源豐富區域建立,進入21世紀,大陸已建成多個地熱發電站,地熱發電規模占可再生能源發電總量的5%左右。
目前,大陸地熱開發正處于轉型更新期,一方面,着力加大高溫、深層資源的開發力度,深部地熱的規模開采是未來的重點方向,另一方面,加快地熱的多元化利用,大力拓展地熱供暖、溫室種植、旅遊休閑等産業,實作更廣泛的社會經濟效益。
與巨大的資源潛力相比,大陸地熱資源的開發利用還存在一定差距,地熱開發的主要制約因素是鑽探技術與成本,下一步,國家将加大科技研發與政策支援力度,降低深層開發的成本,提升規模化開采的整體能力。
地熱開發也需要注意與環境保護的平衡,合理設定開發密度,降低對周邊生态系統的潛在影響,同時,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通過科技進步實作地熱資源的高效、可持續開發。
大陸地熱開發正處在一個快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需要國家和企業加強合作,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培育專業人才,為地熱産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結語:
球深處蘊藏着巨大的地熱能量,這是一種清潔且可持續的資源寶庫,開發利用地熱資源,将減輕人類對化石燃料的依賴,緩解環境污染,使全球能源結構更加綠色。
然而,超深層地熱的開采仍面臨重重技術障礙,目前階段,我們需要審慎推進,加強科技創新,平衡開發與環境保護,地熱資源的開發之路任重而道遠,但它必将改變世界能源的生産與消費方式,推動人類文明向更高峰進發。
都看到這裡了,還請“點贊+關注”,有了您的支援,我才能不斷為大家帶來更多優質的内容!